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张小峰)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张小峰)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张小峰摘要: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和中国石油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对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L1前,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中国石油企业应以跨国石油公司为发展标杆,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系。

关键词: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因素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LI标、达成U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

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性决定了发展战略对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薄弱、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的国家来说,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发展战略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石油公司加强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主体的竞争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行业的发展决定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

因此,加强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十分必要。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

根据国内外经验,加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战略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近儿年,我国石油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石油安全风险系数不断增大。

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02), 我国到2010年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1%, 2020年达到70%o同时,不合理的石油价格定价模式也使得国际油价的频繁变动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危险。

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山于国际油价高涨,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比上年多花192亿美元以上。

从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日益增大和石油价格的频繁波动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系数。

中国石油公司的国有性质和在国内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保障国家石油安全责任。

而这乂取决于企业的总体实力。

现阶段,中国石油企业不论是在企业规模还是在企业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上,与国际跨国石油公司都有很大的差距。

在跨国石油公司已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的条件下,中国的石油企业要想在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尽可能多地参与分享国际石油资源和市场,必然会面临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

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以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为标准,加快自身发展,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三)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履行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就业、赚取利润和缴纳税收等基本功能,而是更希望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生态、维护市场秩序、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和义务,公司的利益实现机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这就迫使企业在考虑其利润因素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公司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实现,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不仅要在公司内部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中体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而且还要主动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推广运动之中,使公司利益与公司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因素科学战略策略的制定和修改是建立在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

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国际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外部因素1.国家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

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产量呈逐渐递减趋势,加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愈来愈大。

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多。

2003年达到9112万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2004年首次超过亿吨。

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净进口量必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供给短缺、油价异常波动以及政治动荡等,势必会对我国石油供应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危及石油经济安全。

2.国际油价波动风险大。

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跟踪国际油价变化的油价定价机制, 这种机制只是被动的将国际油价的波动引入国内,却不能左右国际油价。

在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情况下,作为石油市场的主体,石油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

近儿年的油价高企给我国石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如2005年油价的剧烈波动使炼油业山2004年的盈利208亿元变为2005年的净亏损近300亿元。

3.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

为增强整体实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进行了兼并、联合和重组等战略调整,形成了如埃克森莫比尔、BP科阿科、英荷壳牌、埃尔夫菲纳道达尔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超大规模石油石化公司。

这种发展态势增强了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实力,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

它们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先进技术。

同时,随着WT0对能源开放承诺的逐步实施,跨国巨头已经开始加紧进入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石油行业最主要的儿家企业,如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海外市场上市,就吸引了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巨头的入股。

这就使得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4.科技的进步。

全球石油工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靠高投入拉动增长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已成为带动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主要动力。

近儿年来。

世界各石油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逐步转变。

纷纷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低成本发展战略。

在地震、钻井、油气开发、地面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举世瞩LI的成果,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口大的经济效益。

这就使得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如何在国际石油行业中立足的压力。

如果油气勘探开发等核心技术长期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得不到更新,我国石油行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将势必遭到淘汰。

(二)内部因素1.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石油资源的独特特征和石油工业的自然垄断性质,要求石油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

从U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7 左右。

而我国石油企业的相关比例则极不合理: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拥有石油采掘业(上游)与石油炼制和化工业(中下游),中石油主要是上游业务,中石化主要是中下游业务和东部地区,而中海油则专门经营海域石油的采掘和运输。

2.国际化特征不明显。

跨国石油公司从企业产业的开始就实施了国际化战略, 使产业链的延伸到世界各地。

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石油、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减轻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

尽管中国石油企业早就提出来要实施“走岀去”战略, 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但在实际中,并没有真正利用好两个市场,实行的是只注重产业链的上游而忽视中下游的战略。

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过去只是充当“国际采油队”的角色:将国际石油市场中买到的石油直接运回国内。

这种战略的实施尽管有满足国内原油需求方面的考虑,但这种发展战略不仅使原油运输山于原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进口通道过于单一和进口通道受美国等控制面临着极大的危险,而且还使国内石油安全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

3.缺乏高层次人才。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石油企业人才队伍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一批骨干,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人事制度正处于变革之中,我国石油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两方面的人才: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主要是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通外语的高层次的复合人才;二是缺乏专业熟练的技术人才;以石油勘探开发企业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部从业人口的5. 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7;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仍旧高达68%o4.缺乏应对国际政治等非商业性因素的能力。

当前,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受政治因素影响极大,世界油气市场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的角力场。

世界上有潜力的大项U和有增长潜力的油气区多为西方大石油公司所垄断。

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中国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行为常被资源国、竞争对手和国际财团所排斥。

复杂的石油政治、军事冲突、恐怖主义袭击、经济制裁等国际环境,将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非商业性压力。

而我国石油企业山于自身的能力,很难完全排除这些政治性和非商业性因素的干扰。

三、建立合理的石油企业发展战略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等为代表的国外大石油公司不断改变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

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实施效果也比较明显。

但这些战略与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结合我国石油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现有的发展战略构成情况和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形成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来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体系。

(-)优化一体化战略石油企业的一体化是指石油企业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跨国石油公司通过促进油气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制定和调整其基本业务生存和成长空间。

以埃克森公司为例,1986年国际油价从1983年的28美元桶暴跌至17. 7美元桶,1986年其上游收益由1985年的79. 7亿美元降到30. 6亿美元,但其下游的炼制、销售收益却由8. 1亿美元上升为19. 37亿美元,同时化工部门收益增加22亿美元,下游盈利大大缓冲了上游出现的亏损,再加上其他业务增加的 3. 2亿美元以及房地产的收益,1986年的纯利润反而比1985年增加了79亿美元,达到了创记录的53. 6亿美元。

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在一体化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需要在优化炼油化工的地区布局、产品布局上统筹规划:中石油应当积极调整资本和资源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和销售,化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配置及其比例关系,适度增加中游、下游规模,优化一体化产业结构。

中石化既要努力扩大上游规模,乂要注重在炼油与化工业务上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集中力量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中海油要继续扩大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强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技术合作,提高纵向一体化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