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法中文物的分级
(一)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级
占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级,按照《文物保护法》第3条规定,上述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确定的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2.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的文物保护单位。
3.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分别设区的市县、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的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
(二)可移动文物的分级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以及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的分级,按照《文物保护法》第3条规定,上述文物可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
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
三级。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2001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19号令发布实施)对珍贵文物和
_般文物定级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
1.一级文物定级标准
一级文物是指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符合以下标准之一的文物,均可确定为一级文物。
(1)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2)反映历代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3)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4)反映历代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著名起义领袖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5)反映历代中外关系和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宗教、卫生、体育等方面相互交流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6)反映中华民族抗御外侮、反抗侵略的厅吏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7)反映历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著名工匠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作品;
(8)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宗教信仰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9)中国古旧图书中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善本;
(10)反映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和杰出领袖人物的革命
实践活动,以及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11)与中国近代(1840~1949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烈士、著名英雄模范有关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12)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建设成就、重要领袖人物、著名烈士、著名英雄模范有关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13)与中国共产党和近代其他各党派、团体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爱国侨胞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有关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14)其他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2.二级文物定级标准
二级文物是指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其标准低于一级文物。
在定级标准的条款内容上与一级文物基本相同。
一级文物定级标准分列为14条,而二级文物定级标准简列为12条(具体条款内容略)。
在重要程度上,一级文物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文物,而二级文物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3.三级文物定级标准
三级文物是指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其标准低于二级文物,在重要程度上,它属于具有比较重要价值的文物,在定级标准的条款内容方面与二级文物基本相同,具体条款简列为11条(具体条款内容略)。
4.-般文物定级标准
一般文物是指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其标准低于三级文物,凡符合以下标准之一的,均属于一般文物,反映中国各个历更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具有一定价值的民族、民俗文物;反映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具有一定价值的占旧图书、资料等;具有一定价值的历代生产、生活用具等;具有一定价值的历代艺术品、工艺品等;其他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本文转自:园林吧/zonghe/text/2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