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
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
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整体感知,引发讨论(约20分钟)
1、首先,在引发讨论之前,教师运用图示法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文章中每一段所要表达的含义。
如:第一段中郑国所处的形势、第二段中郑伯请烛之武出山时的语句及恳求、第三段中的烛之武用三言两语,表达了四层含义,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撤军的情节等等,教师都可以在降解过程中通过图示法进行补充。
2、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
首先让学生重点朗读课文第一段,找出第一段中“秦军氾南,晋军函陵”等重要句子,并在这些句子的理解之上把握这一问题的答案,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发展。
3、诵读第三自然段,讨论: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学法指导:将烛之武的游说之词划分层次,分析他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分析:
在短短的125字的游说之辞中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
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
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
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1.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看伯乐精神。
在郑国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主动向郑王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不辱使命。
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佚之狐就是伯乐,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当今社会,许多“千里马”难以四蹄腾空、昂首长啸,很大的原因就是推荐重用的伯乐少,打击报复上司多。
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让人们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2.从烛之武临危受命来看爱国主义。
烛之武在郑王坦诚道歉后,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
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也。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时代的号角,激励着仁人志士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
从屈原、杜甫、陆游到龚自珍、林觉民、方志敏,历史的天空浮现着多少鲜活的面容,回荡着多少壮丽的诗篇。
在今天,爱国主义回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位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约3分钟)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对于文章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需要在这一环节中,概括文章四段的主要含义,并运用简洁的语言给与学生一个直观的表达,是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与本课相关的联系,并背诵重要段落;
2.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则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写一段500字左右的感想。
【板书设计】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教学反思】(约4分钟)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处处以学生为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本,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对烛之武说服秦伯时语言的揣摩,对文章主人公烛之武爱国热情的把握以及对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都能够有一定自己的理解。
再佐以教师的推敲,使得学生对于这篇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文言知识都能够基本把握。
教师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一节课里学生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