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通风与防排烟工程》课程学习论文内容及要求总体要求通过对建筑通风与防排烟课程的基本理论学习,在掌握防排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现行规范、标准为依据,概括火灾烟气的产生与危害,选取民用建筑(包括高层建筑、地下车场或商场等)、公路隧道、地铁、大型工业场所中某一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建筑结构特征及火灾与危害的特点,分析火灾条件下烟气的流动与控制方法,重点描述防排烟系统设计思路(包括防排烟系统管路计算方法、防排烟系统布置、防排烟系统设备选型等内容)。
要求以课程学习内容为主,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建筑通风与防排烟工程新技术及最新研究,撰写课程学习论文,字数不少于10000字。
题目1 烟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1.1 烟气产生及危害概述以课本内容为主,查阅相关文献,概括描述。
1.2 建筑结构特征及火灾危害特征结合课本内容与相关文献,概括描述。
2 烟气流动特征及控制方法在掌握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分析特定建筑构造及其火灾烟气流动特征及可能控制的方法。
3 通风防排烟系统设计3.1 防排烟设计要求查阅相关规范、规程、标准,简要概括防排烟设计的必要性及要求3.2 通风防排烟方式基于建筑结构特征及通风防排烟基本原理,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描述通风防排烟方式,并对比,分析其适用性。
3.3 防排烟系统布置结合课本内容,查阅文献,说明防排烟系统布置要点,并能绘制系统布置示意图。
3.4 通风防排烟设计计算掌握通风防排烟设计参数及其计算原理,描述计算方法,包括理论公式(推导)、经验公式及包涵物理量的意义。
3.5 设备选型依据设计规范、基于系统布置及设计计算,描述防排烟系统设备选型涉及的要点,包括主要通风设备、通风防排烟管路及附属构件的工艺参数等。
4 总结概括描述建筑通风与防排烟的重要性;总结论文涉及知识要点及技术点;学习心得。
参考文献查阅文献不少于15篇,严格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方式编排。
格式规范论文构成及顺序:题目→姓名(班级+学号)→正文→参考文献bb题目班级学号姓名正文排版软件:Word 2000以上版本纸型:A4 方向:纵向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厘米,下2厘米,左2厘米,右2厘米,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文档网格:选中“只指定行网格”,每页46行,跨度15.6磅,栏数:1,应用于:整篇文档整篇文档段落设置:行间距:段前0行,段后0行5号字单倍行距字符间距设置:缩放:100%间距:标准位置:标准字体和字号:题名:3号宋体,加粗,居中(须简明、具体、确切,以20个字以内为宜,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姓名:中文5号宋体一级标题:4号黑体 1 2 3二级标题:小4号宋体,加粗 1.1 1.2正文部分:中文宋体,字体5号图题、表题:中文宋体,字体小5号,加粗,居中,图序、表序用表1、图1参考文献:中文宋体,字体小5号(注录格式参见附:参考文献著录内容要求及示例)。
图格式:①图序与图题间空2格,其间不用任何点号。
②图序和图题排在图的下方,整幅图左右居中。
③几幅图形共用一个图序和图题,每幅图应有子图序,如(a),(b),(c)等,有时可能会有子图题。
子图序和子图题置于横标目的下方,相对于横坐标轴整个居中排;有时可置于图面内空白较大的地方,每个子图序和子图题在各个图面中的位置应一致。
④标目中,量符号与单位符号间用斜分数线(/)相隔。
标目中的量符号与正文中的一致。
⑤图注与说明安排在图题的上方。
表格式:①采用三线表。
②表序与表题之间空2格,其间不用任何点号。
③表身内无数字的栏内,应区别情况对待。
“空白”代表未测或未发现,“—”(一字线)或“…”代表无此项(即客观上不存在),“0”代表实测结果为零。
④先见文字叙述,后见表格。
方程式、表达式编号:文中所列方程式、表达式必须按顺序编号(如:(1)),编号位置靠右顶格。
方程式、表达式居中排。
所有物理量的符号必须用斜体;单位必须用国际单位制(SI),必须使用正体。
参考文献:①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在引用处右上角标注,如:[1]、[1-2]、[3-5]、[1,5,8]。
②参考文献在文后著录,著录格式见规定格式(顺序编码制)。
③文献作者须列出前3名,后加“等”。
国外作者应注明国籍,书写时姓前名后,姓、名首字母大写,姓、名之间不用逗号。
名可缩写,不加缩写点“.”。
④未出版,非正式、公开出版的书、刊等不能作为参考文献。
⑤外文期刊刊名不可以缩写。
⑥引用一次文献。
