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50(11): 884-889.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5.11.002鼻镜外科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所创立。

该技术是在鼻腔鼻窦解剖和病理生理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鼻科学领域的治疗方式和治疗围。

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加之影像技术特别是螺旋CT的广泛应用,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鼻科医生手术技巧的提高,其应用围已不仅局限于鼻腔鼻窦疾病的治疗,业已向泪道系统、眶、眶尖、翼腭窝、颞下窝及颅底甚至颅等相邻区域拓宽,并取得了较之传统手术方式更好的疗效。

目前,鼻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已成为慢性鼻-鼻窦炎的主要治疗手段[1,2]。

鼻镜技术极提高了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疗效,但另一方面,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和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严重手术并发症报道的增加趋势更加明显。

有学者认为,手术围的扩大,对过去不敢触及的危险区域(如蝶窦区域、眶尖、颅底)病变的处理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机会,但更多的原因在于缺乏解剖训练、手术设备差、术前CT对解剖的评估不足、缺乏有效的控制术中术野出血的措施和良好的外科技巧等。

鼻窦毗邻复杂,与很多重要的解剖结构如眼眶、颅底、视神经、颈动脉和海绵窦等关系密切。

术中对解剖结构辨认不清和错误的操作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一、镜鼻窦手术常见并发症的分类对并发症的分类目前仍存在着不同的方法。

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微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

May等[3]认为,应将需要治疗以防止发展为严重后果和虽经治疗仍不可避免发展为严重后果者纳入严重并发症。

他强调,眶损伤、颅损伤和泪道损伤无论其治疗效果如何或是否不治而愈亦均应划入严重并发症的畴。

按并发症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两类。

局部并发症又可分为鼻部并发症、血管损伤、眼部并发症、颅底颅并发症等。

常见的全身并发症有哮喘发作、麻醉意外、下肢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偏瘫、植物人、死亡等。

鼻部并发症包括大出血、鼻中隔穿孔、嗅觉减退、鼻腔粘连、鼻窦黏液囊肿等。

眼部并发症包括:眶周淤血、眶周气肿、眶血肿、直肌损伤、鼻泪管损伤、视神经损伤、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底动脉痉挛或栓塞、眶感染、眼睑或眶脂质肉芽肿等。

血管损伤包括筛前、筛后动脉、蝶腭动脉和颈动脉损伤。

颅并发症包括脑脊液鼻漏、脑膜炎、脑脓肿、颅出血、脑实质损伤、气脑、海绵窦损伤等。

二、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文献报道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统计报道的年代不同,术者的手术技术不同,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对并发症的定义存在不同认识,特别是对严重并发症的纳入标准存在差异等。

部分文献中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见表1[4,5,6,7,8,9,10,11]。

三、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鼻窦解剖关系复杂,结构变异较大,与很多重要的解剖结构如眼眶、颅底毗邻,是造成并发症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即使是手术技术很高的鼻科医生,术中虽然小心仔细操作,仍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经验、手术技巧和有关知识的掌握有关,存在着'学习曲线',即初学者容易发生并发症[8]。

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多发生于右侧即'右侧现象',这可能与多数术者为右手优势有关[12]。

鼻镜手术的麻醉方式对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即采用局部麻醉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要低于采用全身麻醉者。

局部麻醉下手术在避免眼部并发症,尤其是避免眼部严重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如果损伤眶壁或挤压眶壁造成眶压增高时,患者会立即做出反应,提示术者停止手术、避免继续操作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而全身麻醉手术时患者则没有这种'报警'能力[9]。

在手术中,关注患者的体位和麻醉状态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并发症的发生与疾病的病程和病变围、CT的Lund-Mackay评分、前期手术史相关。

