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台山华顶,石梁景区导游词

天台山华顶,石梁景区导游词

华顶石梁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旅游,我是来自台州华顶旅行社的实习导游,我叫许某某,言午许,大家可以叫我小许。

在我右手方开车的师傅姓B,B师傅有30多年驾龄了,开车很沉稳,大家可以安心乘坐。

下面呢我先简单介绍下我们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浙东中部,境内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貌。

主要景区有八个,其中天台山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今天我们要去的呢,就是华顶国家森林公园。

游程大概是一个半小时,待会呢大家跟着小许游览,一路上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找我,我会尽可能的帮助大家。

下午饭后呢我们游览天下第一奇观石梁飞瀑,我先在这里预祝大家玩得开心。

【概况】华顶景区距县城26公里,景区面积7.5平方公里。

华顶景区更以“古、清、奇、幽”而著称。

华顶山为天台山主峰,海拔1098米,为巨大的花岗岩侵入体,山体巍峨,尽显雄伟。

身临绝顶向四周眺望,能看到八重山峰,层层相裹,状如八叶莲花,而华顶正当花之顶,故称华(花)顶,唐代大诗人李白赞颂为:“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华顶景区以它变幻无穷的云海奇观、清香甘洌的云雾茶、历史悠久的“葛仙茗圃”、宏伟古朴的佛国名胜而闻名,更以其灿若云霞的云锦杜鹃名扬海内外,同时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茅蓬】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呢,是华顶西茅棚。

主要呢是修禅者居栖及香客歇息处。

茅蓬形式各有千秋,多半是在屋顶盖上尺把厚的箬竹,四壁是坚厚的石墙,冬暖夏凉,建筑造型别致。

最盛时达120处,清乾隆时学者潘耒有诗吟咏:“天台六十五茅蓬,总在悬崖绝涧中,落尽山花人不见,白云堆里一声钟。

”前半句主要说明了茅棚很多和大致的建筑位置。

后半句的意思呢,主要是指:华顶山地势高寒,古时候的僧人就编茅为屋。

到了冬天大雪的时候呢,吃饭都成了问题。

当时在华顶山上饿死的僧人不计其数,也说明了僧人们参悟佛法的虔诚。

到了宋朝,得韶国师修建了圆觉道场,也就是现在的华顶讲寺,供僧人们用餐和修行。

每日钟声响起的时候,僧人们都赶过去吃饭,非常形象和富有意境。

【华顶云雾茶】由于华顶山独特的气候,白天气温高茶叶张开,晚上气温低叶子紧缩,早就了云雾茶华顶云雾茶针形细紧,色泽翠绿,芽香浓厚,滋味甘醇,被列为《中国名茶》第六种。

天台山僧侣历来有饮茶的传统,称为“一饮涤昏迷、二饮畅我神、三饮便得道”。

相传三国时间,孙权头痛,葛玄给孙权带了三件礼物,天台山乌药,华顶云雾茶还有自己炼制的丹药。

孙权嫌乌药太丑丹药太苦,于是喝了云雾茶。

喝了第一口觉得头晕目眩,第二口神智清明,第三口喝下去就仿佛悟到了佛法道义。

【云锦杜鹃】云锦杜鹃古称娑罗,红踯躅,原名千目杜鹃,属杜鹃花科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成片成林面积近300亩,且树龄在200年以上并形成古树群,则唯天台华顶独有,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观。

华顶云锦杜鹃,是一种常绿大灌木,高约四、五米,树冠浑圆,主干分明,旁枝逸出、叶片革质、形似枇杷叶,正面墨绿油亮,背有鹅黄色茸毛。

花朵盛开时,有碗口大,由6—12朵小花簇聚而成,一树有花上千朵,故又称“千花杜鹃”。

一般花期在7到15天左右,花色有大红、紫红、粉红、到白色慢慢淡去,清初台州知府张联元这首《杜鹃花》诗。

“翠岫从容出,名花次第逢。

最怜红踯躅,高映碧芙蓉。

琪树应同种,桃源许并。

无人移上苑,空置白云封”。

将别名红踯躅的云锦杜鹃与仙界琪树、碧桃芙蓉相比,既感慨它没有收入皇家花园,同时也认为只有在白云缭绕的环境中观花,才有一种超脱凡尘之感。

华顶是天台山的主峰,海拔1098米,四周群山拱秀,峰岗重叠,这里云雾和绚丽多彩的花丛,就构成了华顶峰上特有的云中花景。

立身在峰顶俯瞰,展现在眼前的竟是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花在云中开,雾在花间飘,云雾与花海交映成趣,真是一时一景,全无雷同之处。

