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


“烛之武退秦师”
启示
一、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二、沟通交流注重对方感受, 委婉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勇于承认错误,宰相肚里 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做事要有原则,明智,明 理。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 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 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 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 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 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 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 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6.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
c 一组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 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 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 C、①②④
B、②④⑤ D、①②⑥
7A.、下秦列穆叙公述听符了合烛原之文武意的思话的,一不项仅是撤(了A兵,)
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 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 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 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 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 不算是武勇。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 连词,又 • 连词,况且 • 代词,它郑国 • 代词 ,这件事 • 自己的 • 表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 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 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 至终成大器!
对秦无害,有 小利
, 层 层
亡郑
(深入)
离间 秦晋
对秦将有 大害
深 入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 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 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实为郑国(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事实说话,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瓦解联盟(唯君图之)。 结果一箭三雕;退秦师,结盟好,破联盟 。
作业:以“责任”为话题谈谈你的感 想。
国危矣,烛之武带着“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的责任夜缒而出,在 秦伯面前慷慨陈词,最终使秦伯退师。 这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弱小的烛之武敢 去见郑伯呢?这就是责任的力量。正 是责任,才使他放下了与郑伯之间的 怨恨;正是责任,才使他敢于冒着危 险夜缒而出;也正是责任,才使他敢 于去面对并说服强大的秦王。
古今异义 (古/今)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 因为,表原因 • 连词,来 • 对,表对象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
自悟。”
——清· 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总结字词句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文言虚词;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一 、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 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 文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予,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予亦有不 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 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 “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 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 “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 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 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 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 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 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 体会这一特点。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 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古汉语 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 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
. . 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 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 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 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 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亡郑
(表面)
阐明 利弊
对秦无利,有
分 析
小害


舍郑
借机 联盟
说退秦师(经过、结果)存郑利秦
晋师撤离(尾声)
晋忘恩负义
整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个人 物?为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 着
第一段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 国没有以应有的礼

遇接待他)
2.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秦 1.秦晋的友好关系 (秦晋之好)
国 2.扩张争霸的野心
第二段烛之武为什么推辞?
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郑伯
烛之武
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刘国臣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D 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义
. D 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围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第二段郑伯如何人说服烛 之武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
烛之武
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刘国臣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自责 (情)
晓义 (理)
想一想
?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刘国臣
第三段烛之武怎样说服秦 君的?
知识点检测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
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C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8.本文选自《 左传 》。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编年 体史书,相传
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与《
公羊传 》
《 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
三传”。
9.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