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春季学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卷B
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 分数: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自由人
2.异化
3. 实践
4. 市民社会
5.价值
6.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 和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3. 是马克思一生科学研究中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4.随着生产的发展,婚姻、家庭关系经历了如下几种依次更替的主要形式,分别是、、和。
5.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和。
6.列宁认为,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同一,是指唯物辩证法是、认识辩证法和的统一。
7.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各个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代表着,代表着。
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和开放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42分)
1.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什么是异化劳动?
3.简述剩余价值理论伟大发现的意义。
4.简述交换的四种形式。
5.简述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14分)
1. 试论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B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自由人
自由人,是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于1842年在柏林成立的一个小团体(1分)。
所谓自由人的典型特征是不加区别的抽象的批判一切(1分),鼓吹彻底的否定,在毫不相干的场合高喊共产主义和无神论的极端激进的词句(1分),提不出任何积极的纲领和办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分)。
2.异化
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2分),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2分)。
3.实践
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感性活动(2分),体现了客观性与主体性(1分)、物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1分)。
4.市民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分),并沿袭传统社会学的术语将其称为“市民社会”,即社会的经济基础(2分)。
5.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4分)。
6.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是指把本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2分),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主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好战情绪(2分),是机会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产物和表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与时俱进
2.生产力生产关系
3.剩余价值理论
4.血缘普那路亚对偶一夫一妻制
5.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6.客观辩证法思维辩证法
7.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内容的科学性和一脉相承性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42分)
1.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内
在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中(1分)。
第二,内在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上(2分);第三,内在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上(2分);第四,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所表现出的批判性和战斗性上(2分)。
2.什么是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2分)。
异化劳动有四个基本规定、基本表现和基本内容: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2分);第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1分);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1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1分)。
3.简述剩余价值理论伟大发现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划时代的功绩(1分)。
由剩余价值的发现,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1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1分),揭开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1分),从而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生产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3分)。
4.简述交换的四种形式。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换涵盖了四种形式:第一,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它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1分);第二,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交换,这种交换本身也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1分)。
第三,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也就是产品在最后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各个不同的生产单位之间,在产品运输包装保管等过程中的交换,从其结构上来看,这种交换即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活动3分)。
第四,直接为了消费而进行的交换,即产品进入最后消费领域的交换(2分)。
5.简述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及时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从多方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化和发展(2分):第一,进一步证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1分);第二,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暴力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理想(1分);第三,进一步深化了对工人阶级的国家的认识(1分);第四,完善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1分);第五,进一步
论证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组织同盟军的重要性(1分)。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经过长达26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3分)。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解决了与之相关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解决了革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道路问题。
(2分)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2分)。
四、论述题(14分)
1. 试论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1.答:(一)恩格斯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
和再生产,生产本身又有两种(2分)。
一方面是物质生活资料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2分)。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2分)。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2分)。
(二)现实指导意义:①正确处理两种生产的关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3分)。
②重视处理好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的宗法关系、宗族问题(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