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写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参考文献的内容外,本人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声明人(签字):2012年7月15日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学号:115311298435姓名:兰静摘要:当今社会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发挥经济的“后发”效应;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必须与国民经济信息化同步。
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于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加强和改善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关键词: 农业信息经济市场全国人民对农业信息化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张燕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李道南认为农村信息化简单为四个字:程度,就是普及的程度。
过程,农村信息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它是若干年的发展过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程度和过程。
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
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
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
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二、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
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电视网、电话网和电脑网的“三电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
农业信息化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三、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
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现在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
如果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遭受损失。
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正是以自身很强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搜集、筛选、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
农业信息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民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
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
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
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发达地区的农民已经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认识信息的价值,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
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五、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
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
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
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之路。
六、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管理和综合服务提供了无限的机会。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实现稳定生产均衡供给,必须靠准确的信息实行宏观调控;农业要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和向集约化的转变,需要大量的市场信息、供求信息的引导;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有限的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摸清家底、把握动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需要随时跟踪世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把大量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关键在于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人口压力、资源与环境的限制,使各政府和有识之士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远重大战略进行研究。
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到2000年,初步形成了一个信息量丰富,可以广泛使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网络,使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得有关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查清资源,摸清家底,并不断地监测资源的变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规划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森林决策信息系统、减灾防灾信息系统、全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信息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等建设内容,这些都是重大的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持续发展的最新综合信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查清资源,摸清家底,并不断地监测资源的变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规划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森林决策信息系统、减灾防灾信息系统、全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信息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等建设内容,这些都是重大的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在实现农产品均衡供给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对于宏观管理者还是对于生产经营者,商品化的农业都已成为一个更加复杂、更加难以用传统方式调控的经济活动过程。
为避免波动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引发危机,需要广泛、及时、有效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向政府和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商品余缺和价格趋势预测信息,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稳定生产和均衡供给的目标,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市场流通系统,通过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广泛地采集、处理各地农产品生产、价格、消费信息。
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大自然提供给农业的资源利用时空是有限的,而人口以及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增长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最终要靠科学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国每年产生农业科技成果1万多项。
这些成果不仅具有很高的科技水平,而且也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也是急需开发利用的重要信息资源。
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用户群体十分庞大。
据统计,2000年底,全国及省属农业科研机构有1 000多个,农业科技人员超过10万。
如果加上县及县以下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民办农业研究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院校在校师生,共计200多万人。
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需要用信息技术改造、完善、加强、提高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需要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系统,大力挖掘散布在各部门、各地的适用技术、优良品种、病虫害防治等信息,通过延伸到农村基层的信息网络,加速农业新技术的传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效益,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增长,从而为加速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七、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启示(一)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 多个地、县入网。
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
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
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
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
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
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
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
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
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