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南昌城市规划现状的分析与评价

对南昌城市规划现状的分析与评价

科技术学院中外城市建筑历史期末论文学生姓名:夏君越学号: 7011409032 班级: 09建筑1班指导老师:苏老师对南昌城市规划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摘要:南昌,江西省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

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何下游,滨临上饶鄱阳湖。

本文就南昌部分城区的规划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及评价。

关键词:规划旧城区城中村新区地铁在南昌读书也有个好几年了。

南昌我给我感觉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它糟糕的天气,典型的夏热冬冷,是我去过的城市中最能体验到从夏到冬急速转变的城市。

二是南昌的城中湖确实很多,确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

南昌拥有异常丰富的水资源,全市总面积7402.3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达2204.37平方公里,占29.78%,居全国前三甲,在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中排在前三位。

所以在我看来南昌城市规划发展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南昌水系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南昌的水系来了解下南昌城市发展的现状。

依山傍水是人类最理想的居住环境。

“山之血脉乃水”、“山管人丁水管财”。

堪舆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

水受到了堪舆家的特别重视。

所以南昌城的城市空间的分区就是按水系划分的。

南昌城市空间管制规划实施“两线三区”的空间分区管制,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和规划建设控制线,将中心城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现状分析:南昌部分重要水系(图片来源百度地图)从南昌的城市分区的名字中我们就能发现南昌城市发展跟水系的密切联系。

现有的分区有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红谷新区等。

下面我们按区域来详细了解下南昌城市规划的现状。

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应该是东湖区、红谷新区、青山湖区,这三个区域。

他们分别代表者老区、新区、城乡结合区。

东湖区紧邻赣江,应该是南昌最老也最为繁华的一个城区,是江西省省会南昌市中心城区,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

东湖区作为老城区,又拥有众多名胜古迹。

因此在城市规划上无可避的会出现脏,乱,堵的情况。

老城区是人口与功能最为集中的地区。

因此在规划上是最难处理的部分,从下图(图片来源百度地图)画圈的两个区域对比现红谷滩新区的道路规划整,希波丹姆模式的道路布局。

而东湖区的道路明显就显得较为随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城区功能高度集聚带来的交通问题不断冲击着薄弱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由于特殊的地位、用地布局、发展空间及交通出行特征,老城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受到自然地理、历史文物保护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尊重、延续历史越来越成为解决老城区交通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精致城市、精细交通的构建将是发展主导方向。

因此,改善老城区的交通问题,需要协调保护与更新、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等多个层面的关系。

首先,只有支持城市发展与更新的保护行为才能正真维系老城区的活力与魅力。

因此,老城区交通设施的改造建设也应在彰显老城区特色方面有所作为,应积极根据老城区的个性特征与交通需求进行道路网络、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的规划。

其次,老城区近期交通矛盾的缓解是维持其正常、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而远期解决老城区交通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容量限制和需求管理,即强化人口与功能的疏解,强化无效交通的分流。

红谷滩,地处南昌赣江之北,与南昌西南部的主城区隔江相望,原属于“昌西区域”,“昌北区域”部分。

红谷滩新区,是一座从零开始建设的都市。

正因如此政府在城市规划上才敢大刀阔斧的进行建设。

先后经过美国、澳洲、新加坡国际顶级城市规划专家配合南昌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建设,现已成为南昌的政治中心区,国际花园城市典范,中国现代化的缩影,这点我们从上图(图片来源南昌城市规划馆)就能很直观的看到新区的布局。

红谷滩的出现其实是发展的趋势。

南昌的红谷滩的出现就跟上海的浦东新区出现的性质是一样的。

由于老城区无法大面积拆迁,拆迁成本大于建设成本。

因此在合适的地方建立新的城区也是符合发展要求的。

、青山湖区,是南昌的发源地,又是助推南昌快速崛起的前沿阵地;这是一座城市与农村相耦合的城区,既是繁华似锦的城市次中心。

青山湖区地处鄱阳湖平原区的中部,境内地形开阔平坦,相对高差小,属赣抚河流冲积平积平原地貌。

海拔高度一般在18—30米之间。

区内水系较为发达,江河湖泊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

青山湖区是南昌几个城区中居住人口最多的城区,这从侧面说明的青山湖区优秀的自然环境。

青山湖内包含了许多城中村,所以说青山湖区有着典型的城中村特征。

城中村的出现是由于疾风暴雨式的城市建设和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大,把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耕地纳入城市用地的范围,造成城市郊区农村被动的城市化,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郊区城市化社区。