外文字体:统一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附:参考文献著录内容要求及示例1 专著、书籍、译著【格式】序号责任者[外国作者请注明国籍]. 书名(版本,第1版不写)[文献类型M]. 其他责任者(如译者).出版社所在地: 出版社名称(出版者), 出版年.月:起止页码[1]徐德蜀,邱成.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2]克鲁克洪[美].文化与个人[M].×××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3]Herskovits M J. Cultural Anthropology[M]. New York: Knopf, 1955.2 连续出版物【格式】序号析出责任者(第1作者,第2作者,第3作者,等). 析出题名. 刊名, 出版年,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1]徐德蜀.安全文化、安全科技与科学安全生产观[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71-82.[2]柴干,过秀成,陈彦美. 公路交通事故黑点成因的对应分析法[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12): 62-67.[3]W.K. Chow. Simulation of tunnel fires using a zone model[J].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6, 11(2):221-236.[4]H.Graf*, H.Schmidt-Traub. Early hazard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plants with state chart modeling techniques[J].Safety Science,2000,36:49-67.3 会议论文集【格式】序号析出责任者. 析出题名[文献类型A].文集编者. 文集名[文献类型C]. (供选项: 会议名, 会址, 开会年.)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1] 李融融.依法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A].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24.[2] 徐德蜀,汪国华,张爱军.浅谈“安全生产五要素”与安全科技[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5:64-71.[3] R. E. Briter. Recent research on the dispersion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Model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ccidental Releases of Hazardous Materials[C].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1999:197-230.4 学位论文【格式】序号责任者. 题名[文献类型D]. 学位授予地: 学位授予单位, 年份[1]韩艳. 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桥梁的动力响应及行车安全性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5.[2]徐茂波. 考虑施工期间人为错误的结构安全分析与控制[D]. 北京: 清华大学,1998.[3]田水承.第三类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1.7:35-39.[4]易云兵.基于风险评价的输气管线设计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05.6.5 专利【格式】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文献类型P]. 专利国别(或地区). 专利号,发布日期[1]Samuel P Schillaci. Chlorine gas filtering material suitable for use in a chemical oxygen generator[P]. USP,4687640,1987.01.01.[2]王庆禄,李汝南.陶瓷超微孔臭氧曝气装置[P].中国.ZL00231153.4,2001.6 报纸【格式】序号责任者. 题目[文献类型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1]吴宗之.WHO安全社区建设标准简介[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4-07-08(8).[2]王云.俄罗斯紧急情况部[N].环球时报,2006-01-26(5).7 科技报告【格式】序号责任者. 报告题目[文献类型R]. 报告代码及编号.地名: 责任单位,年份[1]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论证报告[R],2005.8.[2]煤矿安全会诊专家组第三组.煤矿安全技术会诊技术报告[R],2005.[3]国务院核电办人因工程研究专家组.核电厂人因工程研究[R]. “八五”科技成果报告,1991:1-50.8 标准【格式】序号责任者. 标准名[文献类型S]. 标准编号,出版年[1]汽车行驶记录仪[S] .GB/T19056-2003, 2003.[2]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生产安全规程[S] .GB19041—2003,2003.9 电子文献【格式】序号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EB/OL]. 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1]王东军. 反“三违”,保安全[EB]./,2006-07-27.[2]我国近年来发生94起特大安全事故2074人死亡[OL]. 中国新闻网. ,200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