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输出为核心-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学翻译课程模式述评

以输出为核心-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学翻译课程模式述评

以输出为核心: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学翻译课程模式述评摘要:“以输出为核心”的文学翻译课程模式应用描述翻译研究理论,围绕翻译输出,多板块多语种系统组织教学、调配师资,让学生具备比较文学视野下创造性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

波士顿大学的这一课程模式能为我国文学翻译教学改革带来启迪。

关键词:以输出为核心;文学翻译课课程模式;优势;适用性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55-05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的文化交流意义更为突出,但文学翻译教学日渐边缘化,质量滑坡,人才匮乏,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多延续传统模式,与翻译研究发展及市场需求形成差距。

2009年,笔者在美国参加宫布赖特项目期间修读了波士顿大学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该课程“以输出为中心”,围绕如何在文学翻译中进行创造性地表达而展开。

课程打破语种限制,多板块系统组织教学、调配师资,让学生具备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创造性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适应行业与市场需求,与传统的以源语言为中心、偏重理解、限于两种语言间互译的模式截然不同。

一学期紧张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因而希望借这块它山之石在我国如火如茶的翻译教学讨论中抛砖引玉。

一、波士顿大学文学翻译课程模式评述波士顿大学的这门课由该校大学教授项目主办,现代语言与比较文学系承办。

前者汇集了全校人文社会学科顶尖教授,致力于创新型、跨学科、导师制本科教学,后者则拥有欧亚十余种语言教学资源,比较文学和文学翻译实力雄厚。

双方优势互补,形成了这门独具特色的翻译课程。

1 课程目标该课程理论结合实践,展开多语种文学翻译教学,力图让学生“熟悉翻译研究的历史脉络和主要流派,获取多种文学翻译实用手段和技巧;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翻译和多译本比读,帮助学生建立文学翻译标准,并对文学翻译作品具有基本批判能力”。

这一表述并无“忠实”、“对等”等“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标准痕迹,也未设定翻译策略,而是让学生在大量接触译本和自我实践中构建标准、获取翻译策略,这是对学生翻译主体性、创造性的肯定和鼓励,便于强化翻译输出训练,也体现出课程比较文学背景和描述翻译学理论框架。

2 师生构成该课程师生构成多元。

选课学生多为文学创作方向艺术硕士和大学教授项目、比较文学或外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具有良好文学素养和比较文学视野,其中不少颇具创作潜力。

课程只要求任通一门外语,因而班内语言多元。

2009年春季学期修读的18人中,共有西、法、俄、汉、德、拉丁、日语等7种语言,便于文化交流和互动学习,为构建广阔文学视野创造了可能。

课程师资精英荟萃,三位一体,多元互补。

主讲教师由比较文学与现代外语系派出,多通晓数门外语,翻译经验丰富,协调管理能力强,是课程灵魂,负责主体课程教学和整体统筹协调。

时任该课主讲教师的anna zielinska-elliott,系旅美波兰人,除波兰语外,熟通英、日、俄三国语言,是村上春树的主要波兰语译者,有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翻译导师由大学教授项目在全校选调相关系科顶尖教授担任,负责个别辅导。

此外,还请校外知名学者、译者以讲座形式延伸课堂教学。

三方各尽其能,相互协作,形成层次、功能分明的教学团队。

3 课程内容内容上。

该课程贯彻“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以输出为中心,立足多语种分步式翻译练习和多板块教学,使创造性翻译输出得到集中强化。

(1)多语种分段式翻译练习翻译练习以输出为中心,分步展开:第一阶段共8周,为外译英短篇翻译,每周一次,原文选自不同语种典型创作形式代表作或重要流派的经典之作,让学生在承认语言共性基础上体会英语的表达个性,在认同文学世界性前提下理解各国文学独特性,尝试不同再现手段,突破创作极限。

该学期的短篇练习涵盖7个语种的9首诗歌和2篇小说片段,包括中世纪拉丁语卡图卢斯诗歌、王维唐诗、普希金长诗片段、日语俳句、西班牙和波兰现代诗,及村上春树和普鲁斯特代表作片段等。

所选文本时空跨度大,流派众多,即便熟谙源语,也很富挑战性。

第二阶段的练习回归常态,要求学生在5周内完成长篇英译习作,约10页诗歌或20页小说,原文由学生自选,翻译导师负责审定和辅导。

两个阶段的练习在篇幅、语种、体裁及选材方式等方面综合规划,层层推进,突出翻译输出的核心地位,让学生逐渐感悟文学翻译之道,为他们最终独立从事文学翻译打下基础。

(2)多元设计教学板块该课程围绕翻译练习,分设多板块,除翻译实践外,还有理论研习、译本比读和前沿讲座板块,不仅各板块自有清晰的组织脉络,而且相互关联,形成步步为营、互相联动的格局。

理论研习板块旨在让学生对翻译的基本问题、方法和历史延革有较全面认识,并构建比较文学背景下“以译作为中心”的翻译观念。

教材以munday的《翻译研究导论》为框架,以venuti的《翻译研究读本(第二版)》为主干,展现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和各流派特征。

lefevere的《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和steiner 的《巴别塔之后》均为辅助教材,前者帮助学生从社会文化视阈理解反思文学翻译,后者则从阐释学角度加深学生对文学翻译本质和历史的理解。

此外,还有其他零散的译论、译评,与翻译练习、译本比读相关的译者自述等。

该板块教学资料以描述翻译研究理论为依托,融汇阐释学、解构学、后殖民研究等学派,关注译作产生过程和文化影响,颠覆原作中心地位,确立每个译本存在的合理性,与当代美国高校文学翻译教学的文化研究倾向和比较文学背景相吻合,也为学生彰显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完成译作奠定理论基础。

