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犯罪主体 - 仰恩大学精品课程网汇总
第七章 犯罪主体 - 仰恩大学精品课程网汇总
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概念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又称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 方面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 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案例导入
某幼儿园保育员甲某,某日下午带领几 名幼儿外出春游,途中幼儿乙某失足掉入路 旁粪池,甲某见状只高声呼喊求救,不肯跳 入粪池救人。农民丙某路过见状过来观看, 在路旁拿来竹竿一根,探测得知粪水约有80 厘米深,但二人均不肯跳下粪池救人,只是 高呼求救。乙某因抢救不及时死亡。谁构成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2.作为的实施方式: (1)利用自己的身体实施的作为; (2)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 (3)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 (4)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 (5)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
(二)不作为
1.概念: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 行而不履行的危害社会行为。 2.不作为的成立条件:
第一,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 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前提。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
导言
犯罪是人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它包括两 类基本要件,即主观的要件和客观的要件。在犯 罪构成的四个一般要件中,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 方面属于主观的要件,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属于客观的要件。研究犯罪客观方面,是犯罪构 成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司法实践正确定罪量 刑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小结
“无行为则无犯罪”的刑法格 言,决定了危害行为在整个犯罪 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
第三节 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含义与特征 (一)含义
危害结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我国刑法理论通常是从狭义上理解危害结 果的。狭义的危害结果,仅指作为犯罪构成要 件的结果。即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 法定的实际损害或现实危险状态。
一是欠缺主体性的自然现象。 二是欠缺有意性的行为。有: (1)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 (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3)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三是欠缺有害性的行为。
二、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
危害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作为与不作为
(一)作为
1.概念: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刑法禁 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特定义务来源有四
①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 ②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 ③法律行为引பைடு நூலகம்的义务。 ④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第二,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这是 成立不作为的重要条件。
第三,行为人没有履行特定义务,造成 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这是成立不作为的 关键条件。
分 析 导 入 案 例
3.不作为犯罪的理论分类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与特征
(一) 概念 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
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特征 法定性、外在性、侵犯性、必需性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时间、 地点、方法、对象。其中,危害行为是犯罪 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危害结果、特定的时 间、地点、方法以及对象是犯罪客观方面的 选择要件。因果关系不是犯罪客观方面的要 件,但由于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 系,在此研究。
作用
➢ 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 区分犯罪形态的标准之一 ➢ 影响量刑轻重的因素之一 ➢ 影响诉讼程序的因素之一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导言
按照现代刑法的个人责任原则,一个人只能对 自己的危害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因 此,当危害结果已经发生,要使某人对这一结果负 责任,就必须查明这一结果是他的危害行为所造成 的。如果查明行为人的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因 果关系,就不能让他对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因 此,正确理解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问题,对于正确解 决刑事责任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二)特征 客观性、因果性、侵害性、多样性
二、危害结果的种类
(一)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
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均以特定危害结果 的发生为构成要件,某些直接故意犯罪也要求发 生特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
作用: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 准之一。
注意:许多直接故意犯罪的危害结果不影响犯罪 成立,只是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志,或者只是影 响法定刑的轻重。
(二)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 物质性危害结果与非物质性危害结果都
可能是构成要件结果,也可能属于非构成要 件结果。
(三)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作用:直接结果影响定罪量刑,间接结 果只影响量刑。
三、危害结果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就广义而言,危害结果是犯罪构成
的共同要件;就狭义而言,危害结果只 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应取狭义说。
的行为。 见下图。
犯罪客观方面的 危害行为
犯罪行为 行为
(二)危害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在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 身体动作或静止。
特征 1.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动作或静止——有体性。 2.危害行为是行为人的意志支配的结果——有 意性。 3.危害行为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有害性。
下列行为不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
三、研究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一)犯罪客观方面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尺度 (二)犯罪客观方面是划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三)犯罪客观方面是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主 观方面的客观基础 (四)犯罪客观方面是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为的含义
我国刑法是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行为” 一词的: 一是指最广义的行为——人的一切行为。 二是指广义的行为——犯罪行为 。 三是指狭义的行为,即危害行为——犯罪客观方面
刑法理论一般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 型: 一是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即刑法 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 二是不纯正不作为犯或不真正不作为犯,即 既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 行为人实际上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
4.不作为的表现形式 5.理解作为与不作为应注意的问题
(三)持有
持有属于一种行为已达成共识,但 持有属于何种形式的行为有四种观点: ➢ 作为说 ➢ 不作为说 ➢ 择一行为说 ➢ 独立行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