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六朝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南京六朝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南京六朝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宋 平,徐菲菲(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系,江苏南京210003)摘要:文章分析了南京六朝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阐述了六朝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规划的基本构思。

六朝文化旅游的开发,既可进一步树立南京“六朝古都”的城市形象,又可成为南京旅游业新的生长点。

关 键 词:旅游开发;六朝文化;南京市中图分类号:F59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4)02Ο0069Ο03收稿日期:2003-01-30;修回日期:2003-10-22作者简介:宋平(1973-),男,江苏泰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songping73@ 2001年底,南京市委提出力争在3~5年内实现3个倍增,1个扩张,即外向型经济、郊县经济、旅游经济倍增,商贸流通业扩张[1]。

就旅游经济倍增这一目标而言,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一方面应开发更多的旅游景点,以扩大旅游容量;另一方面应推出新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拳头产品,而在这两方面,无疑以六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最具优势和潜力。

在南京发展历史上,六朝、明清、民国是最重要的3个时期,就南京的旅游开发现状来看,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旅游资源开发比较充分,如明孝陵、中山陵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景点。

而六朝时期由于距今已远,一般游客对六朝历史文化并不熟悉,有关部门的开发与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以至于旅游者在南京很难感受到作为“六朝古都”所应有的六朝文化氛围。

1 六朝文化旅游开发现状1.1 对六朝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六朝文物包括2个方面,一是地面实物遗存,主要有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栖霞山千佛崖石窟、石头城遗址、钟山六朝地坛等;二是考古出土的大量地下文物,主要在南京博物院、朝天宫南京博物馆等处收藏展览。

应该说,文物展览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旅游者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但由于参观所需时间较长、门票价格较高等因素,故对一般游客吸引力不大。

因此,文章着重论述第1种类型,也即大型地面实物遗存。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代表了六朝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长期散布于南京郊区的田野中,破损严重。

从20世纪50年代起,江苏省及南京市有关文物部门对南朝陵墓神道石刻采取了一定的保护与维修措施[2],然而由于分布过于零散,旅游开发难度较大,虽然早就有专家呼吁成立“六朝石刻陈列馆”,但遗憾的是至今却未能付诸实施。

位于紫金山和玄武湖之间的白马石刻公园迁移,复制了六朝、宋、明等时期的石刻作品。

但六朝石刻主要仅复制有辟邪、石柱、石碑各一对,未能全面反映六朝石刻的风采。

千佛崖石窟位于栖霞山风景区栖霞寺后的岩壁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历经风雨侵蚀,损坏严重,2001年南京文物研究所主持千佛崖修复工程,又遭媒体及有关专家质疑[3]。

目前,千佛崖前终日香烟缭绕,游客随意攀登其上,这一现象应加以制止。

石头城在六朝时期一直是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

现清凉山西麓,赭红色卵石墙基和历代在城墙上增砌的城砖仍清晰可见,现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仅在城墙顶部建有一座仿烽火台建筑,对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加以有效开发利用。

六朝地坛位于钟山主峰南麓的一处山嘴上,其下即为明孝陵、明东陵、紫霞湖,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唯一一处明代以前的地坛遗址,因发现较晚(1999年4月),故制定了较完善的保护与开发规划。

目前,“六朝北郊坛”坛门和跨河拱桥已在紫霞湖畔落成,长达500多m 的登山便道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美化也已完成。

祭坛主体的保护方案现已初步拟定,待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并进行有效保护后,将完全对游客开放[4]。

此外,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六朝时期的有台城、周处读书台、孙权墓、郭璞墩、阮籍墓、温峤墓等几处。

台城本指建康宫城,现在则指鸡鸣寺北解放门以东一段城墙,台城南侧的九华山至北极阁一带在六朝时为皇家园林所在地,现尚未进行有效的开发;周处第23卷 第2期2004年 4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3 No.2Apr.2004读书台偏处城南一隅,据报道秦淮区政府正在对其进行开发[5];孙权墓位于梅花山,现建有吴大帝孙权塑像,供游人凭吊。

然而对于孙权这样一位南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仅建此一座塑像似显不够;郭璞墩位于玄武湖环洲,在路边有一指示牌,但对其生平却只字未提;至于阮籍墓和温峤墓因地处偏僻,开发难度较大。

1.2 新开发景点缺少深刻内涵近年来,南京市有关部门根据六朝历史文化、传说故事开发了一些新的景点,但数量不多,影响也不大,尤其是缺少能够表现六朝文化深刻内涵的景点。

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夫子庙文德桥南岸的乌衣巷,东晋时为王、谢等大族居住地,隋唐以后成为普通居民区。

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在文德桥南岸建“王谢古居”纪念馆,内有来燕堂、鉴晋楼两座主体建筑,用以陈列王、谢家族资料和六朝历史文化资料,院中砌有曲水流觞流杯渠。

总体来看,格局狭小,对王、谢子弟的风韵表现不够。

桃叶渡位于夫子庙以东不远的秦淮河畔,因东晋王献之在此迎送其妾桃叶而得名。

这一香艳故事广为流传,“桃渡临流”也名列旧时“金陵四十八景”之中。

近代以来,这一名胜已名存实亡,现仅建有“古桃叶渡”石碑和牌坊。

20世纪90年代末,有关部门在桃叶渡旧址建“吴敬梓故居”,将全不相干的两处景观合于一处,颇遭学者诟病[6]。

冶城在东晋时为王导园墅,王羲之、谢安曾一同登临游赏。

2001年上半年,在朝天宫东北小山上新建成冶城阁、竹林七贤雕像群和曲水流觞景点。

其中,曲水流觞景点仅在十数株大树中以石块砌成弯曲水渠,“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根本无从谈起;而竹林七贤雕像的文字说明中,阮籍为步兵校尉,竟漏刻“兵”字,更是不该。

