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完整版)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五种房颤类型之间的关系
---2010ESC指南
房颤的分类---基于临床应用
分类 急性房颤 (acute AF)
无症状性房颤 (asymptomatic AF) 孤立性房颤 (lone AF)
临床特点
备注
指发作时间≤48h,患者症状明 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 包括:首诊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 发作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 颤的加重期。
一般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更为常见,常发生在夜间或餐后, 而肾上腺素能诱导的房颤常发生在白天或器质性心脏病的患 者。
备注 治疗一过性因素或 急性疾病,房颤可 能不再出现
治疗这些疾病可能 减少或者避免房颤 的发生发展
以年轻人多见
房颤发作前,反映 自主神经张力波动 的心率变异性就已 经开始出现变化。
房颤的分类---基于房颤的自然病史及不同阶段
促发 因素
房颤基质 (电及结构重构)
房颤
房颤发病电生理机制的经典学说
对于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众多的假设和学说,较为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 返和局灶激动学说。
机制主要特点Fra bibliotek成功临床实践
备注
多发子 波折返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 的子波,且相互间不停地 发生碰撞等,新的子波不 断形成,进而形成房颤。 维持子波折返需要一定数 量的心肌组织。
止
反复发作
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及必要 时抗凝和导管消融治疗
持续性房颤 (Persistent AF)
持续时间>7天,非自 反复发作 限性,一般不能自行转 复,常需药物或电转复
控制心室率,必要时抗凝和或 转复和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 物治疗或选择导管消融治疗)
长期持续性房颤 (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
导致右心房压力的疾病:原发性/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内分 泌失调:如肥胖、甲亢、嗜铬细胞瘤等;出血缺血性脑卒中 等(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
无明确基础疾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据推测,在老年人 中,老年性心肌纤维化可能与房颤的发生有关。另外,感染 致心房炎症反应及等可能也与房颤的发生有关。
可能与遗传性缺陷相关。
分类
临床特点
发作特点
治疗意义
首诊房颤(First diagnosed episode of AF)
首次检测到(不论其是 可反复也 否首次发作、有无症状、可不反复 是何种类型、持续多长 发作 时间、有无并发症)
具体可根据后期分型后考虑治 疗方案
阵发性房颤
持续时间< 7天 (常<
(Paroxysmal AF) 48小时),能自行终
多需紧急处理
患者没有房颤的相关症状,通过 静默性房颤(silent AF)。
检测偶然发现或因为出现并发症 可表现为上表各种类型的
而被诊断。
房颤
患者年龄≤60岁且经充分的临床 就血栓栓塞及死亡率而言, 检查未检测到病因(如心肺疾病、多预后良好。可表现为上 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的房颤。 表各种类型的房颤
---2010,2012ESC欧洲指南,2012中国专家共识
成功的临床实践主 但目前主要 要是“迷宫手术”。 认为多发子
波折返学说 更多地反映 了房颤的维 持机制。
局灶 激动
心房内存在异位激动灶 消融心房内异位兴 似乎更多说
(自律性增强、也可能是 奋灶,能停止房颤。 明了激动机
触发活动或折返),激动
制。提出时
以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传
间较晚。
导,但周围组织因传导的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房颤定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常 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 序的房颤波。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结果,其中,心室律(率)紊 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 理特点¨ ;目前的观点已将其认为是一种“疾病”,而不仅仅 是单纯的心律失常。
持续时间>1年, 患者有转复愿望
长期持续 发作
拟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 律、导管消融或外科手术转复 为窦律
永久性房颤 (Permanent AF)
持续时间>1年,不能 长期持续 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 发作 患者无转复愿望
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
---2010,2012ESC欧洲指南,2012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的解剖和电生理特点
1、心房解剖学屏障多于心室 2、心房电活动缓慢而生理性不同步 3、心房肌壁薄 4、心房肌血供差 5、心房肌植物神经丰富,对心房肌电生理影响大 6、心房肌不应期比心室肌不应期短 7、心房的各向异性结构明显
房颤的发病机制
房颤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有多种机制共同参与房颤的发 生和维持,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房颤的触发因素(trigger),二是房颤 发生和维持的基质(substrate)。 触发因素: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刺激、心动过缓、房性早搏或心动过速、 房室旁路和急性心房牵拉等,其中肺静脉电活动触发房颤 最为常见,也是房 颤导管消融的重要理论依据。 房颤基质:是房颤发作和维持的必要条件,电重构(心房肌有效不应期缩 短 )和结构重构(心房扩张和组织纤维化)在房颤基质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重构有利于折返的形成。
不均一性和各相异性不能
产生与驱动灶1:1的传导,
这就形成了颤动样传导。
图解
心房颤动的现代认识
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多子波折返机制与局灶 激动机制),目前认为房颤发生机制包括心房内存在折返发 生的基质(substrate)和心大静脉等的异位激动触发作用 (trigger)两个方面 : 基质(substrate) :心房有形成多个子波折返激动的异常基 质存在,是房颤发作和维持的必要条件。 触发作用(trigger) :异位快速激动可引发单个或成对的房 性早搏(房早)、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或房扑而触发房颤,并 对房颤的维持起着驱动作用。
房颤的病因及诱因
分类 急性病因
心脏器质性 病变
其他内科疾 病
孤立性房颤
家族性房颤 自主神经的 影响
具体疾病
可能与某些一过性的因素或急性疾病有关,如:过量饮酒、 电击、外科手术(特别是心胸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炎、心包炎、肺部疾病(如肺动脉栓塞等)、甲亢、代 谢紊乱等。
高血压,特别是伴左心室肥大;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力 衰竭;心肌病;心肌肿瘤;缩窄性心包炎;肺源性心脏病和 右心房特发性扩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