【华顶归云、归云洞】华顶归云通常是泛指华顶山海拔900米以上区域。

因其山高林密,群峰叠翠,常有彩云缭绕,朝暮云气盘结,出没于此而得名。

远远望去,那高高的山峰,即使是晴空万里,也还总是会有那么几朵或几挂云彩在山巅飘绕悠悠,久久才归,大有凡云所归之意。

归云洞位于华顶讲寺北,临峰贴崖,洞口朝南,因常有云雾在此出没,似凡云所归而得名。

洞高六尺,宽三尺,深仅容数人。

该处地形独特,极易留云逗雾。

北有东西向一陌山脊所挡,南一泻斜坡。

归云处背峰朝阳,并列两个半环浅贝形的半封闭平缓地,地势高爽,视野开阔,现新建归云亭,是观落日,赏彩霞,望归云的极佳之处。

凭栏远眺,山色翠秀,风光迷人,尤以植被景观为最。

高挺的柳杉、苍凝的松林、婀娜的云锦杜鹃、茵茵的茶园,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前有寺角稍露,后有云洞半开。

常有白云萦绕,薄雾清纱,云雾飘忽,那洁白、那清丽、那悠悠、那飘然、那朦胧,使人扑塑迷离,犹入仙境,漫步天上人间,进入一派青白超然的世界。

这就是华顶归云的神、灵、仙之意境。

【葛仙茗圃】据《天台山志》记载,三国吴赤乌年间葛玄曾在此劈园植茶,以茶修禅养身,创茶道,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先仅流于道家佛门,后广传于民间并传入日本、朝鲜。

隋僧智岂页曾将它献给隋炀帝治病。

唐代茶圣陆羽也曾到华顶考察。

日本遣唐高僧最澄来天台学法,归时曾把华顶茶籽和茶道首次带回日本,播种于比睿山麓。

1988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王家扬会长率领茶文化资源考察组来华顶,通过与日本、韩国茶树的基因分析、对比,确认为进化型古茶树,日、韩茶的先祖。

【华顶讲寺】始建于公元936年,由法眼宗二祖德韶法师所建,初名华顶圆觉道场。

宋治平三年(1066年)改称善兴寺。

曹洞宗僧人前来参拜问法者络绎不绝。

明洪武初毁于火,僧宗济重兴。

今存殿宇为僧兴慈 1931年重建,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有数百间房子,现经全面整修,1999年5月大雄宝殿落成开光,妙域庄严。

巨匾“大雄宝殿”为马一浮写,苍劲洒脱,气势恢宏;“华藏世界”为赵朴初书,秀美灵颖,别有风韵;中间楹联为沈定庵所书;两侧楹联:“智祖开首刹几经桑田几沧海,名山第一峰半是青松半白云”,为天台书法家齐明武书。

跨过泰安桥进入大殿,浙江省书协主席朱关田的名联:“华顶讲寺六度万行妙道凝玄幽赞法华秘典,圆觉道场一心三观法流湛寂恢弘智者法门”。

笔力千钧,恣纵自如。

大殿内佛像造型、组合均是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佛祖莲座在精湛浮雕艺术中透出禅意,与佛慈祥从容融为一体。

排列二边的壁雕造像为十六尊者,采用摩崖石刻与壁画形式,水乳交融,古朴古风,极富浓郁的魏晋风韵。

壁雕上方为千佛殿,千佛列座形象逼真,两者合一系全国罕见的。

大殿再上去有法堂、藏经阁、般若泉等。

寺前数株大柳杉,东晋末年种植的,高达28米,树龄有数百年,胸径三人合围,这也是极为少见的。

【王羲之墨池】王羲之墨池位于华顶寺右侧。

王羲之年青时曾居华顶寺习练书法。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在此池洗笔洗砚,竟把澄清的池水也染黑了,后人称为“王羲之墨池”。

池畔竖立大型的大理石石碑,上镌“白云先生书诀”。

《白云先生书诀》是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为纪念其在华顶跟白云先生学书这一段历史所书,是我国书法史上最早的书法论文,它雄辩地证明了王羲之在华顶随白云先生学书的历史事实。

