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水处理篇1.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BOD),表示在有氧条件下(20℃),由于微生物(主要是)的活动,可降解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所需的氧量,常以BOD表示,5d生化需氧量BOD5和20d 生化需氧量BOD20。
2.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在酸性条件下,以强氧化剂(我国法定用重铬酸钾)将有机物氧化为CO2和H2O所消耗的氧量,以COD cr 表示。
如采用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则写作COD Mn,由于高锰酸钾氧化作用较弱,测出的耗氧量值较低,故又称耗氧量,以OC表示。
3.总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简称TOD),有机物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2、H2O 、NO2和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TOD 以燃烧法测定,仅需几分钟。
4.总有机碳(Total Oxygen Carbon,简称TOC),总有机碳TOC是目前在国内外使用的表示污水被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它所显示的污水中有机物的总含碳量。
5.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在缓慢流动的湖泊、水库、内海等水域,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多,促进了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
大量繁殖的藻类会在水面形成密集的“水花”或“红潮”。
藻类的死亡和腐化又会引起水中溶解氧的大量减少,使水质恶化,鱼类死亡,严重时会使水体消亡,这一过程称之为富营养化。
6.水体自净(Water 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层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
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7.氧垂曲线(Dissolved Oxygen Sag Curves),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中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又会使溶解氧得到恢复。
所以耗氧与复氧同时存在,污水排入河水后,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故称氧垂曲线。
8.水质评价(Water Quality Assessment),是根据监测取得的大量水质资料,对水体水质所作出的综合性定量评价。
其目的是:对不同地区各个时期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分析对工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水质评价包括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所用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和水质质量系数法。
9.水环境容量(Capacity of Water Environment),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下,水体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又称水体的纳污能力。
它建立在水质目标和水体稀释与自净规律基础之上。
10.生物处理法(Biological Process)就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氧化有机物这一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增殖,以提高其分解氧化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生物处理分为好氧和厌氧两大类。
好氧生物处理的进行需要有氧的供应,而厌氧生物处理则要保证无氧环境。
11.活性污泥法(Activated Sludge Process),是水体自净的人强化,是使微生物群体在反应器(曝气池)内呈悬浮状,并与废水接触而使之净化的方法,所以又称悬浮生长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生物处理方法,在活性污泥上栖息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微生物群体,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作用下,使活性污泥具有将有机物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活力,且外观形状像污泥,故称之为“活性污泥”。
12.生物膜法(Bio-Film Process),是土壤自净的人工化,是使微生物群体附着在其它物体表面呈膜状,并让它和废水接触而使之净化的方法。
利用生物膜净化废水的设备称为生物膜反应器,主要有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滤池和生物流化床等几种形式。
13.挂膜(Bio-film Formation)使具有代谢活性的微生物污泥在处理系统中滤料上固着生长的过程,称之为挂膜。
挂膜也即生物膜处理系统中膜状微生物培养和驯化的过程。
14.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简称MLSS),它表示的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的浓度,即在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由以下四部分构成:具有活性的微生物群体、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原污水中挟入不能为微生物降解的惰性有机物以及原污水中挟入的无机物质。
15.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id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简称MLVSS),指混合液活性污泥中有机性固体物质的浓度,本项指标能够比较准确地表示活性污泥具有活性部分的数量,仅包含MLSS中的三项,即具有活性的微生物群体、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原污水中挟入不能为微生物降解的惰性有机物。
16.污泥沉降比(SV%),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 min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
