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的系统运行,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权力。
社会是大系统,传播是重要的子系统,使人认知环境,改造环境。
多种定义:1、共享说:共享信息的过程或传播符号。
#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以理解和产生为共同条件#以规范性批判未定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愿望2、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播者对受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或过程#缺点:把劝服者看成一切目的和本质的传播,出现了大量功利性目的性的传播3、联系说:把生命世界不相连的部分联系起来的过程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传播的关系性而言,又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重要前提之一,受传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五人哈罗德拉斯维尔:划分传播研究领域(5w)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忽略信息反馈)。
1控制分析领域2控制分析领域3传播渠道领域4受众分析领域5效果分析领域。
贡献:1传播体系的初步建设2从功能角度提出的三大功能:1、雷达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作用:让人们从社会成员变成公民(参政议政被告知)2、协调功能(社会变化快,利益团体,群体结构复杂)3、协调功能(讲台作用:教化—传播大众)作用:文化传播(广告娱乐功能) 5w评价:他把传播看成现行单向的流动过程,没充分认识到受传者主观能动性,没看到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1、保尔—拉扎斯菲尔法:利用实证派的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大众传播,改变了美国社会学面貌。
有限效果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有限,有时是微乎其微。
两级传播:信息由传播媒介传向一部分人,再传到大众。
量化: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大规模社会问题)2、库尔特—卢因:开创两领域:1、完整心理学奠基人2、群体动力学:人的心理要与其他人合在一起3、卡尔—霍夫兰:实验心理学开创人之一,耶鲁学派著名奠基人:1研究人的态度的改变,用说服方法改变态度2创立一方面与两方面理论,正对不同人,说服策略不同,用文化程度区分。
启示:传播活动取得传播者想要的效果取决于受传者原有的态度和个人差异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创立者合集大成者贡献:1《传播学概论》开创这一学科,创建高水平研究机构,为传播学培养人才,确立传播学学科地位2编写一批高水平传播著作和教材,建立完善体系3出版传播学教材,整合传播学理论四大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着眼于认知层面):理论:1大众传播媒介在现有社会影响到人们的议程设置2大众传媒通过信息传播活动和新闻报道,认为重要的时间为人们提供了议事事件的重要性,显著性依据特点:1在认知层面客观上测量到了大众传媒强大影响力2研究着眼于大众传媒信息报道3暗示了拟态环境的强大意义1开放性2开创了政治传播学的研究3揭示了大众传媒政治经济力量的存在1、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1每个人有两种社会人性,趋利避害和怕被孤立2人在社会发表意见之前,都有一种准统计器的感觉系统,优势意见是什么,则就会支持优势意见,如果与优势意见不一致,则保持沉默。
优势意见就是大家都同意的意见。
3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成为优势意见最主要提供者舆论效果(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的影响因素):1共鸣效果,多数传媒内容具有高度类似性2累积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3遍生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广泛性大众传媒对其影响:1大众传媒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2对何种印象正在增强形成印象3队和中一件可以公开发表而不受孤立形成印象理论特点:1舆论观a政治哲学把舆论看做公意,是共同体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基础,政治合法化途径b是社会学有机体概念,认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c行为科学的观点诺依曼舆论观点: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在维持社会正和方面起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引起的社会解体2效果观a在认知态度行为各个方面都起作用b大众传播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2、涵化理论/培养理论,涵化就是文化化:1(1)提出者乔治.格伯纳美国传播学家(2)研究起点:控制世界的是讲故事的人—西方谚语“如果控制讲故事的人就能控制世界”(3)a 电视机是美国家庭中心成员,成为大多数时间解说最多故事的人b看电视多的人观念意识,外界信息来自于电视某一特定节目,他们有共同世界观价值观c此类人涵化效果,如果是暴力节目则有恐惧感,消除的方法就是回到电视中继续看暴力节目d实验法,对比实验(4)研究结果a两种人对同一答案完全不同,看电视少的人答案更有多样性多的人多时屏幕上的东西b看电视多的人会认为比例高c电视在引导看电视多的人是一种悲观的世界观,罪恶的世界,安全感差2提出概念:a主流化,发生于不同团体,看电视多的人意见会趋同b共鸣,发生于社会人口中某些特定群体,涵化效果特别突出3、知沟理论/知识鸿沟理论(最耀眼,最具人文主义):1提出者蒂奇诺,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提高者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播传送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约有扩大趋势2原因a传播技能的差距还表现在对传播技能的掌握b经济地位,社会资本(根本原因)c已有知识储备基础d社交范围的差异e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f大众传媒性质3、1977年进一步发展上限理论(反命题):(依据)原因:a信息源的特性、靠大众传播活动知识是有限的,零碎的,不系统的,不是深入的b 受众本身具有上限c现有知识以达到上限。
