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雨田书斋]细说专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所谓专业选择,实质上是对孩子未来之路的一种设计,也是对孩子人生舞台的初步打造。
古人云: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虽然现代社会选择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已经非常盛行,但对普通人群而言,无论是改嫁还是改行都是需要决心和本钱的。
另外我还想说明的是:人生未来的道路也不完全能预测或者被自己所左右,以后的机会还很多,现在的选择也未必一定合适。
但本文的宗旨是提倡我们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应该严肃认真地思考,从这个角度说,本人属于理性主义的推崇者。
所以,对于把专业作为自己人生玩偶者,就请绕行。
同样,信奉人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也敬请勿需阅读。
其实专业选择本身无所谓对错,其结果也谈不上好坏,只有合理与否的考量。
另外,不同人的选择结果之间也不能简单比较,因为各人情况不同。
所以,我们与其盲目地羡慕他人选择的结果,不如花时间思考自己作出选择的理由和路径。
一般而言,我们思维的地图可以这样打开:专业选择三原则项目内容1符合自身特点1-1学科偏好1-2个性特征1-3兴趣爱好1-4家庭资源2符合职业期望2-1收入预期2-2职业声誉2-3工作性质2-4行业倾向3符合人生规划3-1成长路径3-2工作区域3-3职位发展3-4职业迁移专业选择的原则之一:应符合自身的特点所谓专业选择应符合自身特点,这不仅仅是指符合孩子的特点。
建议从以下四个要素出发来思考。
1-1.孩子的学科偏好由于不同孩子的学习经历、学习习惯和思维倾向的不同,会对学科产生偏好。
这种偏好对专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孩子对专业的接受程度、开展学习的难易程度和从事该专业活动的持久性等方面。
因此,家长要先了解孩子的学科偏好,仔细研究报考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避免选择最不愿意或最不擅长的学科。
比如,孩子化学不擅长,那就应该避免选择化学化工、生物制药和材料类等专业;物理不太擅长,应该避免机械类、电气类等专业;数学不擅长,应该避免电子信息类、力学类、自动控制类等专业。
如果没有什么弱项学科,那就优先考虑强势学科。
另外,学科偏好还不能直接用孩子的学科成绩高低来判别,关键是尊重孩子的学科兴趣。
因为,有的课程由于其重要性或教师影响等因素,虽然当前孩子的成绩是不错的,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喜欢或愿意学习与此有关的专业。
需要提醒的是,高中的学科真的无法涵盖大学的专业领域,只能从大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分析可能的学科倾向。
1-2.孩子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意识的提高和人生实践的丰富,孩子的个性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但其基调仍基本稳定。
讨论孩子的个性特征和专业选择的关系,主要是考虑是否与专业所面向的职业素养要求基本一致。
一般个性活跃的孩子不适宜选择需要长时间做比较枯燥事情的专业(职业),如:会计、图书管理、生物技术等;做事相对比较宏观,不注重细节的,不宜选择土木工程、临床医学、考古等专业(职业)等;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的,不适宜选择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师范教育和管理类专业等。
应该说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个性特征是有全面了解的,如果不清楚也可以通过专业的测试工具来了解,如: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16PF、SDS只业适应性自我测试等。
但这些测试工具比较复杂,不建议高三家长过分使用。
另外,这些测试结果也要用参考的态度来对待,不要过度迷信。
1-3.孩子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还需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
此项关键是让孩子喜欢学、愿意学,从而激发持久地所事本专业领域活动的动力。
关于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专业的说法,很多家长是赞成的,但我想提醒的是需要仔细考虑三个内容:一是,有的孩子貌似有明确的兴趣爱好,喜欢某类专业。
这时家长需要仔细考虑这种兴趣是否真实持久。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衡量:孩子能否主动、自觉地从事该方面的活动?在这些方面是否已经具有超出其他孩子的基础?是否已经获得过,能说明孩子具有这方面才能的成果等。
如某孩子能自觉主动的学习计算机语言,并已经坚持学习了3-4年,且获得过信息技术方面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
那么,这个孩子如果喜欢计算机或软件方面的专业,那才是真正的喜欢,否则家长就要冷静对待了。
二是,孩子好像有某方面的特长,也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但未出现以上所说的情况。
或者孩子只是现在才开始感兴趣。
那么建议家长在考虑选择这方面的专业时,可以给以一定的权重,但不要给以较大的权重。
三是,孩子没有什么明确的兴趣,说不清自己的想法,这是90沖上孩子的表现,应该说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这时,家长可以采用分类排除法,即根据孩子不喜欢的程度,排除某类专业。
注意,孩子对专业内涵是不了解的,家长应该从该专业面向的行业和职业入手,让孩子排除。
比如:医生、教师、警察、秘书、工程师等。
在职业描述时尽量具体一些,这样孩子便于选择。
只要孩子不强烈反对,这类专业在本项权重上是等值的。
1-4.拥有并能利用的家庭资源尽管大学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并非一定,同时在人生的过程中工作会发生变化,但如果在选择专业时,基本不考虑以后所面对的行业和职业那是非常盲目的选择。
本子项设置的意图是,如果家长有某些方面的资源有助于孩子的工作选择和人生发展,那么可以向这方面考虑来选专业。
