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_东关街_邱正锋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_东关街_邱正锋
街。 随着子城的废弃和官河的淤 族不畏强虏、 奋发图强的精神脊 1997 年, 国家文物局指出:“历史
塞填埋, 东关街成为扬州老城区 梁。
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载体和主
现存最早、最繁华的历史街区。 由
东关街是“扬州园林甲天下” 要 标 志 , 是 名 城 文 脉 的 有 效 延
此算起,东关街已有 1200 多年历 的缩影和写照。 晚清金安清《水窗 续。 ”扬州开始在老城区推行历史
湾兴办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 ——业勤纱厂。 此后,南 以及华云的菰川山庄,规模很大。 民国初,废除驿传。
长街、清名桥地区陆续建起了一批近代企业,规模较 人们在河边、驿道旁建起房屋,作为住宅、商铺,驿道
大的有周肇甫的鼎昌丝厂、许稻荪的振艺丝厂、薛寿 变成了街道。 民国年间,一些富商和实业家在南上塘、
萱的永泰丝厂等。 至解放前, 这一地区已有缫丝、机 南下塘和伯渎港地区建造了一批私家宅第,提升了街
街市的形成。 明代中期以后,这一地区人口增多,
繁荣,这一地区有伯渎港、黄泥土夅、南上塘 3 个地段 一些官员如莫息、莫骢、秦金、王问、华云、龚勉等,在
的米市。
运河边驿道旁或建别墅精舍,或造牌坊,或造码头,促
19 世纪末,杨宗濂、杨宗瀚在古街区左侧的羊腰 进了地区的繁荣,尤其是莫息、莫骢叔侄的莫家花园,
对于明代清江船厂的设置,该志在《建置》中也作 了阐述和分析, 并指出不在当时木材集散地芜湖、仪 真设船厂的原因:“芜湖、仪真,群商四会,百木交集, 船厂不设于二处而设于清江,何也? 缘永乐初江南粮 饷民送于淮,官军运船俱于淮安常盈仓转输,此厂之 所由建也。 况长淮分天下之中,北达河泗,南通大江, 西接汝蔡,东近沧溟,乃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 船 厂之建,非但便于转输,实我国家一统之 谟、万世之 长计也。 ”之所以在清江设厂,主要是由淮安在漕粮转 输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 自元代 40 多座园林。 外观清新雄壮,设计 手启动东关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
设两淮都转盐运使以来, 成为两 鬼斧神工,用料名贵考究,雕饰精 工作。 本着“重点保护、合理保留、
淮地区盐业的转运、 管理中心和 妙绝伦, 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在 全面改善、 局部改造” 的整治原
苏皖鄂赣诸省食盐销售中心,盐 这里交融, 诞生出园林设计的上 则, 首期保护和整治东关街片部
清江漕船厂位于山阳、清河二县之间,陈瑄在清 江浦河(淮安府城之淮阴码头镇的运河)沿岸“查闲旷 之地建盖厂房,令各卫所官旗鳞次而居,以为造船之 所。 其地南枕运河,淮水萦回,钵池环拱,肆烟津树,映 带帆樯,亦淮南之形胜也”。 (席书《漕船志》卷 1)清江 船厂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 船厂总长 23 里, 大约在今淮安板闸以西到韩城以东的运河一 线。 造船总厂约在今清江闸南侧。 总厂之东是京卫厂 和卫河厂,西面是直隶厂和中都厂。 其下按卫所建制 设有分船厂。 其中京卫厂有 34 厂,涉及南京亲军卫、
里。 罗城中设有多条东西和南北 共合作,青史留名。 扬州是一座英
东关街见证了扬州古城保护
向街道, 东关街是罗城中连接东 雄城, 从东关街走出来的英雄故 理念提升的全过程。 扬州古城保
门和西门的主街道, 与沿官河的 事是最好的诠释, 这不但是扬州 护 工 作 在 近 20 多 年 来 经 历 了 由
南北向十里长街构成罗城十字大 人的精神财富, 也展示着中华民 点到线、 由线到面的探索过程。
明代漕船有海船和内河浅船两种,罢海运后主要 是内河浅船,不仅设置专门机构督造,而且实行官造 官修制度。 据明代席书《漕船志》卷 1《建置》记载,“洪 武元年(1368),诏中书省漕四方之粟于京师。 洪武三 十年,议海运辽东以给军饷。 是时河、海运船俱派造 川、湖诸省及龙江提举司。 ”
清江船厂系由总督漕运的总兵官平江伯陈瑄首
的悲壮,运司衙中,有大明官员取 纲,街南书屋“扬州八怪”诗酒酬 东关街建设指挥部, 本着先急后
义成仁的忠节;清末内忧外患,国 唱,快意山水,刘文淇五世精研古 缓,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东
运危急,熊成基于安庆首举义旗, 籍,贯串群经。 东关街铭记了名人 关街地区重点实施东关街片区街
倡建共和;民初军阀混战,民不聊 的功绩, 每座古寺观庵、 古宅大 景改造与美化, 李长乐故居、逸
中, 扬州许多和盐相关的印迹落 以曲尺形布置成上下综错、 左右 护与整治国庆路— ——马 家 巷 段 道
满了历史的尘埃, 但在东关街今 参差、 境界多变、 绝处逢生的格 路及沿街两侧房屋, 该线路总长
天依然能看到肃穆庄严的都转盐 局,深得园林技法的精髓。 汪氏小 约 580 米, 投入工程资金约 1650
年, 国家文物局将东关街列为中 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作为扬州 最先整治也是最重要的历史街 区, 东关街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和价值。
东关街是扬州现存最早的历 史街区。 这里保留了众多的人文 古迹,佐证着扬州 2000 多年的历 史。 扬州城市的地理位置、兴衰、 变迁、性质、功能作用、布局都与 运河密不可分, 东关街的兴衰也 和运河的作用紧紧相联。 唐代中
