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交往心理学重点

人际交往心理学重点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一章第一节一、.我国古代的人性学说(1)性善论,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2)性恶论,代表人物:荀子(3)性无善无恶(代表人物告子)、有善有恶论,(代表人物:世硕)二、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一)、人际交往的实质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必定会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结果和积淀,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人际交往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

(二)现代人际交往的特点:1、临时性2、互益性3、不完整性4、短暂性5、选择性三、人际交往的类型(了解)(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类交往是在具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家庭和家族内部进行的,血缘性的人际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普遍的交往。

(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是在生活于共同地域中的人们之间进行的。

由于共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习惯,使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形成共同的感情和性格,交往相对密切。

(三)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是在由共同的职业、行业、专业、事业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之间进行的。

业缘性的人际交往在整个人际交往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对社会的影响也最大。

(四)以趣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起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共同的观念,包括人们被此之间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一致的看法,这会使人感到能够相互理解而乐于交往。

另一方面是共同的兴趣、爱好,人们由于趣味相投而乐于交往。

四、人际交往的结构(一)静态结构(1)交际主体,是指从事交际活动的人即交际双方。

(2)交际手段,即交际媒介,是指交际过程中运载和传播交际主体的信息的系统。

(3)交际情境,是交际活动发生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

(二)动态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交际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二是交际活动的形成过程第二节一、人类的亲合倾向(一)为什么我们需要和别人在一起1、人类对孤独的反应(沙赫特)2、理想水平说(赫布)3、二因说(沙赫特)4、社会比较说(费斯汀格)人类对孤独的反应长期的孤独会使人感到恐惧、害怕、焦虑、以后这种感觉会消失,接着出现一段平静的适应期。

孤独与隔离是会对人发生明显的影响的,它能破坏一个人应付日常交往的能力,而且能导致一些特殊的心理事件的发生。

理想水平说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理想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有机体感到难以适应。

同样,人们对各种社会刺激也有一定需求,社会刺激过多或过少也会使人们产生不适应之感。

有时候我们的亲合需要不仅得到了满足,而且过分满足了,以至于体验到一种亲合过量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我们需要独处。

在另一些情况下,由于社会刺激的缺乏,我们也体验到一种沉闷与孤独的感受,这导致我们寻求与他人接触。

二因说沙赫特认为人们之所以要与他人亲合,不外乎有两个目的:第一,合群是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手段第二,亲合本身就是对个体的报偿社会比较说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般来说,都想知道自己做得如何,如何做才算好样的。

这种自我评价有时有一些相当客观的指标,但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人们只有通过与他人对比来估计自己,因此社会对比的欲望是亲合行为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

二、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一)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1. “印刻”现象1873 年斯皮尔顿发现,刚出生的早熟鸟类的雏鸟存在一种接近和跟随运动物体的倾向,并发现这种倾向非常可靠。

比如,把刚孵出的小鸭、小鹅戴上头罩,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头罩取下,这时它们就会追随它们所看到的运动着的第一个物体。

这种有机体在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早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被称为“印刻” 。

2. “本能”理论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认为,交往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他认为:人类天生带有许多先天固有的特性,其中有一种就是要寻求伙伴,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倾向。

第二章第一节一、人际沟通过程的七个基本要素:1. 信息发送者:指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2. 信息:是信息发送者试图传递给对方的意图、情感。

3. 通道:指沟通信息所采取的方式。

4. 信息接受者:是接受信息的人5. 反馈:反馈是对信息所作出的反应6. 障碍7. 背景二、人际沟通的特点1. 能动的双主体性2. 符号性3. 沟通和认知的统一性4. 沟通与互动的统一性5. 情境的重要性6. 障碍的特殊性三、人际沟通的类型(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1. 正式沟通指人际群体中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以达到某种明确目的的交际主体间的沟通。

特点:一方面,要求沟通双方排斥个人情感按角色规范行事,另一方面它又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2. 非正式沟通指人们以个人身份所进行的交际主体之间的沟通。

作用:其一,是正式沟通的重要补充其二,能满足人们联络感情的需要其三,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1、言语沟通是指交际主体之间运用其自然语言(口头语言与非口头语言)而进行的沟通。

2、非言语交流是指交际主体以其身体的动态、静态等非言语系统作为手段而进行的沟通。

四、沟通的功能(看一看)1. 信息交流功能2. 情感交换功能3. 心理保健功能4. 行为调节功能5. 社会整合功能第二节一、言语含义与沟通(了解)(一)言语的概念与沟通语言是一套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规则的符号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语言成分又都具有声音和意义连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语音和语义。

言语是指对语言这一体系的具体运用,包括说话和写作的过程及结果两个方面。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其一,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其二,语言属于社会范畴,而言语是个人的其三,语言是相对稳固的、静态的,言语是动态的(二)语义与沟通从语言的社会性看,它大致有直义(言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字面含义、本来含义)和寓义(与言语行为和情境相联系的、隐含于语言深层的含义)两种。

