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六年级(上)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鲁教版六年级(上)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12009—2010学年期末素质测评六年级(上)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共28分)(一)、积累(共22分)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5分)高垣.( ) 泯.灭 ( ) 枯涸.( ) 档.案( ) 日晕.( ) 洗zhu ó( ) 蹂l ìn ( ) 梦m èi ( ) 静m ì( ) 滑j ī( ) 2、下面词语中共有5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写在后面的括号中。

(5分) 不知所措 无精打采 林阴大道 再接再厉 仗义直言 一愁莫展 骇人听闻 迫不急待 按部就班 相题并论 首当其冲 共商国事 ( ) ( ) ( ) ( ) ( ) 3、默写(10分)(1)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钱塘湖春行》)(3)《次北固山下》中诗人感慨时间过的很快的诗句是 ,。

(4)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5)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6)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7)天河何处? 。

, ? 4、中国古代诗人善吟咏月亮,请你写出两句含“月”的诗句。

(2分) (1) (2) (二)、语言运用(共6分)5、说话要注意身份和对象,才能产生好效果。

根据提供的语境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旭同学原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今年开学以来,受他人影响迷上了电子游戏,平时与同学也大谈游戏,学习投入少了,上课有时也想着游戏内容。

期中考试,成绩大大下降。

这时,他才猛醒,心里很难过,在家里闷闷不乐,有时还发脾气。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替王旭的妈妈和同学分别写几句开导他的话。

(3分)妈妈说:同学说: 6、古时候,有一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

他到南方做官,在一次宴席上吃菱角,竟连壳一起吃下去了。

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

”他说:“我不是不知道,是为了清热解火。

”有人问:“北方也生长菱角吗?”他回答:“山前山后,到处都是。

”(注菱:一种生于池沼的草本植物,果实的硬壳有角,果肉可吃)这则寓言启示我们: 。

(不超过20字)(3分)二、阅读理解(共62分)(一)、阅读《风筝》选段,完成7~11题(16分)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 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 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7、本文作者是 ,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

(2分)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封--------------------------------------------线---------------------------------------------8、结合上下文,在文中画线处填上两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4分)①:②:9、用一句话来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

(2分)10、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的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4分)11、为什么作者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了形容天气之外,有没有别的含义?(4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2~17题。

(18分)新叶①一夜春雨。

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慢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丁里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

“新叶!”我不由眼睛唰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

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脑间穿过。

“啊!你好,新叶!”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

③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

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著地等待着,积蓄着,一旦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

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伴着春的脚步。

转眼问,使是满目碧绿。

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

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

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

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

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

夏日生长,春天萌芽,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

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

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

它辛勤地工作着,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输出新鲜氧气。

它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荫遮雨。

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

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荫,谦逊而不,清高而不孤傲,淡妆自恃,深根自养,忘我自献。

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

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

而且,大多是叶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献给母亲。

⑦也许是因为“绿月巴花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

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我赞美绿叶,尽管我也十分喜欢花朵。

⑧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

⑨朋友,愿你生命之树,永远长满绿油油的新叶,四季长青。

12、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顺序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根据第⑥段上下文的意思,在空格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2分)答:谦逊而不,清高而不孤傲。

14、文中赞美了新叶的诸多可贵品质,请你简要写出其中三种。

(6分)答:(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封--------------------------------------------线---------------------------------------------23(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下面例子,请另找一处....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例:第①段“光秃聋的枝条”与“淡绿,鹅黄色的嫩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嫩芽”的勃勃生机。

(另找一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仿照第8段“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何乐而不为呢”一句,另举一物,再造一句。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忽然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又何乐而不为呢。

17、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化用的诗句是: , 。

(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22题。

(13分)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

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名声远播,某报撰文颂曰:《人桥》!不久,他被提升为文教办主任。

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的姑娘。

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水,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

她给文教办写信,向教育局长报告,跟乡长争吵,掏出自己的工资带头集资……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

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上学了。

姑娘至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四年级的50名学生。

18、请你给短文拟一个标题。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短文中两个人物做的同一件事是什么?各自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的两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2分)21、删掉短文末段行不行?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短文蕴含着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所持的态度,请你举文中的一例加以说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山市》,完成23~27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