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校对人:姜长红、王文娟、王赫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纸、作文纸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虾米看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古代是指古希腊、罗马时代,这时期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高等教育的内容包括数学、天文学、逻辑学,这些学科是进一步学习哲学的准备,而哲学的最高目的是领会善的理念。

罗马人推荐的人文教育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修辞。

这种以培养城邦的良好公民为目的,注重受教育者多方面才能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西方人文教育思想的最早渊源。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虽然声称以追求学问为目的,其实它们都具有职业培训的性质。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文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即为研究医学、法学、神学做准备。

中世纪的所谓七艺包括人文三艺(修辞、逻辑和法学)和数学四艺(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

到12世纪,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发现和接受很快使逻辑学和辩证法胜过了其他学科。

人们相信它们是训练人的心灵的最好途径,使它们能够好地投身教会或世俗工作。

中世纪的人认为知识已经存在,没有东西需要发现,知识和真理只需要人们去加以条理化和阐释。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努力回归古代人本主义理想和价值观的同时,以博学多才为人文教育的目的。

在神学、法学、医学等学科领域,他们抛弃了中古经院学者的注释,用语文学方法直接研究原典。

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古典著作的研究。

他们的人文教育的学科包括从前有的文法和修辞,又增添了诗学、历史学和伦理学。

人文主义者认为这些学科的研究既令人愉悦,也对达到博学和雄辩的人文教育目的至关重要。

他们认为应该把沉思生活与积极的生活结合起来,希望通过人文教育来培养优秀的学者和好的公职人员。

人文主义者古古文一样,认为人文教育应该远离世俗物质回报,应该使人致力于追求美德和善行,这些知识和行为应该以名誉作为回报。

认为主义者通过回归古典古代的文本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早期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认为教育思想观念。

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认为教育是培养优雅的人的教育,是适合自由人(即那些有足够资产、衣食无忧的上层精英)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

后世西方的人文教育虽然抛弃了只重视塑造人格和风度、轻忽提高智识能力培养的偏颇之间,但是,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希望通过交友形式的密切关系来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一直是欧美大学的传统。

19世纪初,英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革命的冲击,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浪漫主义思潮的盛行,以及基于个人主义的宗教文化复兴,这一系列因素改变了英国人对优雅礼仪的强调;长期对法战胜的压力也迫使政府采取措施任用有能力的人,而不是凭借门第人脉就能升迁。

大学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考试采用竞争选拨考试的方式。

这时期的人文教育意味着古典古籍的研究,以培养心智能力为目的。

这种人文教育逐渐变为通识教育,实际上,通识教育仍然是心智和学术教育,而不是实用的专业教育。

它主张钻研现有知识,而不鼓励发现新知识。

19世纪中期以后,这种教育受到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冲击。

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以学术自由为核心价值观,主张自由研究新问题,以新方法来探讨旧问题,摆脱传统约束,大胆挑战公认的思想观念。

创新和发现终于成为大学的主要价值观。

到19世纪后期,自然科学和新的科学方法展现出强大的力量,科学方法和新价值观并不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而是被应用于人文研究。

科学新方法的应用使各知识学科产生了专业化的需要。

这样一来,广播的人文教育与狭隘的专业训练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张。

面对越来越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现代教育,西方教育思想家试图重新界定人文教育。

其中最突出的要数美国诗人、教育思想家马克·范多伦,他关于人文教育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

范多伦反对大学强化培养职业教育的倾向,他认为大学应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传统,承诺培养剥削的人。

他指出人文教育不只是要让人具备知行能力,最重要的是具备存在的能力。

认为教育是要教会人如何生活;认为认为教育不等于文艺教育,它的课程不应该仅仅是古典文学作品研究。

课程的内容首先要具备统一性与普遍性,应该包括历史、文学、数学与科学,最终的目的是获取对人性的共识。

摘自《西方人文教育》1、下列有关西方认为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典古代的人文教育是公民教育;欧洲中世纪的人文教育实则是为职业教育作准备,例如人们相信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逻辑和辩证法能促使人更好地工作。

B.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努力回归古典古代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他们认为应该使人追求美德和善行,把沉思的生活与积极的生活结合起来。

C.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人文教育适合于社会上层精英,是培养优雅的人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希望通过人际关系促进个人发展,始终是欧美大学的传统。

D.西方教育思想家试图重新界定人文教育以应对现实,认为大学应培养博学的人而不应培养职业教育,人文教育课程的目的应是获取对人性的共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世纪的所谓七艺包括人文三艺和数学四艺。

而到了12世纪,亚里士多德使逻辑学和辩证法生活了其他学科,他们是训练人的心灵的最好办法。

B.中世纪的人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去发现,19世纪初的大学不鼓励发现新知识,而19世纪中期以后,创新和发现才终于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价值观。