我的学校也在青山湖区,学校后面就是长春村。

村子内建筑物及建筑景观杂乱无章,建筑密度都非常高,民宅一般建至3—4层。

,采光通风等居住自然条件较差,居住生活的私密性得不到保障,缺乏统一连续的街景立面和天际轮廓线;其次,这些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也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道路网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无法满足人流、物流、停车及消防的基本要求。

现状评价:以上三个区的规划现状可以说是南昌市城市的缩影。

下面我就这三个区域的城市规划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东湖区由于历史文化的关系,规划上显得十分随意,说重点就是没有规划。

充满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就拿中山路一块来说,作为商业区域,南昌二中放在这块,显然是不合适的。

不仅仅是对学校有噪声影响,对交通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给中山路本来就脆弱的交通又增添压力。

当然一所学校也不是说搬走就搬走,对老区的改造只能一步步慢慢来。

我觉得要想把老区改造好久必须有取舍,破而后立。

才会有大改善。

我们对传统建筑要有适当保留,但是该舍去的也要狠的下新。

先确立重点保护的区域,如绳金塔传统街区,八一起义纪念塔、人民广场、革命烈士纪念堂等纪念地。

旧城改造要以“疏散人口、降低密度、美化环境、完善配套、发展三产”为主要目标,调整用地结构,搞好旧城区环境整治工程及低洼危旧房改造,优先安排道路、绿地、广场、商贸、文化、休闲等城市功能性设施建设,完善旧城基础设施,保护旧城文物古迹,增强城市特色风貌。

红谷滩新区作为城市重点发展新城区,因此要高标准、高起点地进行建设,保证设施配套,城市功能自我完善,自成体系,吸引和疏散旧城人口和产业,发展外向型工业,保护整体环境,突出与“山”、“水”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成为有独特风貌的现代化新城。

当然红谷滩要和老城区进行合理对接,新老城区的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才能使南昌城市得到整体发展。

青山湖区城中村的土地资源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造成土地的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形成不了开发的规模效益,破坏了城市的土地利用整体性,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改造方向:对老城区主次干道、重点部位占道、影响市民观瞻的破旧房屋、封闭式围墙进行拆除,还路于民或按照一街一品的原则种植绿化,建立小绿地、小广场、小公园。

拆迁需要付出代价,当得到的回报大于拆迁费用时。

政府就应该合法的进行拆迁,当然这也需要民众的配合。

每个区有每个区不同的区域特征,但是通过交通干道,各个区彼此又是紧密联系的。

南昌的交通很糟糕。

为了缓解的交通压力,我市拟定了修建地铁的方案。

左图是未来地铁分布线路规划图。

(图片来源南昌城市规划馆)其中地铁一号线已经在建,线路走向:昌九高速客运西站、乐化、蛟桥、丰和北大道、丰和二路、世贸路、中山西路、中山路、八一广场、北京路、瑶湖大道。

简单的来说一号线的目的就是贯穿新老城区。

给脆弱的老区交通减负。

地铁的修建充满争议,南昌城市版图并不大。

修建地铁是否符合南昌城市现状,是值得斟酌的问题。

地铁的修建在我看来就像是南昌城市交通的一场革命。

客观的来说,地铁的修建是服务于人民的。

修建地铁肯定能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

但是结合现在南昌的城市版图以及生活水平,修建地铁肯定是个亏本项目。

修建地铁可能近几年并不能凸显其作用。

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地铁的修建是不可或缺的。

南昌火车站为南昌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但是如今的火车站已经成为南昌城市的阻碍。

火车站的存在给中央城区造成了巨大压力。

逢年过节,车站也无法负荷巨大的人流量。

因此我认为南昌建设新站势在必行。

将新站安置在昌北区最为合适,众所周知。

昌北作为新区,城市的道路建设已经十分完善。

而新区虽然繁华但是人员并不密集。

新火车站的建设必然会再次拉动红谷滩新区的城市发展。

并且能极大的缓解广大昌北高校学子的出行问题。

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分散,简单的来说就是连点成线。

各个区域综合发展,每个区域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教育、医疗单位。

然后一层一层逐步发展,最后由点成线,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平衡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南昌城市规划现状的一些看法。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百度百科》《南昌城市规划馆资料》《南昌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南昌城中村环境变化的生态调查报告》2012.12.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