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拓展阅读:陌上花开异旧时——付秀莹和她的《陌上》

拓展阅读:陌上花开异旧时——付秀莹和她的《陌上》

拓展阅读:陌上花开异旧时——付秀莹和她的《陌上》陌上花开异旧时王十月【付秀莹,女,1976年出生,河北无极人。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毕业。

知名作家。

代表作品有《爱情到处流传》、《旧院》。

曾获首届中国作家出版奖。

供职于《小说选刊》编辑部。

】秀莹平时很少泡在网上,十天半月也难得刷一次。

两年前问她约稿,她说,不好意思,在写长篇。

一年前问她约稿,她说,不好意思,在写长篇。

半年前,《小说选刊》组织作家走进泉州,见到她,得到的答案还是在写长篇。

她这样说时,见不出在写一部大作品时的兴奋、骄傲,对所写作品的期许,她只是在说一件极平常的事,仿佛在写一部可有可无的作品。

这些年来,她的文字收获了许多赞美,这赞美,丝毫没有使得她自得。

我们这代作家,写到她这样的成就,尚未出长篇者极少,也未见她急切。

她似乎从来不急。

2008年初识秀莹时,她尚在《国土资源报》当副刊编辑,我陪朋友去编辑部,她告诉我,她也在学写小说,写了好些年,写了许多,一直不敢示人。

我有幸读到了那些小说,惊讶于她能将那么多好小说压在箱底。

真不知道,她是如何养就的这份淡然。

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识近10年,我们似乎未曾深入交流过,相逢多是在文学活动上,却感觉很知心,通过读作品而知心。

秀莹是细心的,她真心希望朋友好,希望朋友写出好作品。

她会惦记着,说许久没见你的新作了,有发表一定要告知。

她这样说绝不是客套,我发了新作,她果然读,并谈她的感受。

她的,让人觉得温暖,觉得吾道不孤。

《陌上》出版的消息在上刷了屏,朋友们都在,有那么多人为她高兴、祝福。

此时,距她的成名作《爱情到处流传》问世已近8年。

这是怎样的定力和耐心?!有人说付秀莹是荷花淀派的传人,《陌上》的封面上也印着这样的话。

而我读《陌上》,感觉却不大相同。

《陌上》写的是乡村生活,且是河北的乡村,语言又是这样清爽节制,这大约是论者称她为荷花淀派传人的根据吧。

很想问问秀莹自己怎么看。

也不知道她是否真受过荷花淀派影响。

但这问,却藏在了心底。

我读《陌上》到一半,想:呀,汪曾祺先生如果写长篇,大约该是这个样子!我为这个想法欢呼。

于是,秀莹笔下的芳村离开了荷花淀,大淖影影绰绰而来。

付秀莹赓续的是沈从文、汪曾祺一脉的中国抒情小说传统。

《陌上》却不是单纯的抒情小说,她笔下的芳村也不是桃源。

我一路读来,读到的是沉重与苍凉。

秀莹用几近白描的手法,哀而不伤地书写着她的陌上中国,或者说正在远去的陌上中国。

她用无比的耐心与怜爱,画出了陌上中国苍凉的背影:那些老人,那些青年。

那些婆婆,那些媳妇。

那些茂盛在田野里的植物。

那些孤寂在荒原上的坟头。

翠台、喜针、爱梨、敏子、素台、小鸾、香罗、望日莲……她们的性情与命运。

秀莹写人们种庄稼。

写芳村的田野里,也种满了坟头。

她多次写到田间的坟头。

我很想知道,她写下种满坟头时,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悲悯与荒寒?世人眼前的付秀莹,总是一袭清汤挂面的长发,总是那样善解人意地微笑,《陌上》透着的,该是她微笑背后常人不易察觉的苍茫心事。

她在小说里几乎没有写下大的事件,没有核心的人物核心的故事,她写下的是一人的人生,一人在这时代裹挟下不由自主的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陌上》写下的,是这个时代主要的真实,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大事:农耕社会土崩瓦解前的最后挣扎。

