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四

最新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四

必修一专题四第二单元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1.环保部门每天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以污染物浓度为标准确定空气质量的信息。

这些污染物是A.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微粒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C.三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微粒D.稀有气体、氮氧化物、悬浮微粒2.光化学烟雾是一次污染物(如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发生光化学反应后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主要含有臭氧、过氧硝酸酯等。

下列有关光化学烟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化学烟雾具有氧化性B.汽车尾气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之一C.光化学烟雾对人体没有危害D.光化学烟雾一般出现在强日照条件下3.在常温常压下,下列各组气体不能共存的是()A.SO2与O2B.NO2与NO C.O2与N2D.NO与O24.如图所示,试管中盛装的是红棕色气体(可能是混合物),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柱继续上升,经过多次重复后,试管内完全被水充满,原来试管中盛装的不可能是()A.N2与NO2的混和气体B.O2与NO2的混和气体C.NO与NO2的混和气体D.NO2一种气体5.起固氮作用的化学反应的是:()A.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B.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C.氨气经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D.由氨气制碳酸氢氨和硫酸氨67.在NO2与水的反应中,水( )A.是还原剂B.是氧化剂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7.我国“神舟六号”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

引燃后的高温气体成分有CO2、H2O 、N2、NO等,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B.NO遇空气生成NO2C.CO2与NO反应生成NO2D.NO与H2O反应生成NO28.电闪雷鸣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平均发生315160余次闪电,每当雷电交加之际,可能发生如下反应:①②③9.NO分子因污染空气而臭名昭著。

近年来,发现少量的NO在生物体内许多组织中存在,它有扩张血管、免疫、增强记忆的功能,而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NO亦被称为“明星分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NO对环境的危害在于(填编号)。

A.破坏臭氧层B.高温下能使一些金属被氧化C.造成酸雨10.地球外层空间存在臭氧和氧原子,该臭氧层的存在能吸收和阻挡太阳的有害强烈紫外线辐射,可是人为的大气污染物会破坏臭氧层,如超音速飞机排放物中的氮氧化物(NO 和NO 2),它们和O 3及O 发生如下反应:O 3+NO =NO 2 + O 2 ,O+ NO 2=NO+ O 2。

这两个反应反复循环,其总反应为: 。

由此可见,氮氧化物在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中起了 作用。

11.A 、B 、C 、D 都是污染空气有害气体。

A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B 气体呈黄绿色,它与A按等物质的量反应后溶解于水生成两种强酸;C 是红棕色气体,它溶于水,生成一种强酸和无色气体D 。

则,(1)A 、B 、C 、D 各是什么气体?(2)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氨肥的生产和使用1. 写出化学方程式①工业合成氨:②氨气与水的反应:③实验室制氨气:2.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4.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轻轻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a 、b 可能是( )A 、a 为NH3,b 为NaCl 溶液B 、a 为CO2,b 为浓NaOH 溶液C 、a 为Cl2,b 为饱和NaCl 溶液D 、a 为Cl2,b 为浓NaOH 溶液5.四支试管分别充满O 2、NO 2、Cl 2、NH 3四种气体,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下列各种流体的水槽中,发生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其中充满NH 3的试管是( )A B C D6.下列各组气体在常温下,极易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是 ( )A.氧气和二氧化硫B.一氧化氮和氧气C.氨气和氯化氢D.氯气和二氧化硫7.下列各种氮肥的主要成分中,含氮量最多的是 ( )A.NH 4ClB.(NH 4)2SO 4C.NH 4HCO 3D.CO(NH 2)2(尿素)8.限用一种试剂, 经过一次性实验就能鉴别下列四种溶液:Na 2CO 3、(NH 4)2SO 4、NH 4Cl 、KNO 3, 应选用: ( )A. AgNO 3溶液B.NaOH 溶液C.Ba(OH)2溶液D.盐酸9.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 )A.氨气通入稀硫酸 NH 3+H +=NH 4+B.稀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混合 NH 4++OH -=NH 3·H 2OC.碳酸氢铵和浓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NH 4++OH -=NH 3↑+H 2OD.Cl 2和水反应 Cl 2+H 2O=H ++Cl -+HClOa 气b 液体10.气体X 可能由NH 3、Cl 2、HBr 、CO 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已知:X 通入AgNO 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若将X 通入澄清石灰水,却不见沉淀产生。

