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教育公平实现途径

论教育公平实现途径

论教育公平实现途径何应兰[内容摘要]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

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客观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校际差异等现象,给教育资源的公平消费带来了诸多不便。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扩大优势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有利于教育公平消费的实现。

[关键词]教育公平精神文化消费公共教育资源消费教育消费属于精神文化消费,广义的教育消费既包括居民个人的教育支出,又包括政府教育支出。

狭义的教育消费是指居民个人对教育服务和产品消费的支出。

本文所讨论的教育公平消费问题是就广义而言。

所谓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其种族、性别、智力、宗教信仰、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如何不同,其在自然、社会或文化的不利条件都可以通过教育消费得到补偿,都可以拥有教育消费的机会和权利。

”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消费是指社会成员接收教育消费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而不是追求教育消费结果的均等。

一、实现教育公平消费的意义与价值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

这一理论依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时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全部产品和服务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大类。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教育服务机会下,一个人接受服务就减少了他人消费教育资源的机会,或者在既定的教育投入下,增加一个教育消费的边际成本为正;另一方面,教育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使其在技术上易于分割,可以将一部分人排斥在外,但排除社会成本过高,因为教育不仅使教育消费者受益,而且还有巨大的正的外部效益。

因此,教育消费不是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而对于准公共产品的分配,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而且要考虑其社会意义与价值,兼顾效益与公平。

教育传承文明,教育改变命运。

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在现代社会显得日益重要。

教育具有发展人的潜能,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

现代经济学也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成就就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于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显得日益重要。

2007年3月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接收新华网专访时就指出:“‘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

”渴望接受教育,期待平等、公平地进行教育消费早已成为公民的共同心愿。

政府部门、学校组织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团结一致,依法推进教育公平消费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一)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根本要求,发扬人民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势所趋,也是人民所需,无论是发扬人民民主,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保证教育公平,因为和谐社会、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公正,是机会均等。

反映在教育问题上,就是人人都可以获得平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就是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产业化和教育消费高潮迭起的不争事实面前,就是要追求教育公平消费,追求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利用。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也曾于2006年撰文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是促进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备条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做出的两项重大决策,它对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推进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东西部共同繁荣、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无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西部和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于当地人才是否得以有效培养与开发,而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依赖于教育,因此教育是关键。

由于西部和农村教育比较落后,与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紧紧依靠西部和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有力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别,真正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是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加快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的解决,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大发展,没有农村的安全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

加速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东部发展快,中西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缓慢,而这些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快速发展对国家的整体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没有这些地区的加快发展就不会有全国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加快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有利于改善地区和区域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有利于实现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有利于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快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教育消费的现状与不足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先后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政策资源,扶持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的教育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措施更为得力,效果更加明显。

如2006年,政府不仅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法》,还为5200万西部学生免去学杂费。

西部地区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部分学生还享受免费教科书,实际减负值达到:小学生减负2l0元、初中生减负320元,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的顺口溜,表达了农民发自内心的喜悦。

今年,国家将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把义务教育阶段全面纳入了国家公共财政保障体制,预计将有1.5亿名农村孩子从中受益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我们的教育消费仍然有失公平,具体体现在:(一)城乡差距拉大,起跑线上不公平现象严重“城市的学校像欧洲,农村的学校像非洲”,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中国是农业大国,60%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同时因历史、区域、教育等原因,形成了农村贫困、农民贫穷和农村教育落后的现实局面,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

加之近年来因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这些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活、心理、教育、道德和安全等问题。

农村学生普遍存在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学习年限低、留级率高等现象,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少,很多乡村,多年来都难以培养出一名大学生。

九年义务教育是人生的起跑线,义务教育的环境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今后的发展。

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发展失衡现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尤其是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事实上否定了农村学生享受优质、高级教育资源的机会。

当前农村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而且是精神上的贫困,而精神上的贫困只有靠教育才能得以最终解决。

从社会进步的长远角度和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农村教育问题必须得到解决,要求彻底打破城乡教育过大的差距。

(二)地区差距拉大,地区教育失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壮举再次给西部教育注入了新的强大营养和活力,西部地区教育普遍受益,但从整体水平而言,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境地。

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尚有276个县未实现“两基”,而这些县全部都在西部地区;2007年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目标是普及6年义务教育,而在东部一些省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期目标是普及12年义务教育,东西部教育发展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效益较差,学生辍学率和留级率高,一直困扰着西部教育。

而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高、办学效益好则是东部教育的优势所在。

东西部教育失衡现象的长时间存在不利于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协调并进,不利于民族团结大业和政治稳定,亟待切实解决。

(三)校际差距拉大,优势教育资源分配有失偏颇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其不是经济内容的简单分支,强烈的社会效益目的使其不适宜用作调节经济的杠杆之一,也决定了其资源分配不可以完全按照经济优先的原则进行。

当前,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差距拉大,如同一地区的学校,因是否是重点学校而收费有别,是否是重点班级而收费不同,是否是本地居民而分数有别,造成高收费、多收费、乱收费现象层出不穷。

此外,名牌优势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都会有一些计划外机动指标,而来自权贵阶层和学校内部职工的“条子”打破以考试分数录取的公平、公正原则,造成“权力择校”、“经济实力择校”等不合理现象。

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剥夺了贫困学生和外地学生的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已经日益严重地影响教育公平。

(四)公私差距拉大,民办教育问题复杂为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解决教育投资不足问题,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形成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教育消费供需关系失衡的形势,有力地支持了教育发展,但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由于民办教育资本有限,往往规模较小,设施不够健全,设备相对简陋,管理不到位,时常出现“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其次,民办教育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与公办教育相比,其地位仍然比较低,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学生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最后,公办学校尤其是知名公办学校利用公有资金搞民办教育,争夺市场,对纯粹的民办教育具有极大的压力,致使许多民办教育招架不住,纷纷败退。

综上情况于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

此外,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之间、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之间、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之间以及关注知识教育与关注能力教育之间,均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事实上的不公平现象,值得认真思考和深人研究。

三、实现教育公平消费的途径与措施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消费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进一步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和扩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较高水平并逐年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