据传,王羲之当年居此时,其书法即已少有名气。

一天,他正在对自己潜心揣摩后所写的“永”字自我赞赏时,不料一个道士来到他身边,边看边摇头,并随手拿起王羲之搁在旁边的笔,在王羲之已经写好的“永”字旁又写了个“永”字。

王羲之仔细把两个“永”字一比,不由大吃一惊,道士的“永”字要比自己写的好得多,这才知遇上了高人。

于是转怒为喜,诚心向道士讨教。

道士以“永字八法”剖示书法之秘,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天地万物皆合乎阴阳生克,字之神韵气度亦然。

”王羲之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都体现在这“永”字上。

这个道士就是东晋时天台山高道,字紫真,号白云,人称“白云先生”,隐居于华顶山南麓的道教第十四福地灵墟,精通书道。

于是王羲之就拜白云先生为师,跟随白云先生学习书法。

学成后回绍兴兰亭,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兰亭序》,成为人人敬仰的书圣。

王羲之曾书有“独笔鹅字碑”留在华顶寺,明初寺毁,碑也不知去向。

至清时,曹抡选在院子中挖掘出半边残碑,经七年苦练将“鹅”字补全,现镶嵌在天台山国清寺三圣殿东首的莲船室墙壁上。

石梁景区【概况】接下来我们游玩石梁飞瀑景区,石梁景区是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所在。

这里有世界上罕见的瀑布和天生桥巧妙结合的石梁飞瀑,有举世闻名的佛教五百罗汉道场——方广寺,又响彻着“浙东唐诗之路”最华彩的乐章。

来自国内外数以万计的宾客,慕名来此观光考察。

1987年与国清寺一起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2000年底被评为国家AAAA 级旅游区。

千古石梁,天下奇观,瀑以梁奇,梁以瀑险,山、石、水奇妙结合,历来被誉为天台山风景之“眉目”。

1997年以来,风景旅游部门精心规划和组织施工,成功地对石梁景区进行了全面扩容。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处处体现了他们匠心独运、刻意追求、极力塑造的品位意识和精品意识。

【神龙掉尾】石梁瀑布群之一。

其底为斜躺的花岗岩巨石,由于长年水蚀,淌水面呈凹槽形,出口处尤其明显。

上游之水到此速滑,骤然上抛,然后陡降。

水流大时如喷飞雪,如龙甩尾。

【中方广寺】古时,石梁桥头有一昙华(花)亭,昙花亭原是贾似道为其父亲建的一个纪念亭,后来因为喝茶时茶沫上出现了“大士应供”字样,但一会儿就不见了,所以叫昙花亭。

亭中有一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贝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登上昙华(花)亭,眺望四周,你就能感受到这种情景。

古方广寺中还有一宝物——铜亭,明代时九门提督太监徐贵亲自负责铸造而成,内刻有五百罗汉。

你想想,在如此小的铜亭中把五百罗汉刻得栩栩如生,确实不简单。

【石梁飞瀑】位于县城东北2公里石桥中,属于“天生桥”景观,这是一种两端与地面连接而中间悬空的桥状地形,为天台山八景之一。

两崖对峙,一石如屋梁横在其间,长约7米,厚达3米,脊面隆起,窄外宽不盈尺。

梁西端突起一石,称为“蒸饼岩”。

梁底空洞高逾2米,金溪自西南而来,与大兴坑水在瞻风桥下会合,三折穿梁洞而出,从高30多米的峭壁上,直捣湛蓝深沓的惠泽潭,势若雷霆,色如霜雪,故古人有联“冰雪三千丈,风雷十二时”,名之为“雪瀑”。

倘遇连日滂沱大雨,瀑水越梁而过,更似银河倒泻,狮吼虎啸,山鸣谷应。

宋米芾为之题刻“第一奇观”;明地理学家徐霞客六观石梁“几不欲卧”;当代著名学者侯仁之、朱畅中、汪国瑜击掌惊吧:天下第一、天下唯一、天下独绝;而“月瀑更较雨瀑谧,千山万水唯一音”(清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更点出了她的多姿多彩。

【花岗岩天生桥的形成】石梁是花岗岩天生桥。

世界各地天生桥很多,多属石灰岩或砂砾岩地貌,而像石梁这样的花岗岩天生桥,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志法等的考察,在世界上迄今尚属首次发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