比如:如果家长拥有部队和警察等方面的资源,可以考虑选择军警类专业;如果家长拥有银行、保险等金融业资源,可以考虑选择金融类、统计类、经济类专业;如果家长拥有行政资源,可以选择中文类、管理类、法律类专业;如果家长拥有某种特殊行业资源,可以选择地矿类、石油类、气象类等专业。
总之,专业选择可以充分发挥家长拥有的现有资源。
当然还应该考虑这种资源是可以利用的才行。
如果家长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那么,就应该避免选择就业比较面窄的行业性专业。
专业选择的原则之二:应符合对职业的期望对绝大部分考生而言,所学专业基本决定未来的职业走向。
因此,总是有很多家长会问:“孩子以后做什么工作”或者“学了某专业以后做什么”等问题。
这里,首先需要澄清二种说法:一是“学什么”和“干什么”没有联系。
的确在现实社会中这一说法是能找到例证的。
但仔细想一想总觉得不对劲。
其实这里有些误解,因为大学有很多专业设置是从学科体系出发的,并非直接对应行业、职业和岗位,所以会出现学了某专业的学生,会从事许多不同的工作。
但这并不能说明专业选择与未来职业无关,我个人的认识是:有的专业其行业指向非常明确,如师范、金融、法律、医学、化工、地质、建筑、土木等。
有的专业是属于具有某种技术属性,适合于运用这种技术的各个行业,那么它们所对应的行业和职业就非常广泛,如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机械电气、材料科学、工商管理等。
还有的专业是属于基础科学性质,其和行业与职业的联系就不那么直接,这些专业看起来各行业都需要,但实际上主要面向的是科学研究或人才培养的专门领域。
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育、心理、中文、历史等。
二是从目前从业人员所学专业和发展现状,推断该专业的职业面向与现实价值,这是很常见的一种认识误区。
如某人现在从事金融产品设计领域的工作,但其专业是法律;或某人从事机械加工领域工作,其专业是材料科学。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断法律专业可以面对金融领域,材料专业可以面对机械加工领域。
当前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高收入高要求的专门化岗位。
从单位招聘的角度看,大部分职位对专业领域是有明确要求的。
另外,还有一种误区,就是从某人当前的职位推断某专业预期的岗位和收入。
比如,某人学习的是审计专业,现在在上海某外资审计事务所担任主任审计,月薪过万,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推断审计专业的岗位薪资都能如此?我以为不能过于盲目推断,具体原因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因此,影响人生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个人的境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这些因素都不是我们当前能主动选择和控制的。
既然专业选择能基本规定未来行业和职业的大致范围,那么我们就应该抱着慎重的态度进行。
2- 1 :对未来的收入预期。
收入问题应该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并且不同的个体对于收入预期值就着不同的定位。
本质上,专业与收入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说A专业毕业一定比B专业毕业的收入高。
但由于专业与行业、职业相关,所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就形成了不同专业毕业的收入差别。
近年来金融、经济、建筑、土木、通信、信息等专业持续火爆,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专业所服务的行业收入较高。
所以,在开展收入预期思考时,建议关注以下内容:一是关注相同区域的不同行业、职业、岗位之间的收入差异,以及这些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度。
二是动态辩证地看待不同行业、职业、岗位之间收入的变化趋势。
一般至少需要预测5-8年后的情况。
比如某些垄断性行业的开放竞争所引发的利润下降趋势、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改革趋势、某行业人才相对剩余所引发的起始收入下降趋势、某行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收入红利上升趋势等。
三是关注起始收入与增长幅度之间的关系。
总体上个人收入是不断增长的,但不同行业、职业和岗位收入增长的幅度还是有差异。
四是注意比较投入与收入的比例关系,注重收益率。
比如有的专业面向艰苦岗位,虽然收入较高,但付出也较大。
有的工作收入是浮动收益的,那就需要观察引起收入浮动的因素是否可控等。
总之,以上信息的收集、鉴别、比较和判断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才行。
2-2 :对职业声誉的追求。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除了收入外,还有就是职业的社会声誉,就是所谓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人们的追逐程度。
中国历史上是个官本位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又形成了逐利金钱的社会潮流。
所以,社会上对公务员、白领阶层、金融商业、文艺范角等十分热捧。
当然,具体到个体对职业声誉的看法肯定存在不同的观点,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好恶的标准。
建议思考这一问题时,注意以下要点:一是防止“干一行、怨一行”的心理,总感觉自己的工作没干头,但其他人却非常羡慕,如会计、教师、医生、律师等;二是防止“晕轮效应”,就是所谓爱屋及乌的作用,感情用事,看不到某职业的不足。
三是防止“雾里看花”、似知非清的道听途说,不明就里,随潮跟风。
总之,要客观、辩证、理性地看待。
2-3 :对工作性质的选择。
不同的工作具有基本稳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这就勾勒出了工作的基本性质。
比如从工作对象看,有数据、设备、资料、文本、人员等不同的区别,从工作环境看,有车间、现场、办公室、本地和外地之分;从工作的节奏看,有稳定无变化、波动且随机、紧张有压力、无趣而枯燥之别。
当然,这里说的是工作的常态和基调,不排除短期的变化。
显然,如果2-1、2-2 的问题已经解决,那么也许就有可能需要考虑本选项了。
比如:有的家长不希望孩子学软件工程,原因是技术变化快,工作后不断学习的要求高,呈现出后浪总比前浪高的态势。
有的家长不希望孩子学医,原因是工作压力大,责任重,成才周期长,投入产出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