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响“四大文化”品牌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打响“四大文化”品牌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打响“四大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桐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新建
桐柏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境内特有的“四大文化”(淮源文化、红色文化、佛道文化、盘古文化)成为桐柏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探索出一条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了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变。

目前,“四大文化”已成为桐柏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四张名片,文化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全县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发展到400多家,涉及影视、印刷、图书、民间艺术、广告策划、书画装裱、根雕艺术等30多个门类,从业人员5000余人。

建成了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河南佛教学院、桐柏县宣传文化中心、16个乡镇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2007年,桐柏县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

2009年,桐柏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7亿元,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23.1%。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成立了桐柏县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重要位置。

文化产业的项目由县“四大家”领导分包,县直
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实施。

成立了淮源文化研究会、盘古文化研究会等专业文化研究机构,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文化专题讲座,到省内外文化名县考察学习,开展各种层次的研讨会、座谈会,从思想上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即:抓文化就是抓经济,就是抓生产力,就是抓精神动力,就是抓社会和谐向上。

在此思想认识的指导下,2004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桐柏是淮河之源,也是革命老区,是中原佛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还是盘古文化的发源地。

淮源文化、红色文化、佛道文化、盘古文化等“四大文化”是桐柏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县委、县政府树立品牌观念,把挖掘桐柏特色文化内涵摆上重要位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研究活动。

其中,淮河源文化研究会搜集整理桐柏民风民俗文章1700篇近70万字,搜集整理桐柏民歌120余首,出版了《淮河源文化专集》,使民俗文化开始绽放异彩。

2008年,桐柏“淮河源民俗博物馆”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这是全国第18家冠名“国家”的民俗博物馆; 2009年,桐柏皮影、桐柏山歌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盘古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出版了《桐柏山盘古神话集》、《盘古学启论》、《万代盘古论》等学术著作,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盘古文化专业委员会,桐柏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盘古之乡”,使盘古神话传说逐步成为桐柏特有的文化品牌之一。

在佛教文化研究方面,搜集研究相关文章30多篇20多万字,整理佛教文化楹联2600余幅,使具有悠久历史的桐柏佛教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在红色文化研究方面,整理红色文化资料近百万字、图片1000余幅,出版了近60万字的《红苏区绿淮源》、《桐柏英雄淮源春》,普查整理红色文化实物200余件,还征集到长篇小说《桐柏英雄》作者赠送的原版书和早已失散的《桐柏英雄》连环画等珍贵资料。

通过不断整理、挖掘和研究,逐步明晰明确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淮源、红色、佛道、盘古“四大文化”,为桐柏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发挥优势,注重转化
一是以文化项目为依托,促进“四大文化”向产业转化。

建设文化项目是促进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产业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我县通过运作,取得了小说《桐柏英雄》的改编使用权、改编后作品的著作权。

《桐柏英雄》电视剧已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被列为河南省17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目前,该
剧正通过市场运作模式,寻求合作方,开展拍摄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县还紧紧抓住国家《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的契机,编制了中原局旧址恢复工程项目,并被国家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6年10月,中原局旧址恢复工程---桐柏革命纪念馆隆重开馆。

积极申报建设了全国第六家、全省唯一一家的河南佛教学院。

该学院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以传承佛教文化、佛教艺术为特色,培养佛教学人才及各地寺庙的高级管理人才为办学宗旨。

二是以“四大文化”为依托,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桐柏的支柱产业。

我们通过文化包装、文化打造、文化融入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据统计,全县旅游业年产值达 2.5亿元。

又如桐柏革命纪念馆,已经成为集中原民居、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年游客达到20万人次,带动了“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民间艺术团队的发展。

我们立足农村文艺团队缺乏的现状,注重培育发展民间艺术团队,通过这些团队的不断壮大,逐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

目前,全县现有较大影响和规模的民间艺术团队20余家,如皮影戏剧团、青年曲剧团等。

他们常年活跃在十里八乡,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推动了产业发展。

其中,
埠江镇青年曲剧团,现有演员30余人,年收入近50万元。

我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体会:
一是政府引导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

近年来,桐柏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始终把文化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统一规划,大手笔建设。

2004年,桐柏制定《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全县文化发展作出整体规划和部署。

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安排资金设立了淮河源文化开发、剧目创作演出、文化保护、文化发展等四项专项基金。

县政府先后成功举办两届淮河源文化旅游节、首届黄岗红叶节、三届国际蕙兰博览交易会、四届祭祀盘古大典及盘古高层论坛、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淮河之源文化节等重大文化节会活动,进一步打响桐柏“四大文化”品牌,逐步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政府的正确引导,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搭建了舞台。

二是市场化运作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

文化产业,是依附于文化资源,并配合着文化事业而形成的一种当代经济行为。

发展文化产业不能把办产业当成了办事业,一切都要政府包办到底。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灵活多元的运作模式。

积极探索政企合作、企业联手开发等文化产业运作新模式,是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遵循市场规律的
具体体现。

如我县采用市场运作模式筹集资金,购买了小说《桐柏英雄》的改编使用权,拥有了小说改编权,对改编后的剧本拥有了著作权,并将利用手中的剧本引来拍摄公司,引来拍摄资金。

此电视剧将有一部分镜头在桐柏境内拍摄完成,这将为桐柏红色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又如,在河南佛教学院建设资金筹措上,经过精心运作,由北京凯城瑞丰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我县需要做的工作是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环境协调。

三是项目带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撑。

建设一批具有集中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

桐柏立足实际,充分利用优势文化资源,狠抓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依据桐柏特有的“四大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淮河源风景区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景区年吸引海内外游客达50多万人。

又如,以佛教学院项目建设为依托,不仅带动了佛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以农家乐为主的餐饮业和佛教文化民俗村为主的休闲养生业的蓬勃兴起。

尽管我们在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上级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还有很大差距。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