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和题型(无答案)

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和题型(无答案)

一、角平分线半垂直,补全垂直试试看,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1、已知,△ABC中,AD平分∠BAC,BE⊥AD交AD延长线于点E,EF∥AC交AB于点F.求证:AF =FB2、已知,如图△ABC中,BD平分∠ABC,AD⊥BD于D.求证:∠BAD=∠CAD +∠C3、已知,如图Rt△ABC中,AB=AC,BD平分∠ABC,CD⊥BE交BE延长线于点D.求证:BE=2CD4、已知,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DE⊥AD,∠EAD=∠BAD.求证:AB=AE+CE5、已知,如图△ABC 中,∠ABC=3∠C ,AD 平分∠BAC ,BE ⊥AD 于E . 求证:)(21AB AC BE -=6、(2011•大连25)已知,在△ABC 中,∠A=90°,AB=AC ,点D 在线段BC 上,∠C=2∠EDB ,BE ⊥DE ,垂足为点E ,DE 与AB 相交于点F . (1)求∠EBF .(2)探究BE 与FD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二、证明线段和差倍,截长补短试试看1、如图,在△ABC 中,81B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AC AB BD =+.求ABC ∠的度数.2、已知△ABC 中,60A ∠=o ,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试判断BE、CD、BC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如图,点M为正三角形ABD的边AB所在直线上的任意一点(点B除外),作60DMN∠=︒,射线MN与DBA∠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N,试判断DM与M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4、如图,点M为正方形ABCD的边AB上任意一点,MN DM⊥且与ABC∠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N,MD与M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5、已知:如图,ABCD是正方形,∠F AD=∠F AE.求证:BE+DF =AE.6、如图所示,△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DC ∆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的MDN ∠,点M 、N 分别在AB 、AC 上. 求AMN ∆的周长.7、五边形ABCDE 中,AB =AE ,BC +DE =CD ,∠ABC +∠AED =180°. 求证:AD 平分∠CDE .8、已知:如图,ABCD 是正方形,∠EAF=45°,且∠EAF 两边交BC 、CD 分别于E 、F 两点.求证:BE +DF =EF .9、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B=BC=8,点E 为BC 边上一点,且BE=2,∠EAD=45°. 求DE 的长.10、如图,在△OAB 和△O ′CD 中(O ′ 在线段OA 上),∠A <90°,OB=O ′D ,∠AOB=∠CO ′D ,∠OAB 与∠O ′CD 互补,试探索线段AB 与CD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1、已知:∠BAC=90°,AB=AC ,AD=DC ,AE ⊥BD . 求证:∠ADB=∠CDE12、(2006•大连模拟26)如图,Rt △ABC 中,AB=AC ,点D 、E 是线段AC 上两动点,且AD=EC ,AM ⊥BD ,垂足为M ,AM 的延长线交BC 于点N ,直线BD 与直线NE 相交于点F .试判断△DEF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13、如图1-1,已知Rt △ABC 中,∠ACB=90°,AC=BC ,点D 、E 在边BC 上,且BD=CE ,连结AD ,当∠BAD=13∠BAC , CF ⊥AD ,交AB 于点F ,点G 为垂足,直线EF 交直线AD 、AC 分别于点H 、M . (1)在图1-1中,∠BAD= °,∠DAC= °. (2)如图1-1,猜想△HDE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点D 、E 在直线BC 上,如图1-2,其它条件不变,试判断△HAM 与(2)中△HDE 的形状是否相同,若不相同,说明理由;若相同,请证明.14、(2012•大连25)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ABC=2∠BCD=2a ,点E 在AD 上,点F 在DC 上,且∠BEF=∠A .(1)∠BEF=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2)当AB=AD 时,猜想线段EB 、EF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七、要想证明是切线,半径垂线仔细添1、已知:如图,⊙O 的直径AB=8cm ,P 是AB 延长线上的一点,过点P 作⊙O 的切线,切点为C ,连接AC .(图1-2)(1) 若∠ACP=120°,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若点P 在AB 的延长线上运动,∠CP A 的平分线交AC 于点M ,∠CMP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CMP 的度数.2、已知:如图,点A 是⊙O 上一点,半径OC 的延长线与过点A 的直线交于点B ,OC=BC ,OB AC 21. (1)求证:AB 是⊙O 的切线; (2)若∠ACD=45°,OC=2,求弦CD 的长. (3)在(2)的条件下,求图中的阴影面积.3、如图,以等腰△ABC 中的腰AB 为直径作⊙O ,交底边BC 于点D ,交AC 边于点E .过点D 作DF ⊥AC ,垂足为F . (1)求证:DF 为⊙O 的切线; (2)若∠A=60°,AB=8,求DF 的长. (3)在(2)的条件下,求图中的阴影面积.4、如图,点A 、B 、F 在⊙O 上,∠AFB=30°,OB 的延长线交直线AD 于点D ,过点B 作BC ⊥AD 于C ,∠CBD=60°,连接AB . (1)求证:AD 是⊙O 的切线;(2)若BC=3,求⊙O 的直径.5、如图,已知AB 为⊙O 的弦,C 为⊙O 上一点,∠C =∠BAD ,且BD ⊥AB 于B . (1)求证:AD 是⊙O 的切线;(2)若⊙O 的半径为3,AB =4,求AD 的长.6、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 AC ,点D 是边BC 的中点.