沉降比能够反映曝气池正常运行时的污泥量,可用于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还能够通过它及早发现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的发生。
17.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 olume Index, 简称SVI),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 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
SVI值能够反映出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性能,一般介于70~100之间,SVI值过低,说明泥粒细小,无机物含量高,缺乏活性;过高,则说明污泥沉降性能不好,并且有产生污泥膨胀现象的可能。
18.生物滤池(Bio-Filter)以土壤自净原理为基础,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经原始的接触砂滤池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技术。
1893年在英国试行将污水在粗砂滤料上喷洒进行净化试验,1900年以后,这种工艺得到公认,命名为生物过滤法,处理构筑物称为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可分为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及曝气生物滤池等。
19.生物转盘(Biological Rotating Contactor)又称浸没式生物滤池,其工作原理和生物滤池基本相同,但构造形式却和生物滤池很不相同。
它是一个装有很多盘片的水池,水池中充满了待处理的废水,盘片约一半浸没在水面之下,当废水在池中缓慢流动时,盘片在水平轴的带动下缓慢转动。
盘片上生长着一层生物膜,当其一部分浸入水中时,生物膜吸附水中有机物,使微生物获得丰富的营养;当转出水面时,生物膜又从大气中吸收直接所需的氧气,如此循环,使废水中有机物在好氧为生物作用下得到氧化。
其主要组成部分有盘片、氧化槽、转轴和驱动装置构成。
20.生物接触氧化(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又称接触曝气,就是在池内设置填料,经过充氧的废水以一定的速度流经填料,使填料上长满生物膜,废水与生物膜相接触,并在其作用下,废水得到净化。
是一中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之间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
21.氧化塘(Oxidation Pond)又称生物塘或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的池塘或进行一定人工修整的池塘处理废水的构筑物,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废水在塘内停留的时间较长,有机污染物通过水中生长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降解。
该方法利用废水灌溉,除了具有农业上的意义外,废水还能得到净化,是一种土壤自净过程,所以又称为废水的土地处理法。
根据塘深及供氧情况,分为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和曝气塘。
22.水的硬度(Hardness of Water)水中Ca2+、Mg2+离子含量总和一般叫水的总硬度,它又分为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
碳酸盐硬度指水中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含量之和,但由于天然水中碳酸根含量很少,所以碳酸盐硬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就是碳酸盐含量。
降低水中Ca2+、Mg2+离子含量的处理叫做水的软化。
23.水的含盐量(Salt Concentration)水中全部阴阳离子含量总和叫做水的含盐量。
降低水中含盐量的处理叫做水的除盐。
24.水的电阻率(Electrical Resistance Rate of Water)水中离子含量越少,水的导电能力就越差,电阻就越大,而电阻大小就反映了水中离子的多少,也就反映了水的纯度。
水的电阻可用电阻率来表示,单位体积(1 cm *1 cm *1 cm)的水所具有的电阻称为电阻率。
单位Ω.cm。
25.水的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Water),水的电阻率的倒数叫做水的电导率,它也可以用来表示水的纯度,单位是(Ω.cm)-1。
26.水的离子交换(Ion Exchange of Water),水的软化与除盐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借助于一种叫做离子交换剂的物质来进行,离子交换剂种类很多,在水处理中常用的是离子交换树脂和磺化煤。
离子交换树脂是由表观上是由一些具有某种颜色的小球,里面有无数四通八达的孔隙,在孔隙的一定部位有一个可以提供交换离子的交换基团,所以离子交换树脂是由交换基团和母体两部分构成。
根据交换基团的性质,可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
磺化煤是煤磨碎后经浓硫酸处理而得的碳质离子交换剂。
27.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是指在某种推动力的作用下,利用膜的透过性能,达到分离混合物(如溶液)中离子、分子以及某些微粒的过程。
与传统过滤器的最大不同是,膜分离可以在离子和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该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要发生相变和添加助剂。
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和电渗析(ED)等。
28.膜污染(Membrane Fouling)膜污染是指在膜过滤过程中,污水中的微粒、交替粒子或溶质分子与膜发生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因浓差极化使某些溶质在膜表面超过其溶解度及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9.电渗析(Electrodialysis)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阳膜只允许阳离子透过,阴膜只允许阴离子透过),而使溶液中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30.反渗透(Reverse Osmosis)能够让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分通过而其它组分不能通过的选择性膜,叫半透膜。
当用半透膜隔开纯溶剂和溶液的时候,纯溶剂通过半透膜向溶液相有一个自发渗透现象,称之为渗透。
若在溶液一侧施加一外力超过渗透压力,则溶液中溶剂向纯溶剂反方向渗透,称之为反渗透。
31.生物脱氮(Bio-Denitrification)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将有机氮和氨态氮转化为N2和N x O气体的过程,其中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