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编导中的编舞技法研究
摘要:中国舞蹈是一门非常重形式重技巧的艺术,这也就决定了编舞技法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学习总结出了技法,才能从盲目走向自觉,才能创编出优秀的有自身价值的舞蹈。
而舞蹈形象的捕捉和舞蹈动作的发展是舞蹈创编中的基础技法,掌握这两个技法是学习中国舞编舞的第一步。
关键词:中国舞蹈舞蹈编导编舞技法舞蹈形象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不断富足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积累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舞蹈艺术只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过去仅靠个人舞台经验来进行创作的方式已跟不上时代要求。
因而现在的舞蹈编导都自觉意识到编舞技法的重要性。
舞蹈编导不仅需要在排练厅进行编舞技法的实践训练,还要将编舞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
在中国舞蹈的编排创作上,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批判性原则,以使中国舞蹈的创编朝着多层级的方向发展。
1 舞蹈形象的捕捉
捕捉舞蹈形象指的是在有了构想之后,寻找到适合这一构想的动态、动律,以组成新的舞蹈形象。
捕捉舞蹈形象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分析生活,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模仿,进而捕捉到新的舞蹈形象的动态动律。
1.1 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一个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就看它有没有意境,有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
然而,这些意境和人物形象的产生往往是与编导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经历有着密切渊源的。
可见,要想创作出有血有肉,富有生活气息的舞蹈形象,就必须全面、细致而又准确的观察分析生活。
你必须平衡你的视角,运用你的“法眼”,从每天司空见惯、多如牛毛的人和事中去感悟生活,细致入微的体验人的内心活动。
如果一个舞蹈编导所掌握的生活材料很贫乏,或者过于概念化,那么他就没有条件进行创作。
所以作为舞蹈编导需要有内容宽泛的生活积累,包括生活中的各种感受、情绪、思想以及视觉、听觉、触觉所接触到的对客观事物的任何细微反映。
这些都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
1.2 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模仿
“模仿说”是艺术起源中最古老的理论,它起始于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他们认为艺术(当然包括舞蹈)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对舞蹈这种最早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思想见解。
他说,舞蹈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节奏性的动作去模仿性格、感情和行为”。
由此可知,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对自然对象的模仿便是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最初认识,它在捕捉舞蹈形象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模仿可以从生活对象的形态、动态、环境,以及
性格、心理特征入手。
1.3 经过提炼加工,塑造新的舞蹈形象
舞蹈形象源于生活,但绝不是对生活单一的模仿,它是在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生活对象的动态动律,进而用这一动态动律构建的新的形象。
一个成功的舞蹈形象能使观众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
2 舞蹈动作的发展
舞蹈和音乐一样是以氛围来贯穿的,一旦捕捉到恰当的动态动律,就要使动态动律围绕着此情此境进一步发展,使形象和情境能继续下去,从而构成句子、段落、乃至整个作品。
对于舞蹈编导来说,怎样发展舞蹈动作是一个专业的技能问题,其大体可概括学习、借鉴、变化、提取和融化五个方面。
2.1 学习
一个舞蹈编导要虚心地学习舞蹈动作的结构,充分了解人体各部分的表现力,这是舞蹈发展的基础。
人体各部位的动作都有其特定的情感和含义,如头部动作,仰头表现思、望、不屈、高昂等感情;俯头表现忧愁;垂头表现无力、绝望;侧头表现害羞、拒绝;拧头表现反抗、愤怒;摇摆表现欢乐和自在;猛甩头则用于亮相和反抗,等等。
舞蹈编导只
有学习、掌握、理解、认识身体各部位动作所表达的情感和所起的作用,才能举一反三,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借鉴
借鉴是舞蹈编导为了表达内容和情感而对照、运用其他舞蹈的艺术形式和动作素材以取长补短的一种创作手段。
借鉴切忌生搬硬套,借来的舞蹈语言不能杂,统一在一种舞蹈语言中,使其风格统一,舞蹈语汇流畅。
根据作品的内容和任务需要,借来融化,为我所用。
2.3 变化
根据创作的需要,变化有不少具体的方法,包括在速度、方向、力度、幅度等方面的对比、重复、变化。
(1)在动作的节奏上进行快慢转换、节拍转换的变化。
(2)在动作的方向上进行左、右、正、反的变化。
(3)在动作的力度上进行变化。
即用力轻重、缓急的处理与转换。
(4)在动作幅度上进行变化。
即所用力度和所占用空间大小的处理与转换。
(5)保上变下。
即保留上肢动作,改变下肢动作。
(6)保下变上。
即保留下肢动作,改变上肢动作。
(7)刚柔转化,把刚的动作柔软化,或使柔和的动作轮廓加大而富有力感。
在动作变化过程中,要注意舞蹈语言的统一,不能一下古典舞,一下现代舞,要使整个舞蹈作品的动作既千变万化又感觉在情理之中。
此外,在动作变化的过程中,要投入情感。
舞蹈善于抒情,编舞者应当用满腔热情去对待所要表现的对象,要有所激动、有所感动、有所憎恨、
有所喜悦。
舞蹈编导对生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对现实事物或场景进行观察时,要善于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以情带形。
2.4 提取
提取是舞蹈编导从国内外和民族民间艺术中提炼而取得新的舞蹈动作的发展方法。
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艺术需要进行交流,互相借鉴,溶化成为自己独特的风格。
舞蹈编导除了不断挖掘整理传统舞蹈艺术,还有必要吸收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来丰富自己。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方面提取某些可用因素。
例如,独舞《春江花月夜》是舞蹈编导受到同名古曲的启发而创作的,舞蹈基调与音乐意境交相辉映,把月夜思春少女的复杂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精品。
2.5 融化
融化是舞蹈编导借鉴别的有益的舞蹈语汇并将它们融入舞蹈创作的发展方法。
世界上各国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更需要互相借鉴、吸收。
但在吸收借鉴中一定要糅合,要去它为我,不能失去自己的本色,坚持这一点,发展、融化后的东西就成了自己独特的语汇。
3 结语
中国舞舞蹈创编的技法还有很多,如舞句和舞段的创作、即兴舞的编排,以及调度的运用等。
但舞蹈形象的捕捉和舞蹈动作的发展是中国舞舞蹈创编的基础技法,掌握这两个技法是学习中国舞编舞的第一步。
编导应从实践入手,通过积累,由浅入深,从而获取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践,如此才能在技法的运用上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黄军兰,耕牛.简论创造性编舞技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0(4):48~50.
[2]常乐.浅谈民族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编舞技法[J].内蒙古艺术,2010(1):36~38.
[3]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