译本比读板块根据实践篇目,由教师译前提供多个现存译本,让学生在比读中感性理解文学翻译的阐释、解构和再创造本质,批判性理解原文、评价译文,并形成基本翻译策略。

例如在英译俳句frog pond前,大家比读了one hun—dred frogs书中的百余种译文,这些译文或复写原文意思,或努力再现蛙跳节奏,或以简洁玄奥表现俳句风韵,甚或在格式上模拟青蛙跳入池中的形态,妙趣横生地呈现出原作在异文化中多元阐释的可能,从不同角度表现翻译的种种张力,帮助学生在译前形成自己的策略和标准,而非追求“以原文为中心”的唯一忠实、理想译本。

前沿讲座板块虽另辟时间,但与主体课程遥相呼应。

该学期的汉语古诗翻译、村上春树小说英译、波兰现代诗歌英译、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英译等讲座就和主体课程联系紧密,形成“讲座一理论一比读一实践一讲评”的连贯体系。

讲座努力拓展文学翻译的时空认知疆界,曾举办如伊拉克战后文学英译、意第绪语诗歌英译、古英语史诗翻译、波斯语圣经英译、西班牙语小说英译等讲座,帮助学生从文化层面了解文学翻译的历史和现实,进而从本质上理解其内涵。

讲座也时而邀请原作者与译者同台对话,阐述翻译中各自对对方的期望和评价,从主体及主体间性角度展现翻译本质。

来自翻译行业协会的讲座人则借此机会介绍相关文学翻译资助、奖励及行会从业指导等信息,帮助热衷于此的学生寻找发展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各板块教学目标直指翻译输出,在语种、文体乃至文本上力图保持一致,形成系统效应。

如翻译实践练习多选自理论研读材料的例证、讲座人的译作,形成呼应,而讲座人也会根据其他相关教学内容谈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相关语种、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翻译和理论研究有多维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经典与前沿中找到契合点。

4 课程教学该课程延续13周,每周5课时。

每周的前3课时为主体课程,以研讨班和工作坊形式研习理论、比读译例、讨论翻译实践;后2课时为前沿讲座。

各教学环节始终贯穿“以输出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理论研习,在学生头脑中勾画出译作中心论范式,奠定理论基础;由译本比读使之感性化,再经翻译实践内化巩固,最终通过教师过程性指导和形成性评价得到强化。

前沿讲座中,各讲座人的见解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主体课程内容契合,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升华前3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中,课程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学习,基于翻译任务,多板块联动,多语种翻译,切分教学,突出翻译输出,模拟行业情景。

(1)以学生为本,互动探究学习学生始终是课程主体。

理论部分由学生轮流评述相关篇章,再全班讨论。

译本比读由学生一同批评论辩,形成各自翻译思路和标准。

翻译作业由师生共同提供背景资料,发挥生源文化多元优势。

翻译中学生需撰写心得,记录翻译得失和感悟,让学生意识到作为译者身份存在的意义和文字影响,从源头上鼓励译者创造。

在教师批阅后,学生在课内轮流呈现译作,阐述个人翻译观点,接受大家点评,并作答辩。

长篇翻译中学生自主选题并陈述理由。

而讲座部分更辟一半时间供学生提问交流。

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努力,鼓励尝试,教师团队以指导、协调、帮助为主,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能动性,使注重创造性翻译输出的理念在学生头脑中内化。

(2)以任务为中心,多板块联动教学教师根据翻译任务确定课前研习内容,包括翻译理论、原作分析资料、现存众多译本及相关译评和译者论述,让学生联系实践理解翻译,在多视角解析过程中对原作形成自己的认识。

理论教学中师生并不流于哲理性思辨,而多结合翻译实践理解各派观点。

如谈到翻译中的社会文化影响,主讲教师以自己翻译中感受到的赞助人压力和社会对日本、波兰的文化预设为例,阐述翻译的社会文化性和译者的困境与对策,使理论更具现实意义。

课后,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阅后在课堂上讨论评析,提升对某些文学翻译手段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讲座板块在内容及翻译范式与方法论上呼应、拓展主体课程的翻译任务,为学生勾画世界文学翻译图景,促使其进一步反思文学翻译。

(3)强化翻译输出,多语种翻译切分教学短篇翻译作业不限语种,是课程“以输出为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

面对陌生语种翻译,学生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译文创作,思考如何尽英语之所能表现原作,使之具有文学性、创造性和可读性,避免了译者受源语束缚而陷于字比句次的理解、转换,乃至微观技巧应对中,无力推敲译文。

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开原文。

设置练习总须确保至少一人通晓原文,翻译前可请其字对字解释,并朗读原文,阐述作品文学特征、重要词句意思,帮助大家感性地接近原文,且避免照搬字典式的死译。

同时译文比读也可帮助学生理解原作,不同形式的阐释体现出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维度,使理论认识感性化,实践策略明晰化。

翻译陌生语种迫使学生翻译时关注译文输出,更接近英语环境中的文学创作,学生有更多空间和精力推敲译文,融合原文创作手法和文学特质,使译文具有与文学作品同等的身份和审美价值。

练习中,教师强调并鼓励创造,着眼于作品的文学性再现;诗歌翻译偏重意象传译、节奏韵脚再构,修辞再现;小说翻译则重在主旨、句长、节奏、句式风格等。

此番训练后当学生返回“常态”,注重译文再创造已化为习惯,能在完全把握原文基础上淋漓尽致地表现译作。

(4)模拟行业情景,适应市场需求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美国文学翻译行业运作情景,使教学环境与行业实际接近,帮助学生熟悉行业运作规程,便于与市场接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