在鼻窦修正手术中,由于解剖标志的缺失,容易迷失方向,误入眶和损伤颅底[13]。

瘢痕形成和骨质增生硬化使得术中出血增加,视野不清,而且也会对术者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四、镜鼻窦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眼部并发症从解剖上看,鼻窦和眼眶关系非常密切,眼眶2/3被鼻窦包绕,眼眶的上方、侧、下方及眶尖部均被鼻窦包绕,而两者相邻的骨壁却非常菲薄,最薄处筛骨纸样板的厚度仅为0.2~0.4 mm。

眶侧汇集了血管、神经和眼外肌等众多重要的组织结构,这些结构或与鼻窦仅相隔菲薄的骨壁,或附着于骨壁之上,或在骨壁穿行。

这种毗邻关系是发生眼眶并发症的解剖学基础。

根据眼眶解剖特点与镜鼻窦手术常见并发症的关系,将眼眶壁分为A、B、C 3个带。

分别相当于眶眼球、球后和眶尖3个区域。

A带为眶纸样板前部,B带为后筛薄层骨质,与球后软组织特别是直肌相邻。

C带包括Onodi气房和蝶窦外侧壁,紧邻视神经[14]。

由于鼻窦与眼眶关系极为密切,眶并发症在各类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

2眶纸样板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眶纸样板损伤是镜鼻窦手术最常见也是最轻微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8 %~2.1%[15]。

钩突外移导致与纸样板过于靠近,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时过于向上,纸样板过薄和移,筛窦向眶上和眶下气化致使纸样板位置发生变异,额隐窝前部开放时过于向外用力操作,这些都容易造成眶纸样板的损伤。

在筛窦开放中,避免纸样板损伤的最好办法是首先识别纸样板,而不是躲避它。

这样眶纸样板才能被关注和加以保护。

这和腮腺手术中保护面神经的道理是一样的,即先识别才能保护,而不是盲目地躲避。

纸样板的解剖标志有二个,一个是筛泡外侧壁,另一个则是上颌窦口。

一般情况下,上颌窦口与纸样板处于同一垂直线上。

暴露上颌窦口可以帮助辨认眶下壁,进而识别纸样板。

术中如怀疑纸样板损伤,可挤压眼球确认是否损伤和损伤的部位,术中最好不要遮盖双眼以便观察眼部的情况。

术中如确认发生了眶纸样板的损伤或眶脂肪暴露,应避免过度吸引和谨慎使用动力系统。

手术结束后应尽量不填塞或少填塞。

术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减轻眶水肿。

嘱患者避免用力擤鼻,延缓鼻腔冲洗。

虽然损伤眶纸样板并不总是出现眶周淤血和气肿,而且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直肌损伤和其他一些眶并发症的发生都是在损伤纸样板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对眶纸样板损伤仍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鼻泪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由于泪道、泪囊与钩突在解剖结构上联系紧密,避免鼻泪管损伤的最好方法就是全面了解鼻泪管与钩突以及上颌窦前壁的关系。

鼻泪管距离其后的钩突1~8 mm,与上颌窦自然开口之间的距离为0.5~18.0 mm。

泪囊位于泪囊窝,泪囊窝是由前方的上颌骨额突和后方的泪骨构成,向下延伸到达鼻泪管。

鼻泪管位于骨管,这个骨管由前方的上颌骨和后方的泪骨组成,其骨管沿上颌窦前侧走行,开口于下鼻道末端形成Hasner瓣,距离下鼻甲前端附着处3.5~10.0 mm 处。

在鼻,鼻泪管的标志为上颌线,即从上方的中鼻甲附着处最前端到下方的下鼻甲根部的连线。

在行钩突切除、上颌窦窦口开放(特别是使用反咬钳)时,对鼻泪管隐匿性的损伤是非常常见的。

行上颌窦自然口开放时,如果用反咬钳扩大窦口前缘,很容易损伤到鼻泪管。

向后囟扩大,保留前囟边缘作为手术的前界,不仅可以保留窦口黏膜缘的完整,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狭窄,还可以避免损伤鼻泪管。