则有关X 的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一定有HBr,可能有CO 2 ②一定不含CO 2 ③一定不含NH 3、Cl 2④ 可能含CO 2、Cl 2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11.试管中盛有少量白色固体,可能是铵盐,检验的方法是 ( )A .加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B .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C .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D .加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剂12.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轻轻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a 、b 不可能是 ( )A.a 为HCl ,b 为H 2OB.a 为CO 2,b 为浓NaOH 溶液C.a 为Cl 2,b 为饱和NaCl 溶液D.a 为NH 3,b 为浓NH 4Cl 溶液 13.把含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液a L 分成两等份。

一份加入bmol NaOH 并加热,恰好把NH 3全部赶出;另一份需消耗cmol BaCl 2沉淀反应恰好完全,则原溶液中NO 3- 的浓度为 ( ) A. a 2c -b B. a4c -2b C. a c -2b D. a 4c -b 14.解释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1)取少量的氯化铵晶体,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试管中出现白烟,试管口附近有“白霜”。

(2)向氨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3)一瓶无色气体打开瓶盖后,瓶口呈现出红棕色:15. NH 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水中所含微粒有: 、 、 、 、 、______。

三、硝酸的性质1.写出化学方程式:① 浓硝酸与铜反应② 稀硝酸与铜反应③ 浓硝酸与碳④ 硝酸的工业制法⑤ 浓硝酸光照分解2.对于硫酸和硝酸的比较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可以用铝、铁的容器盛装B .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脱水性C .稀硫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D .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3.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过量的铜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是 ( )A.只有NO 2B.只有NOC.NO 2和NOD.NO 2和H 24.实验室不需用棕色试剂瓶保存的是 ( )A.浓硝酸B.硝酸银C.氯水D.浓硫酸a b b5.硝酸在反应中只表现强氧化性的反应是()A.C与浓HNO3反应B.Cu与浓HNO3反应C.Cu与稀HNO3反应D.Mg(OH)2与HNO3反应6.下列关于硝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稀硝酸能与Fe发生反应,浓硝酸不能B.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C.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D.稀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而浓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2,稀硝酸得电子更多,故稀硝酸的氧化性大于浓硝酸7.右图装置可用于(A.加热NaHCO3制CO2B.用Cu和稀HNO3反应制NOC.用NH4Cl与浓NaOH溶液反应制NH3D.用NaCl与浓H2SO4反应制HCl8.纯净的浓硝酸是无色的,但保存不当则呈黄色,这是由于________,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除去所含的杂质,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贮存浓硝酸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9.硝酸在反应中的动态变化: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回答下列问题:(1)开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现象为(2)若铜有剩余,则临近结束时的反应方程式为10.A、B、C、D、E五种物质中含有同一种元素,其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A、B、C、D、E在常温下都是气体,B为红棕色。

(1)写出各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则A是D是。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C的化学方程式为。

D→C的化学方程式为11.某同学是一位有心人,平时观察和搜集了大量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和事实,下列事实是从该同学的学习资料簿上摘录下来的关于硝酸的事实,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2)铝制、铁制容器常温下可盛浓硝酸。

()(3)铜片放入硝酸中,溶液变蓝。

()(4)碳单质放入浓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

()(5)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

()12.若将12.7gCu跟足量的浓硝酸反应,铜消耗完时,(1)产生气体的体积为多少?(标准状况,不考虑NO2转化成N2O4)(2)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多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