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也被称为自我保障型模式。
它主要有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两种: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智利模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因为它的基金只来源于雇员的投保。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新加坡模式。
我将从它的基本内容,特点,成就,借鉴作用与局限性五方面阐述。
第一,新加坡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包括养老保障计划、医疗保健计划、购房产业计划和投资教育计划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养老保障计划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 它由一系列围绕保障会员及家属生活这一中心的若干子计划组成,其中:(1)最低存款计划是一种基本保障,它作为公积金制度初期建立的储蓄计划的补充,旨在加强保障会员的养老金存款,以应付退休后的持久生活。
(2)公积金补充计划。
它限于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其目的是协助养老金不足的会员填补退休帐户上的存款。
(3)家庭保障计划是为会员及其家属在会员终生残废或死亡时能继续保有住屋或提供赔偿而设立的一项养老保障措施。
购房产业计划也含有养老保障的成份,它包括公共住屋计划和住宅产业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使公积金会员能用公积金存款购买建屋发展局的房屋或私人产业作为住宅,保障会员“老有所居”和以不动产抵押贷款及出售产业补充养老金。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进行着一个公共辅助养老金计划,其对象是贫困的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金数额很小,约为社会平均收入的12%。
第二,新加坡模式的特点。
一方面,强制其雇主为雇员储蓄,雇员依法自我投保,以形成社会保险金基金,并制定个人账户,记载个人缴纳保险费情况。
国家除了在银行利息上给予优惠外,财政上不给予拨款。
另一方面,年年调整总保险费率。
按规定,新加坡随着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和工资不断提高,除调整总保险费率外,还调整雇主和雇员承担的比例。
第三,新加坡模式的成就。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地控制和引导了居民消费,增加了私人储蓄,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老金储蓄在公积金存款中比例重大,而CPF储蓄从60年代占GNP的1.5%到70年代增加为5%,1982年又达到顶峰,占GNP的n%。
4私人储蓄的增长带动了国民储蓄的增加,充分发挥了资金的潜力,使新加坡一跃成为世界上最节俭的国家。
而且,养老金的存款大部分用于投资政府债券和公共事业,既帮助新加坡发展了国民经济,又形成了资金的良性循环。
此外,在养老保障计划下建立的个人帐户排除了政府负担,节省了大量财政支出,养老金存款的投资又使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资金,不仅有利于国家的财政盈余和宏观调控,更使新加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避免了高通货膨胀率。
在养老保障方面,这一制度也有利于避免老龄化问题的困扰,出于该计划的强制储蓄性,远期消费养老金解决了未来老年生活的收入均等问题,而专人专帐的储蓄形式使年轻的不必担心负担年老的,因而也无需过虑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
第四,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的借鉴作用。
养老保险金额与个人劳动贡献或劳动报酬紧密相连,这更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五,新加坡模式的局限性。
虽然新加坡的社会公积金保障制度给世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避免重蹈西方高福利国家的覆辙,开辟了一条新的、更有效率的社会保障途径,但是,这种自我保障的做法必然要求企业和劳动者的头保费较高,否则就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因此,必须是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且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才能实行。
此外,新加坡模式的公积金制度给国家和中央政府带来了过大的工作量和责任,在经济发生波动或者出现通货膨胀等问题时,中央政府难以兑现社会保障的承诺。
因此,对这种制度也应该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
然后,我来介绍一下智利模式。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谈到智利模式时,常常将智利模式与智利社会保障模式或社会保障私有化或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等同起来,或者将智利模式视为一种新的社会养老保险方案。
其实,所谓智利模式,是指智利实行的由个人缴费、个人所有、完全积累、私人机构运营的养老金私有化模式。
同样地,我将从它的基本内容,特点,成就,借鉴作用与局限性五方面阐述。
第一,智利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帐户制(包括基本个人帐户和补充个人帐户,前者指个人要将其纳税收入的10%作为自己的养老金投入,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上为将来得到更多养老金而进行更多储蓄所设立的补充个人帐户),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
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第二,智利模式的特点。
从智利模式的运行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劳动者的养老问题个人负责制,同时将政府的管理责任转移给私人管理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有偿运营,投保者既能够分享较高的收益回报、也可能因投资失败而遭受损失。
第三,智利模式的成就。
政府未来长期责任的减轻、国民储蓄的持续上升及养老基金运营效益的显著增长等,是智利模式20年来尤其是前10年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第四,智利模式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以上的成就表明市场机制的应用能够创造出相应的效率、个人责任的强化可以直接减轻政府所负的责任而这两点恰恰是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所欠缺的。
第五,智利模式的局限性。
一、智利模式的普及范围有限。
这种模式虽然在改革初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工人参与,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仍只有2/3的工人参与,还有1/3的工人未参与。
尽管这部分人主要是自我雇佣者,但一新的养老
制度将1/3的工人漏在网外,至少不能说是很成功的。
二、智利模式并未减少新制度的运行成本。
因为各家私营养老金管理公司要想获得更大的业务量就必然要花费巨额的市场营销费用和扩大其管理队伍。
这种结果显然与改革初衷相背离。
三、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并没非完全决定于私营化。
在改革后的头10年,由于智利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养老金的实际年均回报率也达到14.4%,工人从中获得的净收益为9.2%;而进入90年代以后,投资收益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1998年上半年甚至发生了1.7%的亏损。
智利“养老金管理委员会”主管胡利奥·布斯塔门斯曾把这种下降归咎于智利经济增长放慢——1998年增长仅达5%左右,而此前几年则在7%以上,客观地表明了智利模式的投资收益其实依赖于经济增长,其本身并不具备抵御经济衰退的天然能力。
同时,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的解决决定于经济增长。
四、来自新制度的另一重大风险,就是养老金私营化管理更易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
这表明了智利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国内经济危机将是私营化管理的死敌,而外国资本的介入,还使国际资本或金融市场风险成为新的影响因素,曾经带来过巨大灾难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风暴应足以令智利当政者对养老金私营化管理的发展保持警醒。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