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适应性试卷·第页(共页)110准考证号:井研县2011年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适应性考试语文第Ⅰ卷说明:1、本试题共10页,1—2页为第Ⅰ卷,8—10页为第Ⅱ卷,第Ⅰ卷为客观题,第Ⅱ卷为主观题。
2、第Ⅰ卷的答案请用2B或3B铅笔涂抹在机读卡相应的位置。
第Ⅱ卷的答案直接答在试卷相应的 位置。
3、本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24分,第Ⅱ卷126分,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
(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啜泣() 嶙峋() 获益匪浅()B.炽痛()C.取缔() 转弯抹角()D.不逊() 期期艾艾()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亵读 陨落 一代天娇 吹毛求疵B.阔绰 倒坍 怡然自得 通宵达旦C.荣鹰 恻隐 中流抵柱 狂妄自大D.讪笑 污秽 语无论次 纭纭众生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创新的过程。
A.凝结 积淀 汇合B.凝聚 积淀 融合C.凝结 积累 融合D.凝聚 积累 汇合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从未低头,地震雪灾都不惧怕,因为我们有不屈不挠、众志成诚的13亿人民。
B.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少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成爱的海洋。
D.大家认为张湛同学提出的建议很好,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
chuîlín xún fěi chìchïu chúyàng tìpán shān muîxùn tiǎo xìn ài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我们学过他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历史剧《雷电颂》节选等。
B.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散文有《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
C.《水浒传》是一幅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壮丽画卷,小说大气磅礴,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里程碑。
D.“拿冬与夏相比,祥子总以为冬天更可怕。
他没想到过夏天这么难受。
在城里过了不止一夏了,他不记得这么热过。
”这是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断,它写出了祥子在暴雨中拉车时的心理感受。
93 ,:?: , 6 A. B. C. D. 7 B. C. D. 8 A. B., C. D.二、文言文阅读(分,每小题分)卖蒜叟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
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
率其徒行教常州。
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众大骇,走告杨。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墙砖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
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十步之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下,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袁枚《子不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成全)老人自缚于树(绳子)坚不可出(紧、牢固)、与“以拳打墙砖”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以此名重一时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本文刻画了一位外貌平庸,羸弱而又身怀绝技的卖蒜老头。
故事开头连用几个细节描述杨二相公威震乡邻的勇武神威其目的是为了衬托卖蒜老头的武艺高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张狂。
故事结尾老人不肯告诉人们姓氏,说明世上没有此人。
语文适应性试卷·第页(共页)210井研县2011年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适应性考试语文第Ⅱ卷三、翻译、鉴赏与默写。
(22分)9、翻译下面二个句子:(6分)①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译文: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译文:10、读李白《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4分)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寒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诗中采用“”和“”(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期待从政,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②诗中名句“,”表达出诗人的积极乐观。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题分1592212201260150得分总分人得分评卷人语文适应性试卷·第页(共页)310说明:1、本试题共10页,1—2页为第Ⅰ卷,8—10页为第Ⅱ卷,第Ⅰ卷为客观题,第Ⅱ卷为主观题。
2、第Ⅰ卷的答案请用2B或3B铅笔涂抹在机读卡相应的位置。
第Ⅱ卷的答案直接答在试卷相应的 位置。
3、本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24分,第Ⅱ卷126分,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四、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2—15题。
(12分)语文适应性试卷·第页(共页)410 人这辈子,如果一直平平淡淡、按部就班、风平浪静、无惊无险,那也很遗憾、乏味。
无论如何,总得“爆发”上一两回,即所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以一展平生所学,建奇功,立绝学,创精品,一举成名天下闻。
“爆发”,就是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在极短的时间里,迸发出极大的能量,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创作出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像油田的井喷一样。
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21岁就死于非命,在临死的前一夜,他有了一次总“爆发”。
他知道第二天必死无疑,就一夜无眠,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
特别是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片新天地,提出了“群”的概念,用群论改变了整个数学面貌。
伽罗华的“爆发”,用了一夜光阴。
《黄河大合唱》则是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共同“爆发”的结果。
1939年暮春,光末然躺在延安的医院里,五天写出了全部歌词。
接着,冼星海在小窑洞里谱曲,花了六天时间,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不朽杰作,就这样问世了。
这既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他们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时,大书法家颜真卿听到他最喜欢的侄子牺牲的消息后,五内俱焚,痛不欲生,愤怒情绪无以排遣,抓起狼毫,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祭侄帖》。
悲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抒发得淋漓尽致,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成为颜真卿书法创作的一个高峰。
人生总得“爆发”一回11、默写:在横线上直接填写文句或按提示写出相关诗句。
(12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者也。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④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⑤白居易《钱塘糊春行》中的“,”借莺燕的活动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热闹景象,真让人觉得鸟儿们也在忙着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呢。
⑥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中,包含人生哲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1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3分)13、在原文的主体部分,作者还有一段事实论证。
请依据论点,补充一个你能想到的事实论据进行论证,以使文章的内容更翔实,论证更充分。
(3分)14、请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充一句话,使句意完整。
(3分)15、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所表述的看法?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3分)语文适应性试卷·第页(共页)510 芸芸众生,名人和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平时看着大家似乎都一样,但是名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的“爆发”。
突然地一鸣惊人,突然地鹤立鸡群,突然地与众不同,“突然一峰插南斗”。
当然,“爆发”看似只有几天甚至更短时间,其实,可能是一个人数十年努力积累的结果,甚至可能是一生不懈奋斗的一个总结,所谓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
也就是说,“爆发”固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过人的智慧,需要能把握机遇的机敏,但更。
这样,一旦遇到天时、地利、人和、便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实现自己人生的重要“爆发”,攀登上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佚 名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的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闲 读 梧 桐五、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6—20题。
(20分)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到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我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