以BD 为直径作⊙O ,交边AB 于点P ,联结PC ,交AD 于点E . (1)求证:AD 是⊙O 的切线;(2)若PC 是⊙O 的切线,BC = 8,求DE 的长.7、已知:如图,△ABC 中,AB =AC =5,BC =6,以AB 为直径作⊙O 交AC 于点D ,交BC 于点E ,EF ⊥AC 于F 交AB 的延长线于G . (1)求证:FG 是⊙O 的切线;(2)求AD的长.8、如图,△ABC中,AB=AE,以AB为直径作⊙O交BE于C,过C作CD⊥AE于D,DC的延长线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P .(1)求证:PD是⊙O的切线;(2)若AE=5,BE=6,求DC的长.9、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BD是⊙O的直径,AE⊥CD于E,DA平分∠BDE.(1)求证:AE是⊙O的切线;(2)若∠DBC=30°,DE=1cm,求BD的长.10、在Rt△ABC中,∠C=90°,BC=9,CA=12,∠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DE⊥DB交AB于点E,⊙O是△BDE的外接圆,交BC于点F.(1)求证:AC是⊙O的切线;(2)联结EF ,求BD AC的值.11、如图,AB 是⊙O 的直径,⊙O 交BC 的中点于D ,DE ⊥AC ,E 是垂足. (1)求证:DE 是⊙O 的切线;(2)如果AB=5,12DE CE ,求CE 的长.12、已知:在⊙O 中,AB 是直径,AC 是弦,OE ⊥AC 于点E ,过点C 作直线FC ,使∠FCA =∠AOE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 (1)求证:FD 是⊙O 的切线;(2)设OC 与BE 相交于点G ,若OG=2,求⊙O 半径的长; (3)在(2)的条件下,当OE=3时,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的弦,过点O 作AB 的平行线,交⊙O 于点C ,直线OC 上一点D 满足∠D =∠ACB .(1)判断直线BD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O的半径等于5,AB=8,求CD的长.14、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DE⊥DB交AB于点E,过B、D、E三点作⊙O.(1)求证:AC是⊙O的切线;(2)设⊙O交BC于点F,连结EF,若BC=9,CA=12.求EFAC的值.15、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E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D是⊙O上的一点,且AD平分∠F AE,ED⊥AF交AF的延长线于点C.(1)判断直线CE与⊙O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AF∶FC=5∶3,AE=16,求⊙O的直径AB的长.16、如图,点D是⊙O直径CA的延长线上一点,点B在⊙O上,且AB=AD=AO.(1)求证:BD是⊙O的切线;(2)若点E是劣弧BC上一点,弦AE与BC相交于点F,且CF=9,BF:AF=32,求EF的长.17、(2012•大连23) 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在⊙O上,∠CAB的平分线交⊙O于点D,过点D作AC的垂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BC交AD于点F.(1)猜想E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若AB=6,AD=5,求AF的长.八、有k倍,比线段,截图相似平行线1、如图,点E是BC上一点,BE=k•EC,∠BAE=∠CDE.猜想AB、CD的数量关系,加以证明.2、如图,在△ABC中,∠BAC=90°,AB= k•AC,CD∥BA,点P是BC上一点,连结AP,过点P做PE⊥AP交CD于E.探究PE与P A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如图,在△ABC中,AB= k•AC,点D在AB上,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且BD=CE,DE交BC于点P.探究PE与PD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4、如图,在△ABC中,∠DBC+∠ECB=∠A,BD、CE交于点P,P B= k•PC.探究BE与CD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5、如图,BD平分∠EBC,D′是BD上一点,且BD=k•BD′,连结D′C、DE,并延长DE至点A,使得EA=ED,且∠ABE=∠C.探究AB与CD′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6、如图,CB=CD,∠ABC+∠CDE=180°,AB= k•DE.探究AF与E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7、如图,在△ABC中,AC=BC,P为AB上一点,且AP= k•PB,∠EPF+∠C=180°.探究PE与P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8、如图,AD是△ABC的中线,AB= k•AC,点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AEF=∠BAD,EF交BA延长线于点F.探究AE与A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9、(2012•大连25)如图1,梯形ABCD 中,AD ∥BC ,∠ABC=2∠BCD=2a ,点E 在AD 上,点F 在DC 上,且∠BEF=∠A .(1)∠BEF=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2)当AB=AD 时,猜想线段EB 、EF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当AB ≠AD 时,将“点E 在AD 上”改为“点E 在AD 的延长线上,且AE >AB ,AB=mDE ,AD=nDE ”,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求EB EF的值(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