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读后感
作者:【日】东野圭吾
出版年份:2010年
字数:166000
一句话感想:用你的性命,来保全我的纯真。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早期代表性作品,该书在1985年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而至此之后,东野圭吾才开始专职写作。
从类型上看,《放学后》是一本主流日本推理小说,书中情节按照发生命案——警方和侦探介入——案情多次转折、扑朔迷离——结局拨云见日的步骤逐步展开,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反而就是凶手。
不同于福尔摩斯小说的演绎推理式断案,这本小说使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而非上帝视角写作,“我”知道的和读者一样多,因此,从蛛丝马迹推断出的结果会不断碰壁,这样就更显得真相更加难以捉摸。
从人物和情节设定来看,这本书描写的就是日本最普通的学校、学生,主人公也是一位十分普通的高中教师,这样的设定给小说增加了许多真实感,也会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人说,恐怖电影在看的当时未必可怕,可怕的是看完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会遇见许多和恐怖电影中的相似场景,然后就会联想起电影中的情节,这样才是可怕。
其实侦探小说也是这样,当读者合上书本、开始自己一天的生活时,书中那些平易近人的场景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让读者不由自主联想到,会不会自己的身后,也有一个人在跟踪,身边经常在一起的伙伴,会不会也卷入了一场惊人的大案里——想想都会觉得很刺激呢。
这样的作品怎能不让人印象深刻呢。
故事的主角——“我”(前岛老师)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高中教师,不想竟有人要在校园内通过制造“意外”来置“我”于死地,接下来接连发生了两起命案,看起来像是冲着“我”,但却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直到“我”无意中破解了谜团、揭开了凶手表面的动机和目标之时,却被从未意料到的自己的妻子(裕美子)因为与此完全不相干的原因加害。
没想到,这两次的凶杀案成为了“试金石”,让“我”看清了身边人的本质:原本被我怀疑是凶手的学生(高原阳子),之后反而救了“我”的性命;“我”眼中的好学生(惠子、惠美、雅美),事实上却是命案中的杀手。
更没想到的是,看起来想“杀”我的命案,实际上真的成为我被害的直接原因。
再说说最后的真相:“我”到底是怎样一步步走上被杀的命运的?小说从开头就营造了
一种“我”正在被人威胁着生命的氛围,这样的氛围,随着第一起密室杀人案与第二起“小丑”案的发生而逐渐变得浓重——虽然,这两起命案的内在联系和凶手,都与“我”的最终被害无关。
“我”的妻子裕美子,事实上通篇着墨都不多,看起来被描写只是为了衬托一下“我”的日常生活,那些让“我”感到异样的情况,看起来也都是那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却都是直切要害的伏笔:裕美子没来由的满面红光;看起来略显慌乱盖起来的电话布;故意压低讲话声音的电话等等。
所以,最后“我”被裕美子情夫捅了那一刀,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实际却是情理之中——老婆红杏出墙,却找不到离婚的理由,同时“我”又面临着被未知人士“追杀”的情况,这样一通盘考虑,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对于案情真相被揭发出来的描写,只占了很小的篇幅,小到让人觉得,这根本不值一提。
并且,即使真相被揭穿了,故事也并没有走向真凶伏法、皆大欢喜,反而话锋一转,由一个真相引出了另一个真相——两个真相都令人倍感唏嘘,都让人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读完感觉自己的心,让人冷不丁地揪了一下。
真相?——只是真相而已,它什么都不能改变。
这种重过程、轻真相的文风,在东野圭吾的多篇作品里都有体现。
故事结尾既没有写出三个少女被捕,也没有写出“我”被捅一刀之后有没有死去。
做坏事的人,依旧好好地生活着,试图做好事的人,反而死的死,伤的伤。
被害人成为目标的理由,看起来也是那么荒唐。
那个年纪的孩子,正如小说里说的那样:“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
”接连杀了两位老师的三位少女,她们酝酿已久、甚至必须杀人的动机,也只对于他们那个年纪,才会显得不那么不可思议。
正如最后“我”问惠美,杀人会不会害怕时,惠美回答的那样:“我能理解她(惠子),因为我们有拼了命也要保护的东西”。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严禁抄袭。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云雁
写于二零一六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