最近又有报道,称江宁区规划准备在方山上以六个梯次平台、数十幢大屋顶建筑及庙宇来体现六朝文化,但在专家审议中几乎遭到一致反对[7]。

这一事例表明,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旅游开发中六朝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但对于如何利用、如何开发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也缺少统一的规划。

作者以为,首先应对六朝历史文化特征作出正确的认识,并且找到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经过科学规划,精心建设,相信六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完全可以成为南京旅游经济新的生长点。

2 六朝历史文化特征六朝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为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

自公元229年孙权定都南京(时称建业)起,至公元589年隋灭陈止,共历时381年,其间仅西晋短暂统一38年,而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偏安于南方,定都南京,史称“六朝”。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然成了六朝兴亡历史的见证,自隋唐以降,历代文人墨客游历南京所作“金陵怀古”一类诗词中,总少不了对六朝兴亡的感叹。

今游人仍会受到这些诗词名篇的影响。

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对“六朝兴亡”这一主题应着重加以表现。

另外,六朝虽然是一个社会大动乱时期,但却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士人猛烈抨击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士人的兴趣由政治生活转向自然山水,由伦理道德转向个体的人格审美,尤其是人物品藻成为一时风尚。

魏晋六朝人对个体人格自由的追求特别具有审美意义,故此“魏晋风度”、“六朝人物”为后世士人艳羡不已。

而对个体人格自由的追求这一价值观念正是六朝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魏晋风度”也是我们在六朝文化旅游开发中应着重加以表现的主题。

3 开发规划的基本构思3.1 加强对六朝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在六朝文物中,南朝陵墓石刻、千佛崖石窟和六朝地坛最为重要,均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因此,对这几处六朝实物遗存,在进行切实有效保护的基础之上加以适当的开发,应是规划的重点内容。

千佛崖石窟和六朝地坛分别位于栖霞山和钟山风景区内,开发较为便利,故重点是保护。

千佛崖石窟目前损坏严重,但在修缮之前一定要进行全面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对石窟前整日香烟缭绕和游人随意攀登的现象,应立即加以制止。

六朝地坛在发掘整理后,已初步拟定保护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钟山六朝祭坛是否为地坛尚存争议,故在开发当中可对有关祭祀文化作较详细的介绍。

南朝陵墓石刻的保护与开发,在梁白泉先生《南京的六朝石刻》一书中论述较为充分,此处不赘。

需要指出的是,“六朝石刻陈列馆”本以建在栖霞山甘家巷一带为宜,但现在既已建有“白马石刻公园”,可考虑在该园内增加、丰富六朝石刻的陈列,并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使游人了解六朝陵墓石刻的规制特点、艺术价值等。

此外,对孙权墓也应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孙权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建都南京的帝王,在南京城市发展史・7・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3卷上有着特别的意义,可在附近建孙权纪念馆,以陈列诸如东吴历史、孙权生平事迹、传说故事及后人的评价等相关资料。

周处读书台现正在开发之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流传甚广,但实际上,阮籍、郭璞、温峤等人在六朝历史上比周处重要得多,故对郭璞墩、阮籍墓、温峤墓至少也应增加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

3.2 开发石头城和台城景区,表现“六朝兴亡”主题隋唐以降,历代文人墨客游览金陵吟咏六朝兴亡的诗词中,对石头城、台城、秦淮河乌衣巷三处倾注了最大的热情。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文德桥南岸,在东晋时为王、谢等大族居住地,现建有“王谢古居”纪念馆,而石头城和台城两处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

石头城在六朝时乃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东吴孙皓降晋即发生于此。

入唐以后石头城渐遭废弃,因其对于六朝兴亡的历史有着特殊意义,故历代文人墨客对其吟咏颇多,如唐刘禹锡《石头城》、《西塞山怀古》、宋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元萨都剌《念奴娇》等篇。

据此,可在石头山上择地建数座亭台楼阁,镌刻石头城兴亡历史及历代咏石头城的名篇,以供游人凭吊怀古。

台城本指建康宫城,其位置应在鸡鸣寺、九华山以南今东南大学一带,现在则附会指解放门以东一段城墙。

台城以北的玄武湖在东晋和南朝时曾被用来训练水军,在南朝时还是皇室的园林和游宴的场所。

台城南侧的九华山和北极阁在六朝时为皇家园林乐游苑、华林园所在地[8],陈亡时后主与妃子张丽华及孔贵嫔藏身的胭脂井至今仍可寻觅。

南朝各代国力衰弱,而历代帝王中除少数几位外,大多耽于游乐,如齐东昏侯萧宝卷、陈后主等亡国之君尤其如此,而他们的宫廷与园林的奢靡生活以及亡国之祸也因此成为后世诗人经常吟咏的对象。

相关诗篇中较著名的有刘禹锡《台城》,李商隐《咏史》、《南朝》、《齐宫词》、《陈后宫》、杜牧《台城曲二首》,韦庄《台城》,陆龟蒙《景阳宫井》,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等。

故可在九华山及北极阁建主体建筑楼阁一二,内以图像、文字等介绍相关历史事件,择形胜之地建若干亭台等园林小品建筑,镌刻上述诗词名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