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完整篇)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完整篇)
3.以自学探讨为主、讲授为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4.运用实验或实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等。
5.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并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教育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养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7.更新评价观念,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
2
2
1
1
4
至
6
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目标要求
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
第三章光现象
3.1光的色彩颜色
3.2人眼看不见的光
3.3光的直线传播
3.4平面镜
3.5光的反射
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2、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3、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征
4、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
5、平面镜成像实验;平面镜成像特点;
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
5.实验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初步理解光反射的规律,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
1
1
2
2
6
至
9
9-10周复习期中考试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4.1光的折射
4.2透镜
4.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4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
1、光的折射定律;日常生活中的光的实例
2、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2.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理解动能的定义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2
2
1
1
15
至
19
20—21周复习考试专题练习
期末统考
6.人耳听不见声音的频率范围,超声波的应用.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
2、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和乐音;
3、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1、知道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知道它们的性质以及在科学、社会、技术上的应用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5章,包括声、光、热、运动等现象及基本知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一、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B、初步认识声光热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宿迁市关庙初级中学
教学计划
学科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学生,通过上学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目标要求
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
第一章声现象
第
六
章
物
质
的
物
理
属
性
1.1声音是什么
1.2声音的特性
1.3令人厌烦的噪声
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声音的响度、音色;
3.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4.回声
5..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5、远视眼和近视眼的形成和矫正;
2
2
2
1
12
至
15
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目标要求
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
第
六
单
元
精
彩
演
讲
4.5望远镜和显微镜
6、两个透镜的组合
5、两个透镜的组合
1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5.2速度
5.3直线运动
5.4世界是运动的
1、刻度尺的使用;
2、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内容分析
苏科版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速度的理解及其计算;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判断;
2.平均速度的计算;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参照物的概念;
1.知道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数据并进行简单的
3.初步学会长度估计测量的方法;
4.了解误差的意义.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
2
2
1
1
至
3
第二章物态变化
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7.2汽化和液化
7.3熔化与凝固
7.4升华和凝华
7.5水循环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探究及使用
2、温度计的读数
3、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4、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5、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和描述三态的基本特征;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四、具体实施措施
1.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拥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书本为主、实验为辅进行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其中八()班共有学生名。学生水平稍高,在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上来说属于优等生。可以稍许增加课堂容量、难度和进度。要在夯实基础的情况下做出拓展教学保证合格率达。八()班学生人数名左右,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学困生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紧抓基础和教学纪律,施展多种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力保合格率。
4、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知道照相机、眼睛的成像原理;
1、初步理解光反射的规律简单的光路图;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了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
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初步认识实象、虚象的概念.
4、照相机的原理;
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