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一、案例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

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

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

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

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

”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

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

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

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

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情绪问题。

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

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

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三、案例分析(一)小佳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情绪不稳定、易怒、无心向学、愤懑甚至有自虐倾向。

这些问题的成因首先与其家庭有很大关系。

小佳的父母离异,原有家庭破裂,之后父亲再婚组成重组家庭,这个家庭中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

原有家庭的破裂与现有家庭的复杂关系,使小佳产生了不安全感与憎恨、嫉妒、失落等负面情绪。

父亲与继母对待小佳的好仅限于物质,而忽视了情感,使得小佳感到孤独,无人关心,无人依靠。

也就是由于家庭的变故,使得小佳产生了自卑感,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指指点点,这也成为了她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

萨提亚用系统的观点来瞧待家庭,认为家庭成员个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与家庭系统有关。

问题的成因其次就是小佳自身问题,就是其对自身的非理性信念难以控制的结果。

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理论中提到,人的情绪困扰主要起源于非理性信念,正就是人自身引发的强烈倾向。

人有自我谴责以及谴责她人、谴责环境的强烈倾向。

艾利斯在ABC性格理论中指出,情绪结果本质上就是由信念系统所引发。

由此瞧来,案例中小佳的不稳定、暴躁易怒、牵连她人及自虐等行为就是由其自身非理性信念所引发。

(二)亲子关系问题。

在原有家庭,小佳的父亲经常不在家,与小佳的沟通与交流自然比较少,比较疏远;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弥补心理,父亲对小佳过于溺爱,但仅限于物质上的满足,缺乏情感交流。

而继母被小佳视为敌人,两人更就是无法进行良好交流。

因此该家庭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认为家庭就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就是构成家庭这个系统的基本元素,家庭就是一个整体,成员间相互影响、依赖,家庭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每位家庭成员。

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理论中提到,人就是由身体、理智、情绪、精神与感觉等多重因素组成,人的快乐源自于这些因素的与谐组织。

每个人都有生存、成长与亲密的愿望,如果这些愿望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产生自我评价的失落甚至偏差问题的产生。

并且萨提亚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

案例中亲子关系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沟通不畅的问题,此问题源于家庭的变化同时也会改变家庭。

四、介入模式经过案例分析,决定采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与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开展家庭社会工作。

(一)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就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于1955年创立的,又称ABC理论。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该理论对于人的哲学假设、人性假设、ABC性格理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非理性信念等。

在人性观中,艾利斯认为在人的内心有两种倾向。

一种就是好的,发展出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一种就是不好的,非理性的信念。

例如过分概括、易受暗示与逃避成长等,容易造成不良的生活方式,产生心理失调。

理性思维使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与她人沟通并建立亲密的关系,在爱中生存与发展,因而她的情绪就是愉快的。

非理性思维使人迷信固执、自怨自艾、缺乏涵养、盲目冲动或要求自己与她人十全十美,难于与她人建立与谐关系,在孤独与苦闷中生活,必然会产生许多情绪上的困扰。

在ABC理论中,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emotional consequence,C)就是由个人的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B)而非由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activating event,A )所产生的。

也就就是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各种事物作出评价与解释,而个人的情绪问题,主要就是由这样的评价与解释(非理性信念)而产生的。

如果我们能够去除这些非理性信念,情绪困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为此,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对案主的非理性信念,最终使案主的情绪与行为困扰消除,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

案例中小佳认为就是继母破坏了她原有的家庭,把父母离婚的原因完全归咎于继母;认为妹妹与自己抢夺父爱;认为其她同学在自己背后指指点点等等都属于非理性信念。

而她表现出了情绪不稳定、易怒、冲动、自虐等不良情绪与行为就是由这些非理性信念决定的。

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适用于此案例。

(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就是由美国的米纽钦与她的同事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立的,它并不直接解决个人行为问题,而就是致力于改变案主家庭的交往方式。

