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及其成功经验借鉴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及其成功经验借鉴


资料来源: 郑伯红,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及案例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9 ( 3) , 52 资源型城市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 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资源的日 趋枯竭集聚效 应递减。在梯度 转 移理论形成下的区位向下层渗透现象也渐趋减弱。所以这一区域也将出现潜在被边缘化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涌进了大批的劳动力, 吸收了大量的矿 业采掘人才、工 业化人才和信 息 化人才。但是, 伴随着资源型城市资源的缩减, 该地区吸收人才的优势自然呈 现下降趋势, 吸 纳与消化人才 的 程度也相应下降。所以资源型城市人才流失的现象凸显。受其他新发现资源型城市 的吸引以及 人才市场化配 置 机制下, 人才向外流动大于人才向内流动。而其他地区发展转型经济正需要各 类人才, 人才需 要与人才流动 呈 反向走势, 所以, 资源型城市存在人才被边缘化的问题。
四、 国际成功案例 ∃ 128 ∃
德国鲁尔区转型
德国的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它位 于德国西北部, 是一个以煤炭 开
采为基础的工业基地。鲁尔区煤田面积 为 6200km2, 煤 炭地质储 量达 652 亿 t , 煤层 厚、开采条 件好、煤的 品 种多。20 世纪 50~ 60 年代, 这一地区扮演着德国经济 迅速恢复和 高速增长 的 ! 发电 机∀ 角色, 其 钢铁产量 占 全国 70% , 煤炭产量高达 80% 以上, 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内生产总值 的 1/ 3。20 世纪 50 年 代后期, 鲁尔老 工 业基地经济结构和传统产业受到严重挑战, 过度开 采造成资 源趋于 枯竭, 生产 成本直 线上升, 产 品市场萎 缩, 工人大量失业。德国政府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 对鲁尔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协调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 地的改造。首先, 联邦政府经济 部 下设联邦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 州政府设立地区发展委员会及实 行地区会议制 度, 市政府成立 劳 动局和经济促进会等职能部门, 专门负责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综合协调, 以 克服 ! 议而不 决、决而不行、行而 低 效∀ 的弊端; 其次, 分期制定 振兴 规划, 以 规划的 广泛认 同性 来保障 行动 的协调 一致 性; 最后, 提供 资金 扶 持, 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从 1985 年起, 分 5 个阶段, 投资 1 3 亿马克, 建设了一个技术园。其建设费用 中有 9000 万马克是由欧盟、联邦和州政 府资助 的。在环境 治理方面, 对 填充废 井和环境 整治提 供资金, 由 联 邦政府承担 2/ 3, 地方政府负责 1/ 3, 还启动了煤炭补贴税。 #改造传统产业, 完善基础设施。1968 年, 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鲁尔发展 纲 要∀, 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 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 的大矿井, 类 似于中国的 ! 关、停、并、 转∀ , 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这 些优惠 政策 包括价 格补贴、 税收优 惠、投资 补贴、政 府 收购、矿工补贴、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此外, 各级政府还通过大力 改善当地交通 基础设施、兴建 和 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 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 %吸引资金和技术, 大力扶持新兴产业。1979 年, 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 面 联合制定了 ! 鲁尔行动计划∀, 旨在逐步发展新兴产业, 以 掌握 结构调 整的主 导权。优 惠的 政策, 加 上强有 力 的扶持措施, 使得信息、电子信息等 ! 新经济∀ 工业在鲁尔 区的发 展极 为迅速, 并远远 领先于 德国 其他地 区。 据统计, 目前北威州从事数据处 理、软件信 息服务 的企业超 过 11 万家, 电 信公司 380 多家, 其中 绝大多 数 位于鲁尔区内。为确保鲁尔区在未来竞争中始 终处于 领先地位, 州政府采 取了大 量措施促 进高新 技术的发 展, 确立了 12 个优先发展领域, 其中有生物、医疗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通信技术等。 &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 同时积极创造就业。为充分调动有关各 方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 德国政 府 1989 年制订了 ! 矿冶地区未来动议∀ , 近年来又着手实施 ! 欧盟与北威州联合计划∀, 其目标是充分发挥鲁尔 区 内不同的区域优势, 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 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例如: 多 特蒙德依托 众多的高校和 科 研机构, 大力发展软件业; 杜伊斯堡发挥其港口优势, 成 为贸 易中心, 并建立 了 ! 船 运博物 馆∀ ; 埃 森则凭 借 其广阔的森林和湖泊, 成为当地的休闲和服务业中心等。 ∋ 筑起社会保障大堤。每 一个公 民都 能享受 到最 基本的 生活保 障。由于 资源枯 竭, 鲁尔 区一 大批 工人 失 业, 为了保障失业者能够安定地生活, 德国政府为他们建起了必要的社会保 障。在此, 完善的 保险制度起到 了 关键性的作用。德国保险业的基本险种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 补 贴) 以及公职 人员退休金和 职 工病假工资等。 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发展, 鲁尔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如今大 部分矿山和钢 铁厂关闭了, 在 煤 炭污染过和炼钢炉烧烤过的土地上是 绿荫 环绕着 的高科 技产 业园和 商贸 中心和 文化体 育设 施。昔日 林立的 烟 囱、井架和高炉已经不在, 而代之以农田、绿地、商业区、住宅区和展 览馆等; 昔日浓 烟蔽日、煤渣满 地, 如 今天空蔚蓝, 绿荫环绕。在鲁尔区穿行, 如同行走在一个巨大的露天公园里。
* [ 作者简介 ] 朱国 ,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 副院长 , 研究方向 : 会计学 ; 赵然 , 硕士 研究生 , 赤峰 学院经济 与管理学 院 ,
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 研究方向 : 西部开发投资 , 地方财政。
∃ 127 ∃
度加快, 形成新的城镇, 开采速度与开采能力大幅度增加, 加速资源的衰竭和 以资源为主体 的产业的衰 退。如 下表可以说明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变迁周期。 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发展特征
