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一.设计理念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本单元选编了《亚非音乐神韵》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亚洲的音乐文化。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在真、善、美的艺术世界中受到陶冶、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品格。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
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充分发
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
得真正的审美体验。
二.设计思路
1. 确立主题:以亚洲的地理方位为线索,通过学生聆听音乐,分
析音乐要素,了解亚洲音乐文化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特点。
2. 课堂准备:所选的音乐紧扣教材,为了增强学生对亚洲音乐文化
区民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除教材所提供的音
响材料外,还增加了一些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音响和音像资料及图片资料。
3. 课件运用:课件制作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体现多媒体辅助
教学的优越性。
在科学性方面,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逻辑的有机结合,
教学步骤跳转灵活。
在艺术性方面,课件中的文字、图形、图像及声音等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表达形式上尽量达到构图优美、色彩协调、形象生动和风格统一。
在技术性方面,根据各班学情的不同,各级层次的进入、退出都
安排得机动灵活,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达到视听结合,体现了多媒体的交互性。
4.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音乐课的学习,已经
具备了一些音乐鉴赏经验和音乐理论基础,认知和分析能力都有所增强,所以聆听音乐后进行一些音乐要素的分析,归纳总结亚洲的音乐特点完
全可以做到。
三.教学目标
1. 认真聆听与体验亚洲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并
能
随乐哼唱歌曲片段。
2. 能辨别亚洲音乐文化区域内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3. 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表演、总结亚洲有关国家的音乐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多元文化价值。
四.难点与重点
1.重点:聆听与体验亚洲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2. 难点:能辨别亚洲音乐文化区域内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音响、音像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星星索》,提问歌曲名称,描绘了什么情景?日本属于亚洲哪个地区,本区还有哪些国家。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导入的环节起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作用。
学生刚坐进教室,听了课前播放的歌曲后情绪稳定下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心情伴随着音乐一起心潮起伏。
印度电影《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学生非常感兴趣。
这为介绍印度民间音乐作了较好地铺垫。
1、印度的乐器介绍
印度乐器乐器萨朗吉被称为“印度的小提琴”。
2、介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1).介绍蒙古的“呼麦”唱法:
“呼麦”唱法就是一个人能同时唱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
“喉”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高音部的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
(2).欣赏蒙古国民歌《四岁的红鬃马》。
学生带着问题去听:
问题一:听辩歌曲是何种乐器伴奏?讲讲你对“呼麦”演唱方法的感受?
问题二:结合上节课学习的蒙古族音乐长调与短调的知识,分析歌曲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有何特点?
(3).学生谈“呼麦”演唱方法的感受,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的特点。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东亚音乐文化区在亚洲东部,东亚民族民间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这一特点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要通过欣赏、演唱感受和分析本地区的民歌和民间乐曲来归纳和总结得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东亚音乐文化区在音阶、乐器使用和曲式结构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特点。
(二)欣赏与体验东南亚音乐文化区的民族民间音乐:
1.介绍印度尼西亚民族民间音乐:
(1)介绍和欣赏“克隆宗”民歌:
A.介绍“克隆宗”民歌的由来。
B.欣赏一组民歌“克隆宗”民歌:《星星索》,分析“克隆宗”民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东南亚这一地区文化复杂交混,全区一方面有许多共同文化因素,另一方面有着多样性变化。
欣赏本区的音乐时,让学生演唱感受歌曲,可以让他们体会本区七声音阶的音乐形态。
而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材质的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
音乐课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课改的发展。
七、总结本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