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名词解释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 >>是马克思在 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
《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劳动发生了异化, 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
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
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洛夫(1856-1918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 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
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 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 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
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答:(1 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 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为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引起的。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
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 就表现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4 埋葬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 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5 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道路。
(6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7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2、简述《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答:(1写作背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拉萨尔派的合并虽然扩大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影响, 但也造成了党的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不纯,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为了维护工人队伍的团结,没有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 ,这就使党内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和理论上的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 反对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向马克思主义发起了全面进攻。
杜林的著作形成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 即所谓“杜林主义”。
杜林主义的出现, 更进一步严重损害了德国党。
为了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当不致分裂, 也为了提高党的理论水平, 保证德国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发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应李卜克内西的请求,决定公开回击杜林的进攻。
当时, 由于马克思正集中完成《资本论》的著述,恩格斯便毅然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写作,担负起了批判杜林主义的责任。
在马克思的帮助下,恩格斯从 1876年 5月至 1878年 7月,历时两年多写出了《反杜林论》这一穿世名著,在科学上对杜林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
(2主要内容: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中是如何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答:《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是伯恩斯坦系统、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战书。
(1用新康德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庸俗进化论取代唯物辩证法,主张折中主义的多因素决定论这三个方面, 构成伯恩斯坦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为其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的主要理论基础。
(2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挑战,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攻击, 对马克思经济危机论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修正”, 构成伯恩斯坦责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个主要方面。
(3伯恩斯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责难,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背叛, 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任务的曲解, 以及对社会主义目标和特征的歪曲等方面。
4、如何评价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1 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 即提供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从认识发生的动力学角度讲,是实践给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6、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答:(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 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 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 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去当年有很多新变化, 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紧紧抓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 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 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紧紧抓住和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等等。
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我们不能有任何动摇。
三、论述题(二选一1、试述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意义答:帝国主义论的主要内容有:(1垄断是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和规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而生产集中发展的一定阶段就自然而引起垄断。
(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的实质,是垄断组织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来攫取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 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3帝国主义有五大经济特征。
第一, 生产和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 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第二,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 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第三,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第五, 最大资本主义大国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4帝国主义经济的基本现象是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
但是,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并存。
(5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主要表现有:首先,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停滞的趋势,这是帝国主义腐朽性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
其次, 食利者阶层的不断扩大和食利国的出现是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的另一表现。
再次, 国民经济军事化是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加深的主要表现之一。
最后,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是帝国主义腐朽性在政治上的表现。
帝国主义的垂死性的表现有: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
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第三,垄断使资本本身采取日益社会化的形式。
帝国主义论的当代意义有:(1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的观点得到了验证。
(2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得到了验证。
(3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争议较大,但是帮助我们认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2、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建设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答:(1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全新时期,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 整体社会也开始了全面转型,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有了新的进展和发展方向。
从 1982年党中央提出制定“六五” 计划的建议开始, 就把以往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提法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此后, 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并逐步得到重视。
与之相适应, 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建设思想。
主要包括:第一, 准确把握世界主题和时代特征, 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