一 、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我国现有资源型城镇 426 座, 人口 覆盖 1 54 亿, 涉及 多种资 源行业: 其中, 经 济发展 处在成 长期 82 座, 占 19 2% ; 处在鼎盛期 290 座, 占 68 1% ; 处在衰退期 54 座, 占 12 7% , 需要经济转型的资 源型城镇比重 超 过 80% 。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相对下滑的趋势, 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 增 大, 即使是 GDP 和人均 GDP 水平均居于资源型城市首位的大庆市, 其发展地位也在不断下 降, 1990 年大庆 市 GDP 仅次于深圳市居全国第二位, 1994 年排在第八位, 2002 年滑落 到第十三位, 2008 年继续 滑落到第三十 四 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部分都是依靠资源而建, 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 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 也日趋下降, 财 政 收入不断下滑, 资源型城市下岗再就业问题突出, 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为有效预防产能过剩,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 发展和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 国 务 院已经分两批次确定资源枯竭城市, 现在我国 共有 44 座 资源枯 竭城市。资 源型城 市其主导 产业就 是以资源 为 载体的单一产业结构。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 经济发展水平随之下降。资源型 城市转型面 临资金短缺的 困 境。所以资源型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 资金问题的瓶颈约束了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
二、 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环境比较恶劣、交通条件比 较差的地方, 所 以普遍存在经 济 发展被边缘化的危机。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生产生 活都是统配统 调, 资源生产与 销 售按照计划执行, 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单一, 城市功能单一, 区位经济格局专 业化特征, 整个 城市不需要对 市 场信号做出十分敏锐的响应, 已经形成了 ! 惰 性∀。但是 城市经 济转型却 是在市 场经济体 制下进 行的, 生产 要 素流动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 资本、人才、技术、企业家偏向有商机的 地方流动, 资源 流动特点表现 出 ! 马太效应∀。由于当地 资源衰 竭, 商机 减少。当 企业运 营成本 过高 时, 投资 兴趣自 然下 降, 招商 引资 困难 增 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 是由资源而生、而长、而兴、而衰, 随着城市 经济发展的主 体资源衰竭, 传 统 资源产业枯竭, 其他可以替代的产业没有形成, 并且新的产业成长缓慢。因此原有 产业结构存 在被边缘化的 问 题, 以及新生产业也被随之边缘化。 #根据美国学者 Lu is Su azervilla 的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城市发展犹如生物体一样, 有其出生、发育、衰 落 的过程。从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 是先有矿藏, 后有城市, 在矿 产资源开发的 基础上, 城市化 速
三、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考
培育替代产业 市场为导向, 企业是主体, 培育发展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资源型城市结 合资源现状 和本地区区位 优 势以及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对 于那些资源开 采 处于增产稳产期的资源型城市, 制订科学合理的开采计划, 运用新技术、新 工艺, 提高资源 采收率, 发展上 下 游产业,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同时要 培育新兴产业。 对于资源开采 开 始衰减的资源型城市, 要进行资源综合 评价, 充分 开发利用 好伴生 资源, 挖掘 资源潜 力, 拓宽资 源开发领 域, 重视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 为本地资源型企业寻求资源后备基地, 并且适 时转型培育发 展市场前景 好、竞 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 要选择好的产业 转型方向, 利用 高新技术、先进 适 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因地制宜, 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各地区在规划重大产业 项目布局时, 要 适当向资源枯 竭 城市倾斜, 帮助其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 对于有条件的资源型城市 可以进行农业 产业化经营, 凭 借 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发展高科技农业, 增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 从而延长本地 区的产业链。资 源型城市在转 型 中, 可以结合本区域的实际发展区域物流, 建立资源型城市的区域物流中心。 #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凭借其资源优势, 主要是以开采资源和简单的卖资源, 进行着 单一的经营模 式。随着资源开 采 数量的增加, 经济效益也递增, 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是随着开采数量的增加, 资 源型城市的 资源蕴含量也 逐 渐减少, 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因此, 笔者 认为: 资 源型城 市单 一的经 营模式, 是呈现 倒 ! V ∀ 型 经济模 式。 也就是因资源丰足, 城市经济发展出现暂时的繁荣, 当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不存在时, 城市 也就日渐衰 竭。资 源型城市若转变成为 ! V∀ 型经济模式, 就需要资源型城市 进行转型。以资 源为载体, 发展相关 产业, 健全 资 源型城市的产业链条, 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 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进行深加 工, 促使资源产 业进一步优化 升 级。也就是: 以市场为导向, 紧随市场要素价格的变化, 及时调整资源禀赋结 构, 促进资源型 城市所属地区 的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使产业结构同市场要素价格保持平衡, 使本区域的产业始 终处于比较有 利的竞争地 位。同 时, 资源型城市应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要发挥和突出每个阶段的比较 优势, 使本地区 的经济发展, 始 终 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 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促进就业 资源型城市粗放型的开采模式对劳动者的基本技能要求不高, 广大矿工文 化程度一般不 是很高。广大矿 区 的职工素质技能也不是很高。随着资源的衰竭, 广大矿工必然下岗。所以, 对广大 矿工进行必 要的职业技术 培 训, 是广大矿工进行职业 转型 所必备 的。资源 型城市 设立 职业教 育培训 基地, 健 全就业 服务 体系, 优 先解 决 ! 零就业家庭∀ 就业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