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班级授课制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诊断学生学习状 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检查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是分析评价教师上课的效果。
检查、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按时检查,以养成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二,认真批改,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错误和缺陷。 第三,仔细评定。作业一般应有成绩并尽可能写上简短的评语,以对学生学
国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
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其内容已有我国教学理论
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
的原则。特别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
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
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
第四,作业应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 理论联系实际,但不可牵强附会。
第五,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速度,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 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或帮助。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辅导的方式有指导学生课外作业;解 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和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给成绩 优异的学生个别辅导等。目的在于因材施教。
(三)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学生 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训 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课外作业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班级授课制 质量的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布置课外作业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第三,备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究竟能够表现 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
一般来说,分为四类:认知领域、心理动作领域、情感态度领域、 人际交往领域。对备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教学目标不能用来表示 教师的教学程序式活动安排;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检验、 可操作的句子陈述,包括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和行为接受的标准; 不要用抽象模糊的词语,如“理解”“欣赏”“培养”“体会”等词 来陈述教学目标。
• (3)音乐、体育、劳动等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 4、练习法 •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
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 的教学方法。
• 5、自学指导法 • 自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
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 备课要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以往的从备教材出发,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 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心理动作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准备 工作;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
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对完成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 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法、策略和风格等。
• 1、讲授法
•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是当 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 2、谈话法
• 又称问答法。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 问题,以此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使所学知识得到检 验的一种教学党法。谈话法主要有两种具体形式:(1)传 授知识的谈话。(2)巩固知识的谈话。
第一,应该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第四,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第五,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 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怎样 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好教师和学生,怎样有效地安排 教学时间、利用空间,怎样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教学组织 形式要解决的问题。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 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 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此外,还有精讲精练策略、自主发展策略、学习指导策略、教 书育人策略、因材施教策略、促进自我发展策略、自主学习策略 和主题探索策略等。
▪ 结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部分,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完
成课堂教学的“有序解散”。为此,教师需要课前做精心准 备,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恰当地运用一些结束的方法或策略。 结束的方法策略主要有:
第七章 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
考试纲要 1、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2、掌握和运用中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3、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在前进过程中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
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活动如果脱离了整体或与整体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 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 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就 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 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 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教师备课一般要做好下列工作:
第四、备检测。检测的目的不只是评定学生成绩,还包括确定学生的 学业表现情况,以明确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教学补救提供依据。
❖ (二)上课
❖ 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 调节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 导入是一堂课、一个新单元一个新段落的开端,主要起着集中注意、 稳定情绪和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首先,使用教学方法目的 是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也就是教学方法是 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 的目标和内容设定。其次,教学方法的施动者既包括教 师,也包括学生。再次,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
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方法。
•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习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四,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
解和运用,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指出其原因。 第五,重点辅导。对大多数学生在作业中易犯的错误,教师应找机会进行辅
导、重点讲解或纠正。
• 二、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
所谓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最起码要求,我
第一,备教材。它包括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研 究相关的教学材料。
钻研课程标准。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
国家对学生学习此学科科目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
•
钻研教科书。研究分析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也必须注意对课程
目标的完成。因为同一内容可以用来达到多种不同的目的,相应需
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明确了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才能选
▪ 第四,巩固练习。在结束部分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 以使新知巩固。
▪ 第五,曲终奏雅。课结束时教师可用诗画、音乐结尾,或最 后将讲课推向高潮时再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思 索的余地。
▪ 当然,课的结束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教师平时注意 积累和探索,就会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好的结束方法和策略。
第三,发散、集中教学策略。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学 生间进行“脑力震荡”,然后,教师、学生进行比较、优选,集 中到最佳答案上来。运用该策略要找准发散点,给学生以充足时 间进行发散与集中思考。
第四,反思教学策略。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 式检讨教学、学习活动。逆向思维具有逆向性、批判性和新奇性 等特点。
第一,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 “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
第二,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例题或材 料的照搬;作业要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第三,作业应有助于启学生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 思维的因素。
• 8、实习法 • 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
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前面各项模块得出的结果为主要依据,教师 应该从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比较理想的方法为我所用。主要应 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不协调,就会削弱整体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的基本环
节,并对环节提出质量要求。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 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一)备课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进行课堂教 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进行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上做 一个计划。
• 6、课堂讨论法 •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
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 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大组进行。
• 7、实验法 •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
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 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取恰当的教学侧重点和方式。
•
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要
求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要求对教材融化贯通,使之成
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化”就是要求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 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算真正掌 握了教材。
• 第二,备学生。备学生要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如知识基础,学习 能力、个性特点和身体状况等。
• 3、演示法
•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事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 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 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