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摘要:马克思在1953年撰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分析了不列颠殖民主义对于印度殖民地的影响和作用。
他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作了总结性的概括:“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综多学者对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马克思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双重使命”?到底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给印度带来了福音还是带来了灾难呢?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殖民侵略破坏了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原有的生产关系。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国家在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也为落后的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为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一、马克思的殖民思想
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同时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说起殖民主义,一般认为,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和统治的政策。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马克思指出,殖民主义在客观上为殖民
地创造了物质基础,打破了殖民地的封闭状态,促成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殖民地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在现代,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福音,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帮助,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民主制度都不可能产生出来,发展中国家可能还处于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殖民主义将其带入现代的文明社会。
然而,第三世界许多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落后国家带来的只是贫困与灾难,它破坏了殖民地的生活结构,阻碍了殖民地的社会发展,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至今还有殖民主义的残余。
二、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1、破坏性使命。
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第一个使命是:破坏性使命。
首先,英国破坏了印度的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
殖民主义在殖民地为了便利其统治,对殖民地的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害和疯狂的掠夺,这样就使殖民地的人口锐减,破坏了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
其次,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这场灾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印度的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
马克思指出英国给印度带来的这种灾难与印度之前所遭受的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
”[1]P63以前的灾难不管多么巨大,只不过触及了印度社会的表面“而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
这是一种对印度旧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结构性破坏。
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
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
特殊的悲惨的色彩”。
[1]P64英国殖民当局依靠生产技术优势和殖民贸易特权,将在英国生产的大量的面纺织品输入印度,使印度的手工纺织业遭到极大的冲击,马克思说这是“英国的蒸汽机和英国的自由贸易的结果”。
这样就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基础,使印度丧失了祖传的谋生手段,进而破坏了印度的村社制度。
最后,对印度生产关系的破坏“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
英国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
仅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了六千万印度农业和工业劳动者的收人的总额,这是对印度人民残酷的敲骨吸髓。
资本主义发展驱使英国压榨印度人民,这种极端卑鄙的愚钝的商品和资本输出,虽然发展了英国资本主义,但是如同歌德高唱的“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1]P68
2、建设性使命。
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第二个使命是:建设性使命。
英国殖民主义赤裸裸的掠夺印度人民,同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首先,英国殖民主义用其军事力量和科学技术打破了印度殖民地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印度和欧洲之间展开交流,摆脱孤立状态。
其次,英国在印度修筑铁路,打破了印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路加强了印度与世界的联系。
虽然铁路的修筑使为了方便英国殖民主义的原料和商品的运输,加强对印度的统治,但是铁路在印度的修建,也促进了印度农业的发展,“铁路在印度将真正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
[1]P73最后,英国这种被极端卑鄙的利益驱使的殖民主义,不自觉的使印度融
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
英国把商品和资本输入印度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不自觉的促进了印度手工业的瓦解。
三、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功过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是以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统治为例,分析了英国统治印度的影响和未来结果。
殖民主义的破坏性使命,破坏了印度的整个社会结构体系;殖民主义的建设性使命,打破了印度与世隔绝的状态,促进了印度工业的发展。
但双重使命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绝对的,双重使命并非都是好的,也并不是都是坏的。
马克思在文中过高估计了殖民主义的建设性作用,正如马克思在殖民理论中所说:“资本的自我扩张是不会主动为自己制造竞争对手的”。
因此,在分析具体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时,要做客观的、全面的和辩证的分析,既不能美化殖民主义的丑恶形态和虚伪面目,也不能抹煞了殖民主义对世界发展所起到的建设性的历史作用。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
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
会奠定物质基础。
”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
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
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
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
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
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
他们的建设性的工作在这大堆大堆的废墟里使人很难看得出来。
不过,这种建设性的工作总算已经开始做了。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内战、外侮、革命、征服、饥荒——尽管所有这一切接连不断地对印度斯坦造成的影响显得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它们却只不过触动它的表面。
英国则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
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
但是问题不在这里。
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不开化的人的利己主义,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至于他们自己,只要哪个侵略者肯于垂顾他们一下,他们就成为这个侵略者的驯顺的猎获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被动的生存,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杀生害命在印度斯坦成为一种宗教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