观点更加务实,关注现实,更具有人文主义色彩4研究;a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b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5对策:a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街侧制度特殊的扶持政策b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信息定义:a是我们适应外部环境,并使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内容的名称——威纳b信息科从外部世界产生也可以从人的主观产生c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描述,它的作用在于消除观察者再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他的数值在于先出不确定性的大小来衡量2、作用:a人类生存前提(认识适应)b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c 改变塑造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d满足人们好奇心,性感需求e消除不确定性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分类:1一般分类:语言(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和非语言(身体动作语言和人工语言)2表征分类(符号形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a图像符号:照片绘画符号形体与对象之间具有消似性b指索符号:符号形体和对象之间存在直接因果或临界性关系,指示或引索对象存在c 象征符号(语言)符号形体和对象之间没有以上联系,表征方式仅限在社会约定俗成,抽象情感本来就很难找到图像表达,用什么东西表达概念是约定俗成符号意义:传达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来源于经验和实践自我传播1定义:内向/内在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信息处理活动。
2特点:a过程不孤立,两头与外部都有联系b社会实践性,目的性c人的内心活动是积极主动的d认得各个类型传播活动都以自我传播为基础3理论:社会心理学符号互动论,主我和客我理论3符号互动论三个基本原理:a我们依据对事务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b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c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景以意义,并决定采取行动,我们要一个内在阐释活动—主我和客我的对话人际传播1定义:人与人借助媒介或媒介之间的信息进行交流,包括信息、情感交流,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内容多样,传受间关系模糊。
面对面或者非面对面的交流2特点;a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b内容丰富复杂c人际传播方向性强,反馈及时d日常最常见,非制度的传播形式,最古老3理论:库利的“镜中我”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关于他人如何让“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群体传播1群体:a人类是天生的社会学动物b人类生活在不同类型规模的社会群体中2社会群体:存在互动关系的人们。
相互凉席的独特方式,在一起的愿望,长期交往形成规范,每个群体都有认同感3群体分类:初级群体/次级群体4为何形成群体:a人的需要分为分工需要(帮助单独不能完成的任务)和情感性(实现情感欲望和自我表达)需要b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归属感,有互动关系。
4特点:协调成员间关系;群体合作,认同感,每个人合作意识组织传播组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分工协作的群体(身份型对固定;结构化的)。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组织中角色的意识很强,有领导者提高人们效用2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组织内(正式渠道vs非正式,需要平衡点)/外传播(市场分析)3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大众传播定义;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作用a渗透到各个方面,人们获得外部信息途径b实现整合国家和社会主要手段c各个利益集团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d社会文化和舆论提供者3特点;a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b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c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d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e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f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g对社会有影响发生作用,受社会系统控制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成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体,从而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a对广播媒介三种心理需求:竞争心理需求,活的心智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b对电视媒介的满足效用:心理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
2是一种仪式化的手段,由社会条件个性特征而导致人们的心理需求而产生人们去接触媒体。
3意义:a改变了媒介研究方向b揭示受众使用媒介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心理对媒介使用的制约作用c适度效果论;缺陷:支持这一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把问题简单化,与受众的环境脱离开来d对印刷媒介:活的外界消息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憩手段,获得社会威信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观点:1媒介及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a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b没解释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讯息:经过人加工之后,进入人的传播通道的信息2媒介;人的延伸a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b评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考察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一种思辨性的推论3热媒介与冷媒介a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b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是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4提出地球村表明媒体能扩越时空,传播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联系愈加密切,特点是网络化,信息全球网络,但仍是不平等的地球村,其人是人们遥远的神话,其中扔有村长,村霸,其推动力仍有西方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基金组织等评价:a第一次让人们关注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b其论述中不乏有片面性,媒介中心论者,技术决定论具有片面性c其理论过多强调技术而忽视人的能力作用d媒介影响了人的神经中枢这一观点待实证两大学派简述美国经验学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