二、言语沟通的类型(一)口头沟通是交际主体之间通过对话进行交流思想,沟通心理的过程,是一种有声的言语沟通,它分为交谈和独白。

1. 交谈:交谈是一对一的口头沟通。

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对称性;二是情境性。

2. 独白:是一对多的有声言语沟通。

其特点一是非对称性,二是非情境性。

(二)书面沟通通过文字来表达和交流思想与感情,有两种形式:一是书信,是书面沟通的隐蔽形式,是一对一的沟通;另一种是书文,是书面沟通的公开形式,是一对多的沟通。

三、言语沟通的艺术(一)交往始于找话题1. 从对方的口音找话题2. 从对方穿戴服饰上找话题3. 从对方携带的物品中找话题4. 共同的境遇可以成为很好的话题5. 坦白说明你的感受6. 直接提出问题7. 鼓励别人继续说下去(二)倾听的艺术倾听是指用耳听,用眼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用心灵感受。

倾听的程序:接收、选择、组织、解释“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倾听”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能力;“听”是一种简单的、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行为,而“倾听”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用心去接受和体会信息、情感。

3. 倾听的艺术(1)全神贯注地听别人说话(2)边听边概括对方说话的要点(3)协助对方把话说下去(4)要善于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三)积极交流的技巧1. 赞赏2. 幽默3. 委婉4. 寒暄寒(寒冷)暄(温暖)多用于一般礼节性和非实质性交往,即嘘寒问暖,礼节性应酬。

寒暄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问候式第二,言他式第三,触景生情式四、言语沟通的原则(了解)(一)口头沟通(二)书面沟通第三节一、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了解)1. 信息负荷量大2. 可以表达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义3. 是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4. 比言语沟通更为普遍、生动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理解)(一)动态无声沟通:通过无声的动姿来沟通思想和感情的过程。

1. 眼神沟通(1)交谈期间的眼神交流(2)眼神所表达的态度和情感2. 面部表情沟通3. 手势沟通: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

4. 动态体语:是指整个身躯活动着的姿态。

5. 接触:人与人之间发生接触的常用的方式有:(1 )握手(2)身体指引(3)轻拍(4)挽臂(5)拥抱(二)静态无声沟通通过无声的静姿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 静止体态静止体态包括日常的各种静止的姿态。

如立姿、坐姿、睡姿、蹲姿、俯姿等。

2. 人际距离(1)各种人际距离带一是亲密带(0-0.5 米)二是个人距离带(0.5-1.25 米)三是社会带(1.25-3.5 米)四是公共带(3.5-7.5 米)(三)辅助言语沟通辅助言语,又称副言语,是指口语表达的声音效果。

它包括发音系统的各个要素:音调、音响、音色等。

(四)类语言指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言语外符合系统。

它包括说话中的停顿、咳嗽、哭、沉默、呻吟、叹息、笑以及语速等。

(五)装饰语言包括服饰、服装、颜色、气味和其他用来装饰身体的东西。

三、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1. 与交流者形成一个恰当的角度,调整高度与距离,尊重人的个人空间范围习惯2. 以开放的姿势和身体语言进行交流3. 交流中尽量集中你的注意力4. 轻微地向前倾斜以表示兴趣5. 在倾听时保持适当的眼睛接触以鼓励说话者6. 跟随讲话者的话题给予适当的反馈7. 放松与平和——以使得轻松和开放的交流变得更容易第四节一、沟通的心理反应(一)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二)与自己角色、志趣、经验相关的信息(三)接受信息时的逆反心理(四)以肯定形式出现的信息(五)新奇的信息(六)特殊的消息(七)权威性大的信息、沟通的心理障碍(一)传导障碍1. 符号障碍2. 表达障碍3. 信道受阻(二)接受障碍1. 生理障碍2. 心理障碍第三章第一节一、人际认知:是指交往主体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对他人的价值观、性格、能力等内在素质的认知。

科学的方法是察言、观色、睹行。

二、人际认知的内容(一)他人认知(知彼)认识主体对交往对象的认知1、对他人身体特征的认知2、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3、对他人的价值观、性格、能力等内在素质的认知科学的方法是察言、观色、睹行(二)自我认知(了解)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认知1. 自我认知的内容(1)根据自我的表现来界定第一,对自我外在身体特征的认知第二,对自我心理情绪、情感的认知第三,对自我社会品质的认知(2)根据对自我的评价进行界定,自我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的想象。

第二,对他人关于这种形象的评价的想象。

第三,根据第二点而形成的自我感觉一一自豪或自卑。

2•自我认知的途径(1)通过自我评估获得自我认知(反思)①借助外界物体进行评估②根据外显行为及情境进行归因、对自我经验进行归因。

(2)通过(他人)社会评价获得自我认知第一,在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中获得自我认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