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821公共管理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科目:公共管理学简答:行政组织的社会性特征(P28)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征(P68)精英决策模式(P103)论述: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机制的不足和完善路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改善民生的意义和作用简答:行政组织的社会性特征(P28)行政组织是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之一,是依法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行使国家相关行政职权的组织实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统称,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法定行政主体)和某些被授权的社会组织。
任何性质的行政组织都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这就决定了行政组织具有社会性特征,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服务性。
任何国家的行政组织都有服务性的特点。
行政组织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凌驾于社会上的权威地位,就必须同时服务于社会。
从国家政治体制中行政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一般要服从宪法。
(2)管理性。
行政组织的服务型主要是通过他对广泛社会生活的有效领导和管理来实现的,这种领导和管理主要表现为从高于社会的权威地位出发来制定政策、维持秩序、监督协调、组织公共事业的实施并提出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等。
(3)法制性。
行政组织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程序建立的,组织结构、人员编制都有法律规定性。
行政组织执行国家宪法和法律,并依法制定行政管理法规,采取行政措施。
(4)系统性。
任何国家的行政组织都具有极强的系统性。
行政组织权力关系和结构方式大都层次分明、纵横相连、统分有据、浑然一体、政令统一。
行政组织可通过对系统的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其出于对外界环境良好的输入输出状态中。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征(P68)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不尽相同,各国公务员制度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但总的来说,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法制管理原则。
法制管理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根本目的,也是人事管理制度现代化、科学化的—个重要标志。
健全的法规和严格的执法,使整个公务员管理井然有序。
(2)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原则是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政治在公务员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公开就是对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部公开,让群众进行监督。
公开是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基础和前提。
平等就是在法律上确认公民在考试、录用、晋升、奖惩等方面一律平等,享有机会均等的权利,不能因性别、种族、出身、党派等因素而享有特权或遭受歧视。
竞争和择优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务员制度中来,选优汰劣,选贤任能,奖勤罚獭,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是当代公务员管理中最普遍的原则。
(3)功绩制原则。
功绩制就是以公务员工作实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公务员的晋升要根据实绩择优晋升,即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把公务员的工作成绩与其职务升降、工资待遇、奖惩联系起来。
功绩制原则可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分类管理原则。
从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分类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因事而分的职位分类,分类的主要依据在于职务或岗位的客观需要。
二是因人而分的品位分类,即主要依据公务员的个人条件,如学历、年龄、资历等进行的分类。
(5)政治中立和职务常任原则。
西方图家公务员分为政务和业务两大类。
业务类公务员在政治上实行中立原则,职务实行常任制原则,不因政党斗争和个同的选举结果而变动。
精英决策模式(P103)这一模式是托马斯·戴伊和H·齐格勒于1975年在《民主的讽刺》中提出的,它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公共政策不是由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和行动决定,而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决定,然后由政府官员和机构加以实施。
精英决策模式的具体内容是:社会总是分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
社会价值的分配是由少数人来决定,群众因无权而不能决定公共政策。
少数的统治者和杰出人物主要是来自社会中经济地位较高的那个阶层,他们不是被统治者的代表。
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杰出人物的看法一致,并竭力维护这种制度。
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了杰出人物的利益、感情和价值观念,公共政策的变化将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群众麻木不仁,活跃的杰出人物很少受群众的直接影响。
相反,杰出人物影响群众远远超过群众对他们的影响。
精英决策模式无疑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在任何一个大众参政议政程度比较高的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影响占主要地位。
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看,政府最基本的目标是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此,他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要反映广大民众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必须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拥护,否则任何一个政治系统都不可能稳定和发展。
论述: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机制的不足和完善路径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督、督察、督导活动。
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行政监督主体的整体素质还有持提高。
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于行政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监督意识淡薄;人们群众对于行政监督也有一定后顾之忧,不敢行使监督权力的心里还很普遍。
(2)、行政监督主体多元,监督力量缺乏整合,监督合力较弱。
监督主体多元化,由于职责不明,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造成彼此摩擦和冲突,或是造成监督不到位等现象。
(3)、现行的行政监督法律体系还不完备。
对于行政监督过程中的一些如监督标准、监督尺度等问题,现行法律体系并没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思路。
(4)、监督主体特别是国家机关的监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现行的监督体制中,监督机关通常都是受本级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监督主体在人事财政等方面比较被动,这种体制上的混乱,也影响到了监督工作的效率。
对此,尽管存在不足,但在完善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机制的路径选择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着手:(1)、加强普法宣传,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强化全社会的行政监督意识。
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首先要使公民树立“法律至上”、“权利本位”的意识。
“法律至上”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
培育公民权利意识,不仅要关注公民的实体权利,更要关注他们的程序权利,要是公民形成法律形式化、程序正当化的意识。
(2)、提高监督人员尤其是专门监督机关监督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做好专门监督人员的遴选工作。
在遴选工作中,要本着德才加倍的原则来选人。
要不断加强专门监督机关工作人员的日常学习,专门监督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树新风。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3)、要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行政监督是法制监督。
这不仅意味着要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而且也意味着监督主体要依法监督。
(4)、要切实采取措施保障行政监督主体依法高效地展开监督工作。
要加大力度宣传行政监督主体自身的正当利益。
监督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肯定并强调激励机制对行政监督工作的积极意义。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改善民生的意义和作用(可适当发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改善的根本保证在于政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保障与改善民生的要求,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重要任务,各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也必须放在这方面。
这既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党的执政宗旨的根本要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不断完善公共产品体系。
从群众最紧迫、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均等化和城乡一体为方向,着力破除影响社会公平的障碍,统筹实施以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保障住房、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服务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制度层面形成保障特殊群体利益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改革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
我们一直教育群众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不断好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重视为改革发展做出牺牲的群体的利益,不能让他们承受过大损失,甚至超过其承受底线。
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推行民生普惠制与兼顾特殊群体利益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逐步建立以民生事业为基点的公共财政框架。
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支撑。
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产业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民生项目主要靠公共财政投资。
这就要求加快建立以服务民生为基点的公共财政体系,虽然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的责任,决不能因为经济不发达或财力有限而放缓建立民生财政的步伐。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政府更应发挥积极作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主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