目前,下鼻道开窗造成鼻泪管损伤已较为少见。

鼻泪管损伤并不一定都会产生临床症状,大多数可以自愈或者引流于中鼻道。

一旦损伤鼻泪管而引起临床表现,通常即刻或在术后2~3周出现临床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在数周随着鼻腔炎症的消失而缓解[16]。

损伤鼻泪管后持续性溢泪的发生率为0.1%~1.7%[16,17]。

对于持续性的溢泪,判断鼻泪管阻塞部位是决定治疗的关键。

如果阻塞在鼻泪管,可行鼻腔泪囊造口手术。

4眶血肿的预防和处理眼眶是一个约为4 cm×5 cm大小的圆锥形腔,由7块骨构成,分别是上颌骨、泪骨、筛骨、额骨、颧骨、蝶骨和颚骨。

眼球除了前方以外,四周均被骨壁包绕,眶筋膜层使眼球固定在其位置上。

眼球被眼外肌所支持,由附着在眶壁上的几条韧带所悬吊。

眶压力增加会引起眼球突出,但是由于这些筋膜和韧带的作用,其向前突出的程度是有限的。

眶血肿的主要危害是使眶压力增加,一旦发生眶出血,形成血肿会导致眶压力快速升高,眶压力增加可引起视网膜缺血或视神经缺血导致失明,永久性失明发生在缺血后1 h。

筛前动脉多数位于额隐窝后缘附近。

前筛孔位于眶侧壁上眶前缘向后24 mm处,而后筛孔在其后12 mm,视神经孔在后筛孔后方6 mm。

视神经孔有眼动脉和视神经穿过,眼动脉位于视神经的下外侧。

尸体标本研究显示,91%的筛前动脉位于颅底或低于颅底1~2 mm,9%的筛前动脉明显低于颅底悬于筛窦气房。

在冠状位CT扫描中可观察到筛前动脉的准确位置,呈鸟嘴状,位于直肌和上斜肌之间。

筛后动脉往往穿行于颅底的骨管。

临床上有两种类型的眶血肿[18]。

第一种是动脉性出血导致的急性眶血肿,是由FESS术中切断筛前动脉或筛后动脉而血管断端回缩至眶所引发的,也是引起眶血肿最常见的原因。

由于这种出血是快速的,术中即刻就可以出现眶血肿和眼球突出。

第二种是静脉性出血导致的延迟性眶血肿,原因是损伤眶侧壁进而损伤眶脂肪中的小静脉或眼外肌,造成眶出血,导致术后延迟发生的眶血肿。

术前仔细阅读CT片,辨别和确认筛前动脉的位置和与颅底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手术中,如果出现眶侧壁破损,眶脂肪暴露,或沿着颅底或额隐窝后部有明显出血时术者应提高警惕。

为避免损伤筛前动脉,术中可先确定蝶窦和后筛的颅底结构,然后逆向沿着颅底向前切除,以便仔细辨认和保护筛前和筛后动脉。

一旦损伤筛前动脉,应即刻使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

如果持续出血则有必要行筛前动脉结扎。

一旦出现眶出血或血肿,患者会出现眼疼、结膜水肿或出血、眼睑肿胀或淤血、复视、眼球突出或者视力下降,应该立即去除或减少鼻腔填塞并请眼科医师紧急会诊。

眼科检查包括眼压测量及视网膜检查。

因为眶出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以上检查应该重复进行。

使用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眶压力。

甘露醇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使用,可以快速起效。

乙酰唑胺(500 mg,静脉给药)缓慢起效,可以降低眼房水的产生。

噻吗洛尔滴眼液(0.5%,1~2滴,每日2次)也能够减少眼房水的生成。

如果眶压持续升高,则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手术干预。

外科干预的指征包括眶压力大于40 mmHg(1 mmHg=0.133 kPa),Marcus-Gunn样瞳孔,视力下降进一步恶化,严重的眼痛,或视网膜苍白伴有樱桃红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