想起2016年底,作代会期间,在大会堂广场遇见秀莹,两人在寒风中聊文学,聊对当下中国文学的看法,聊作家要面对这个时代,要写出中国人在这个时代隐秘的心事。

现在算来,那时她的长篇该是已经交给了出版社,她并没有说起她的长篇新作,我们聊怎样办一份有理想的文学期刊,聊如何借她主持的《长篇小说选刊》和我供职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做点有益的事。

她还很谦虚地说她办刊没什么想法,要向我多多求教。

但很快,我看到了《长篇小说选刊》在她主持下的变化,她办刊和她写作一样,不事张扬而成竹在胸。

还是说她的新作《陌上》。

《陌上》写了两个不同的中国。

一个是在楔子里描写的中国,那该是秀莹童年记忆中的乡村:贫穷,却透着温爱与美好,那是典型农耕文明状态下的陌上中国。

她如数家珍地交待每一年芳村人过的每一个节日。

我才知道,原来河北乡下的老鼠正月初十嫁女,而我的家乡湖北荆州,老鼠腊月二十三嫁女。

湖北老鼠和河北老鼠翻看不同的黄历么?秀莹写了另一个中国:农耕文明与传统伦理崩塌下的陌上中国,写了在这大崩塌前人心的惊惶与变异。

《陌上》的成功之处在于,作家将这巨大的变迁,落实到了芳村数十个人物的日常生活上,不动生色,白描勾勒,让人物的行动与命运来说话。

读完《陌上》,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陌上》之前,陌上属于唐诗宋词;《陌上》之后,陌上将属于付秀莹。

至少,在可见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词,将专属于付秀莹。

陌上这个词,和她的形象竟是如此妥贴,让人觉得,这个词就该属于她,乡村与城市、农人与读书人在她身上完美结合。

正因为此,她写出了独属于付秀莹,不同于文学前辈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的中国。

前辈所写的是乡土中国,付秀莹所写的是陌上中国。

陈忠实依托乡土写的是民族秘史,他的心不在陌上桑麻与农人的家长里短间;贾平凹是写家长里短的好手,他的许多小说也唱着乡土社会的挽歌,但作家有时玩味着落后与愚昧,和农人的心终究隔了一层;莫言的乡土中国更像是抽离了柴米油盐的中国寓言。

付秀莹笔下的中国属于田间地头,属于庄稼,属于农人的节令,属于家长里短婆媳人伦,属于农人,属于诗。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里,陌上一直属于农人与诗人。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这是韦庄。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这是辛弃疾。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自来迟。

这是杜牧。

临风一曲醉朦腾,陌上行人凝恨去。

这是晏几道……村子四周是庄稼地。

庄稼地里生长着庄稼,也生长着工厂。

这是付秀莹。

有论者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赏金之后断言:莫言获奖,标志着中国文学乡土书写的巅峰与终结。

可见,中国有强大的乡土文学传统,并建立起了完备的乡土美学。

乡土文学的疆场上,已挤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雄心勃勃的青年作家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开疆拓土。

好在,城市文学尚有大片荒原,写城市成为明智之选。

但付秀莹却固执地坚持书写她的陌上中国,还原当下乡村正在发生的事物,从写作策略来说,这不是聪明的选择,但从正在变化的现实来看,乡村和乡土正成为文学创作新的发力场。

再说,文学从来不是聪明人的事业。

文学是智者的事业,更是仁者的事业。

还有什么比心怀苍生更重要?书写新农村风景搜狐读书近日,70后实力派作家付秀莹推出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陌上》。

在10月30日召开的新书发布会上,付秀莹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贺绍俊一起做客字里行间书店,分享她的创作经历,共同解读对于当下新农村生活、以及时代问题的思考。

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主持。

《陌上》以华北平原一个村庄为背景,采用散点透视的笔法,试图勾勒一幅乡土中国的精神地图。

那些乡村的女性站在命运的风口,任时代风潮裹挟而去。

翠台姐妹、婆媳间的家长里短,喜针、小鸾们夫妇间的恩爱情仇,渗透着的是对乡村传统伦理的依恋和坚守;香罗、望日莲等对外面和两性关系的新审视,则是对传统的逃逸;建信、大全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则是重建乡村秩序过程中破与立的矛盾,也是纠缠。