C.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政府被迫改变人才任用方式,没有能力的人只凭借门第人脉不能升迁。

D.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旧人文教育学科的基础之上,增添了诗学、历史学和伦理学等课程。

他们认为这些学科的研究关乎剥削雄辩能力的养成。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人文教育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其演变历程与社会变迁和只是进步密切相关,始终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途径。

B.现代自然科学展现出比人文科学更强大的力量,科学方法和新价值观并不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科学新方法的应用使各知识学科产生了专业化的需要。

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曾用语文学方法研究古典著作,19世纪的人文教育意味着古典古籍的研究,而范多伦则认为人文教育不应该仅是古典文学作品研究。

D.面对越来越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现代教育,认为教育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才培养的关系,使学生既具有广博的知识,又有专门知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王恭,字孝伯,光禄大夫蕴子,定皇后之兄也。

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恆有宰辅之望。

与王忱齐名友善,慕刘惔之为人。

孝武帝以恭后兄,深相钦重。

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

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籓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淮陵内史虞珧子妻裴氏有服食之术,常衣黄衣,状如天师,道子甚悦之,令与宾客谈论,时人皆为降节。

恭抗言曰:未闻宰相之坐有失行妇人。

坐宾莫不反侧,道子甚愧之。

及帝崩,会稽王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

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

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

而道子亦欲辑和内外,深布腹心于恭,冀除旧恶。

恭多不顺,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

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

玄等从之,推恭为盟主,克期同赴京师。

时内外疑阻,津逻严急,仲堪之信因庾楷达之,以斜绢为书,内箭秆中,合镝漆之,楷送于恭。

恭发书,绢文角戾,不复可识,谓楷为诈。

又料仲堪去年已不赴盟,今无动理,乃先期举兵。

司马刘牢之谏曰:将军今动以伯舅之重,执忠贞之节,相王以姬旦之尊,时望所系,昔年已戮宝、绪,送王廞书,是深伏将军也。

顷所授用,虽非皆允,未为大失。

割庾楷四郡以配王愉,于将军何损!晋阳之师,其可再乎!恭不从,乃上表以封王愉、司马尚之兄弟为辞。

朝廷使元显及王珣、谢琰等距之。

恭性抗直。

深存节义,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每辍卷而叹。

为性不弘,以暗于机会,自在北府,虽以简惠为政,然自矜贵,与下殊隔。

不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

临刑,犹诵佛经,自理须鬓,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家无财帛,唯书籍而已,为识者所伤。

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

尝被鹤氅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也!」初见执,遇故吏戴耆之为湖孰令,恭私告之曰:「我有庶兒未举,在乳母家,卿为我送寄桓南郡。

耆之遂送之于夏口。

桓玄抚养之,为立丧庭吊祭焉。

及玄执政,上表理恭,诏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

4.对下列句子总加点的词的解释与用法,正确的一项是()A而道子亦欲辑和内外辑:和睦B然自矜贵矜:矜持C.原其本心原:推究D.我有庶儿未举举:推荐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恭性抗直,深存节义的一组是()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昔年已戮宝、绪,送王廞书,是深伏将军也。

恭不从,乃上表以封王愉、司马尚之兄弟为辞。

每废卷而叹临刑,犹诵佛经,自理须鬓桓玄抚养之,为立丧庭吊祭焉。

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王恭才华突出,出身显赫,年少时就有美名,节操过人,有远大的理想,因而孝武帝很敬重他。

B.孝武帝死后,会稽王道子掌权之处,尽管他很畏惧和憎恨王恭,但由于爱才,还是抵住小人谗言,并没想杀他。

C.对朝廷把庾楷四郡封赏给王愉、司马尚兄弟,王恭不能接受,于是他不听司马刘牢之的劝谏,第二次出兵反朝廷。

D.王恭为人度量小,做事穷于应变,不能正确判断别人的话;不熟悉用兵之道,耽于佛道;与部下隔阂大;这些都是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恭抗言曰:未闻宰相之坐有失行妇人。

坐宾莫不反侧,道子甚愧之。

(5分)(2)恭发书,绢文角戾,不复可识,谓楷为诈。

又料仲堪去年已不赴盟,今无动理,乃先期举兵。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陆游儿童随笑放翁狂,又向湖边上野航。

鱼市人家满斜日,菊花天气近新霜。

重重红树晚山秋,猎猎青帘社酒香。

邻曲莫辞同一醉,十年客里过重阳。

【注译】作于1181年,是陆游免官后的一首闲适诗,诗人在山阴闲居而作。

湖,指山阴镜湖。

红树:枫树。

邻曲:邻居;曲:乡曲,乡村。

8.试结合全诗分析此诗中诗人的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