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原因系统解析
从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昔日同窗,到江西医学院学生薛荣华连刺7人(2死5伤),再到云南大学暴力猥亵室友。
这一起起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件,发人深省,催人猛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天之骄子”高素质、高智商、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相继涉足犯罪。
一时间大学生犯罪引起了社会对道德、大学教育、学校管理等诸多问题进行着拷问。
学生暴力犯罪是指在校学生实施的, 以其他在校学生或老师为实施对象的暴力犯罪行为, 它是校园暴力犯罪现象中最为典型一种形式。
的犯罪主体的责任年龄范围也不仅限于刑法所要求的16 周岁以上或14 周岁以上, 只要是在校( 包括各级各类中小学、大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等) 学生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因此, 学生暴力犯罪主体年龄可以低于14 周岁( 这实际上是由保证研究的连续性的需要所决定的) 。
近年来, 这种学生暴力犯罪现象越发普遍且其性质也日益严重。
案例。
类似这样的大学生暴力的案例,在全国的大学校园里是屡见不鲜的,这也在时时拷问着社会的良知,促使着我们去探求这种暴力发生的原因。
一般认为,犯罪原因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综合的、变化的、彼此互为作用的相关系统。
下面我将运用储怀植的犯罪原因系统来一步步剖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何为犯罪原因系统
犯罪原因系统是由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因素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既是有机的又是动态的,从而构成一个有序结构,其构成因素呈若干层次和等级。
其层次大致可分为:1.犯罪原因:主要包括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这两点原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犯罪数量的多寡,决定犯罪情节的轻重,对犯罪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犯罪产生的条件:是指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这其中包括时空条件、犯罪的工具条件和侵害对象(人,财,物)等,这些条件都并不产生犯罪,但会对犯罪的引起、加强等起着催化的作用。
3.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发生存在着某种间接关系的原因,其主要内容有:气象、昼夜等因素。
它对犯罪的发生仅有一些次要的、间接的影响作用,只是提供了某种可实施犯罪的机会,但不直接导致犯罪的发生。
综上我们认为,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既不是单一的因素,又不是分层次的多元性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有机组成的原因系统。
所以当社会和个体的至罪因素制造出潜在的犯罪人,其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催化下,就有可能转化为实在的犯罪人行为。
二.学生暴力犯罪原因的社会原因
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是指与犯罪产生有关的各种因素,它包括诱发犯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管理和人文自然环境等条件。
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来分析。
(一)学生暴力犯罪的宏观社会因素
宏观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它影响着犯罪的性质和类型,以及整个社会犯罪率的高低。
主要有(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犯罪增多,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和建设中制度不到位有关。
(3)文化因素:习俗、风尚、道德、文艺、大众传播、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对犯罪的形成和产生有重要影响。
如宣扬暴力的读物、视听材料、色情网站等最容易刺激青少年萌生性犯罪、盗窃。
我认为以下原因可能与之犯罪有直接的关联性
1.贫富分化与学生暴力犯罪
一般来讲社会贫富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境况,这也直接影响了其子在其学校的境况。
在学校里, 家庭较为富裕的学生可以穿流行服饰、用高档文具、配名牌手机, 而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的衣着用品则相形见绌。
这在某种层面上,也加强了学生的爱慕虚荣心。
这种物质条件上的差距往往会导致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心理失衡并且产生强烈的嫉妒甚至是憎恨的心理。
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同时也为消除这种差距, 一些学生选择了较为极端的方式:如盗窃、殴打舍友等。
通常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越大, 上述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
而本案中的马加爵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家庭清苦,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有宽裕生活费,也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有为之炫耀的家庭背景,这自然就成为大学中的“贫困生”,他感觉周边的人总在用异样的眼光来看着他,从心态上总是不能把握好这个平衡点,继而由羡慕虚荣转为嫉妒和憎恨,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2.消极文化与学生暴力犯罪
现在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时代,消极文化也随之渗入,越来越严重的腐蚀当代青少年的心灵、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的成长。
消极文化如宣扬暴力的读物、视听材料、色情网站等最容易刺激青少年萌生犯罪。
在这种消极文化的影响下如果社会不加正确的引导与教育,青少年很容易去模仿和实行,也很容易认为“只有暴力等方式才是解决矛盾和缩小差距的最好方式”。
所以从社会的源头打压消极文化,才能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利的保障。
( 二) 学生暴力犯罪的微观社会因素
1.家庭教育与学生间暴力犯罪
家庭对学生实施暴力犯罪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家长的不良示范以及不适当的教育。
而暴力行为的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正是家庭示范,父母间的争吵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打骂都可能导致孩子在无形成对某些特定或者不特定的事情的处理模式,从而影响以后的生活。
2.学校教育与学生间暴力犯罪
现在的学校教育过分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导致学生暴力犯罪又一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忽视其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 教师又对学生的情绪少有关注, 这使得这些学生的上述情绪长期积压而得不到排解, 许多学生便选择借助暴力行为排解心中的不满, 找回失去的自尊,从马加爵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体制的缺失。
三、学生暴力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
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是指犯罪本人本身存在的,促成和影响犯罪结果出现的各种因素。
当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良好的协调适应时也是个体原因中重要的至罪要素。
马加爵从小性格孤僻,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总是缺乏信心,不能及时从内心化解矛盾的情绪,最终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捍卫”自己仅存的自尊心而残忍的杀害了同窗舍友。
正是由于个人性格的缺失成为导致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犯罪产生的条件
犯罪产生的条件,如前文所释,它对犯罪产生起着引起和推动的作用。
本案中马加爵在与舍友打牌中,因口角而引起争执导致他产生杀人的念头,但舍友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犯罪动机,客观上为他实施杀人犯罪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同时,宿舍的衣柜也为其后续杀人存放尸体提供了便利。
综上所述, 借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运用犯罪原因系统,分析了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 使得社会在看到大学生犯罪时,更应该对所反映的社会深层问题进行反省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