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详解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详解
3、研究内容
核心问题是:what(是什么)why(为什
么),how(怎么办)
“What”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
行为上存在哪些差异;表层差异(现象)
“Why”是指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深层原
因
“How”是指面对这些差异,该如何沟通信 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表层差异(现象)
言语行为:口语交际,书面表达 非言语行为:身体语言、体态语、
交际类型
言语交际(口语和书面语) 直接交际 双向交际 点/面 点交际 非言语交际 中介交际 单向交际 点/面 面交际
依是否有固定反应者
依行为源提供信息的情况
有向交际
有意交际
无向交际
无意交际
依反应者选择信息的情况
依交际发生的时间
主动交际
共时交际
被动交际
非共时交际
(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 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 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蜜月期
哪些人容易产生‚文化休克‛?
1)旅游者,一般不会; 2)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 等,一般较少; 3)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比较 容易;
理查德森先生:不,不,叫我安迪。我想我们会有 很多生意上的合作的。
楚先生:是的,我希望如此。
理查德森先生(念着楚先生的名片):“楚洪发”。洪 发,明天我一到酒店就打电话给你。
楚先生(微笑):好的,我等你的电话。
文化依附(cultural dependence)
文化依附指的是交际双方代表或体现何种文化, 一般分为三种: 1)从依附关系上,分为本族文化依附和目的语 文化依附; 2)从交际方式上,分为言语文化依附和非言语 文化依附;
4)移民和政治避难者,经常会。
为什么会产生‚文化休克‛?
1)传统理论认为:失去了原来的文化氛围(饮食起
居、人际交往、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冲突等;
2)负面事件理论认为:生活中有负面影响的事
件会引起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Biblioteka 3)社会支持减少论;4)价值分歧论认为:价值观念差别越大,适应
能力越低。
伯格)于1960年首次提出,用于概括种种跨文化 不适应现象。
“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
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 深度焦虑症 。”
“文化休克”有哪些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 成员拒之于门外;
防止和减轻文化休克的办法
1)跨文化培训 2)聘请文化顾问进行指导和训练
3)自我训练
二、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内容
1、定义: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和问题,
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就是跨文化 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比较:
①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 学科,研究跨文化交际这种特殊的交际行为; ② 跨文化交际由来已久,而跨文化交际学则出现于 20世纪50年代末,传入我国则在20世纪80年代。
2、学科性质
① 交叉学科
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与它
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
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胡文仲,1992;7)
② 相对独立
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时,有它自身的研究重 点,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会是什么样,为 什么会那样,如何避免出现消极不利的后果。
第二讲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交际的过程和类型
编码,形成信息,通过渠道
行为源
解码,反应,通过渠道反馈
反应者
交际是一个(或多个人)对另一个人(或 多个人)的行为或行为遗迹作出了反应。
交际的类型
划分标准
依交际时所使用的符号 依信息流过中间环节与否 依存在反馈与否 依信息源和信息反应者数目
-----“But my name is Jackson Frank, not
Frank Jackson .”
注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问题
“学什么语言就该‘依附’什么文 化!”
“对外汉语教师理应是中国文化的典
范。”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奥
3)从依附原因上,分为有意文化依附和无意文 化依附。
我们鼓励“目的语文化依附”,但通常做不
到,文化无意识性的潜在作用使我们在进行
跨文化交际时通常都在践行“本族文化依
附”。
案例分析(本族文化依附)
Jackson Frank 还是 Frank Jackson ?
-----“Pay Mr. Frank Jackson the sum of 500 pounds…”
声音行为、外表形态、时空利用等
深层原因
远因:历史传统
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时空观、
近因: 语言系统、思维模式、地理环境、
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及其在 中国的发展
1、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
国际背景;个人经历
三个标志:
1)1959年霍尔《无声的语言》问世;
化交际的双方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
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
③ 文化的无意识性容易导致本族文
化依附,加大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的难度。
案例分析:
理查德森先生:顺便说一下,我是安德鲁· 理查德森。 我的朋友叫我安迪,这是我的名片。 楚先生:我是大卫· 楚。很高兴认识你,理查德森先 生。这是我的名片。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
行为源和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就
是跨文化交际。(林大津)
——关键在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
2、文化的特性决定了跨文化交际的 复杂性
① 文化的差异性是跨文化交际问题、矛盾、
冲突产生的根源;案例
② 对“母文化”的认同感、优越感使跨文
2)1970年,国际交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