这些新村民内心的辗、跌宕和进退失据,一一在细腻的描绘下呈现,她的笔底始终鼓荡着生命隐秘的呼啸风声。

韩敬介绍,《陌上》一书是付秀莹文学版图中芳村的整体亮相,也绘制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斑驳面影。

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体认,对中国女性的经验与情感的敏锐捕捉,对传统中国美学的全新探索,小说不仅藉此展露出了独特生动的个体生命体验,而且揭示出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密码。

本书甫一问世,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反响热烈。

有评论家称《陌上》是中国当下乡村世界的精神列传。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评价说:行于陌上,看次第花开,付秀莹好一副白描手眼。

天下事,犹未定,风云只在女人眉头心头之间。

温婉情怀,曲尽万般滋味,见天地,见世道人心。

著名作家刘庆邦也称赞道:付秀莹的文字是心灵化的。

她喜欢探究心灵的奥秘,愿意捕捉和描摹人物内心汹涌的风景和起伏的潮汐。

从付秀莹的小说中随意截取一段文字,我们都能看出,那些文字在付秀莹心灵的土壤里培育过,一一打上了她心灵的烙印。

在发布会上,曹文轩认为,付秀莹的写作别具一格、气象非凡。

付秀莹文体既是现代文学史的一脉相承,又是她富有灵性的个人创造。

秀莹和前人写的任何乡村小说都不一样,她对乡村的解读和过去那些作家对乡村的解读大不一样,她更带有包容性。

过去的乡村常常是被批判的,秀莹当然也有批判的东西在里面,但是她把批判的东西隐藏得很深很深,而呈现出来的是对乡村的那种悲悯,对乡村人物的悲悯,对他们的情景,处境的悲悯,对乡村一草一木的悲悯。

这就是她跟所有乡村小说不一样的地方。

贺绍俊称赞道:付秀莹是一个不被现代化书写所约束的一个作家,她能够从现代化书写的这样一个大潮流中站出来,而不是被这个大潮流裹挟着往前走。

她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有自我的清醒的立场。

当她书写乡土的时候,她不会变成一种现代化书写的、模式化的文本,我觉得这恰好可能是她最可贵的地方。

从付秀莹描述的乡村秩序背后跳动不安的灵魂,体会到人性是多么的美丽,又是多么的富有生命力。

而这正是付秀莹小说的精神价值。

嘉宾们还一致强调了《陌上》一书中的风景描写,是付秀莹小说中的重要特色。

曹文轩说:在一个失去风景的时代,阅读这部作品,我们随时可以与风景相遇。

付秀莹坦言,我十二岁时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那次离别在我的文学创作当中、人生道路上是非常难忘的一刻。

每次回顾自己的来路的时候,我总是想起那个跟我方村离别的早晨,淡淡的雾霭、鸟鸣、父母的身影,那条土路,一个乡村来的女孩子很茫然、懵懂,对世事毫无察觉。

她不知道未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那个时候我总是以成年的眼光回望那条路上小小的身影,无限感慨。

这也是这么多年我在城市漂泊,促使我不断回望的精神上的动力,方村应该是我精神的故园,是我精神根据地,或者策源地也好,这个地方首先是我特别熟悉,让我又牵挂,又难忘,不断地去回到它身旁的地方。

【内容推荐】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

芳村的女人个个都有一台戏。

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院里的鸡,屋里的娃,婆婆儿媳,远亲近邻……你来我往,悉数登场。

生旦净末丑,全都是生活的主角。

日子过得好与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经不单要自己念,还有人在偷摸找外面的和尚来帮着念。

【简介】付秀莹,著有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朱颜记》《花好月圆》《锦绣》《无衣令》等。

作品被收入多种选刊、选本、年鉴及排行榜。

曾获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五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

部分作品译介到海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