创。 永乐七年(1409),淮安、临清肇建清江、卫河二厂, “南京、直隶、江西、湖广、浙江各总里河浅船俱造于清 江,遮洋海船并山东、北直隶三总浅船俱造于卫河,大 约造于清江者视卫河多十之七”。 宣德年间,“议造江 西、湖广、浙江、江南直隶各总浅船俱归原卫,唯南京、 镇江、江北直隶诸卫隶于清江”。 之后各船虽归原卫计 料修造,但“各船回至清江本厂,行委提举司官匠估计 应该修理或改造合用料物,填注票帖给官军,回至原 卫照数支给买料修造”。 成化十年(1474)以后方令各 司府自行估计修理。 成化二十三年,因御史谢文、郎中 洪汉奏请,“议造镇江浅船亦改归原卫”。 正德十六年 (1521),刑科给事中田赋又建议将卫河总运船俱归隶 清 江 厂 , 到 嘉 靖 三 年 (1524) 工 部 题 准 , 卫 河 总 运 船 俱 归清江厂团造。
圃、华氏园、胡仲涵故居、个园、武 凸显, 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为“扬州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历
专
当行宫 、 壶 园 等 文 保 单 位 整 修 。 明显提升。 根据“护其貌、美其颜、 史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
2008 年后重点整治马家巷至宋大 扬其韵、 铸其魂” 的名城保护思 区、 古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名 事;梅花岭肃穆的的飨堂上,史可 王禹偁都在此留下诗文 ;马可·波 居的调查工作, 完成壶园一期复
街
法尽忠报国的手迹千古流芳;广 罗也由此进城;降至明清,名人辏 建工程, 编制东关风情街街景提
故
事 储门内, 有贞妇十三人从容赴难 集, 吴桂芳建新城, 袁振世整盐 升规划。 2007 年 8 月市政府成立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 —东关街
●邱正锋 高永青
扬 州 是 国 家 首 批 公 布 的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也是一座 通史式的城市。 近 2500 年的建城 史和历史上的数度繁盛, 创造了 灿烂的城市文明, 留下了丰厚的 文化遗产, 尤其是明清古城至今 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 东关历史街区东起古运河, 西至 国庆路,南起文昌中路,北至盐阜 路 ,占 地 83.43 公 顷 ,常 住 居 民 万 余人。 现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 18 个,重要历史古迹 20 余处。 2010
业的兴旺支撑着城市的经济和命 乘佳作。 除了中国“四大名园”之 分路段和建筑, 投入工程资金约
脉。 明清时期两淮盐税 “岁课盈 一的个园, 华氏园也曾以分峰造 2300 万元。 2003 年 2 月 ,东 关 街
缩,动关国计”。 虽然在沧桑巨变 石的四季园林而闻名, 逸圃更是 片一 期 保 护 和 整 治 工 程 启 动 ,保
器、粮食加工等各类企业 60 余家,职工 18000 余人。
区的建筑品位。 古街区内及其附近,历史遗存丰富,有
宗教和文化的聚合。 旧时,古街区一带宗教活动 文物保护单位 24 个,其中省级 6 个。
名
兴盛。 佛教场所有南禅寺、镇塘庵等,道教庙宇有张元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已向国内外游客揭开了神 街
庵、南水仙庙等。 科举、教育事业发达。 北宋杨时在伯 秘的面纱。 随着街区建设的完善,这里将以水为主题, 故
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位置, 以及它 从董仲舒教化江都于此建董宅算 投入资金约 4200 万元。 2005 年市
对中国经济、 社会所发生的久远 起,一代代名人雅士汇聚东关街, 政府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合作,
影响。
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文和逸事, 出台 《扬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东关街的英雄故事讲述着扬 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东晋的谢安, 整治 实 施 试 行 办 法 》,按 照 “外 部
史。
春 呓 》中 赞 “扬 州 园 林 之 胜 , 甲 于 街区整治。 2000 年, 扬州通过申
东关街留存了扬州城市经济 天下”。 园林是扬州最具个性的城 报, 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历史
发展史最为重要印迹。 扬州位于 市符号和象征, 东关街曾荟萃了 街 区 专 项 保 护 费 用 300 万 元 , 着
渎港保安寺旁讲学,其地史称南门东林书院,明代著 以街为纽带,融人、文、博于一炉,打造一个古今交融、 事
名官员邵宝曾在该书院读书。 明代官员龚勉曾在南禅 特色鲜明、充满文化气息的都市旅游区。
寺西侧建城南书院。 明代华云建有华氏义庄,清末王
世忠建王氏义庄。 由于文风炽盛, 考中进士者较多,
(责任编辑:顾彩虹)
明、清两代在南长街和南下塘建有 8 座牌坊。 近代,教
19
金坝一线向南,北与子城相接,平 生, 曹起溍在此建中共扬州特别 院、古井老树、会馆学堂都有着说
面呈长方形, 南北长 4300 米,东 支部,追求马列真理;日寇铁蹄蹂 不完的故事。 直至今天,这里仍然
西宽 3120 米, 面积约 13 平 方 公 躏,江上青积极宣传抗日,倡导国 是一座挖掘不完的文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