此治疗模式认为,个人的问题只就是表象,家庭的问题才就是导致案主个人问题的真正原因。

因此,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主张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家庭介入,解决家庭问题,最终解决案主个人的问题。

家庭系统就是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之一,认为家庭就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就是构成家庭这个系统的基本元素,家庭的功能并非单个家庭成员功能的简单相加,家庭作为整体重新生成了全新的结构与功能。

家庭成员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并同时隶属于家庭,家庭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家庭成员的变化也会对家庭本身产生改变作用。

家庭系统理论要求我们用整体的眼光来瞧待家庭,家庭系统之下同样可能会进一步产生出家庭次系统,如父母次系统、亲子次系统等。

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存在于亲子次系统当中,同时反映了家庭成员与家庭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问题。

(三)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就是由萨提亚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同样集中在人性论、自我价值观、人的需要、家庭规则以及沟通形式等主要内容上。

她指出:人就是由身体、理智、情绪、精神与感觉等多重因素组成,人的快乐源自于这些因素的与谐组织。

这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有着相似之处。

如果人的需要不能被满足,就很容易产生情绪失控与行为偏差等问题。

案例中小佳显然在情感上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另外,萨提亚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就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就是因为家庭成员的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内心所想与行为所示的背离。

自尊偏低的人正因为想掩盖自己的不良形象,所以,故意表现出相反的举动。

沟通中常常出现的错误有四种: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以及打岔型。

案例中的家庭沟通模式显然属于讨好型,应该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以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状况,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五、具体介入方法针对案例中家庭的问题,既包括个人情绪问题又包括亲子关系与家庭沟通问题,通过上述三种模式,即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与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介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具体介入方法如下:(一)采用理性治疗方式。

首先,找出案主的困扰情绪,发现其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其次,围绕案主的非理性信念,与案主讨论、辩驳,帮助案主澄清错误认识,否定非理性信念。

再次,通过理性训练,帮助案主修正非理性信念,建立科学的理性信念系统。

通过此方法,帮助小佳发现自身非理性信念并否定、改变它,进而建立科学的理性信念系统。

(二)采用情绪治疗方式。

鼓励案主勇敢的自我表露,帮助案主发现自身非理性信念。

鼓励案主多做尝试,在过程中修正自我的非理性信念,纠正自身偏差行为。

鼓励案主向别人询问对自己的瞧法,推动案主与外界沟通,加强自我认知。

通过此方法,可以缓解小佳的情绪与心理压力,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从而解决问题。

(三)改善家庭系统,改变家庭成员对家庭的瞧法。

帮助家庭成员修正观点,使其认识到家庭就是一个整体,其构成具有复杂性特征,存在着家庭次系统,家庭次系统出现问题很可能会引发整个家庭出现问题,而家庭的改变又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成员。

因此要对家庭次系统问题高度重视。

案例中的家庭就在亲子系统中出现了问题,而父亲与继母对此问题感到茫然,应该帮助她们针对整个家庭而做出相应对策。

(四)帮助案主家庭建立良好的表里一致的家庭沟通形式。

首先,为案主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追溯以往的生活经验,让案主袒露自我。

其次,赋予旧经验以崭新的意义,通过视角的转换为案主打开新的世界,使家庭成员能够摆脱过去负面的影响,彼此接纳。

再次,建立家庭成员彼此信任与支持的关系。

最后,帮助案主及其家庭成员学会正确健康的表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良好的沟通方式,并实施下去。

六、由案例引发的思考个人与家庭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的发展亦离不开个人。

问题家庭例如重组家庭、单亲家庭会给个人,尤其就是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行为上的偏差。

健康与谐的家庭才能够为个人,尤其就是未成年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生活环境,有利于其成长成才。

此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启发我们自觉消除非理性信念,控制不良情绪产生与蔓延,注重家庭成员的个人与家庭系统问题,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

此外,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为我营造了一个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与环境,感谢老师教授我有关解决家庭问题,建设与谐家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谢谢您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