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指导教师黄燕
1、课程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一门全校所有专业必学的公共教育必修课。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知识。
通过不同的实践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3、学时:32学时(课堂2学时,课外30学时) 2学分
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5、实践类型及组织形式:
覆盖全体学生,由“校内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服务”及“校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三部分组成。
“校内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开课当年学校的主要工作及社会热点以讲座、演讲、辩论等形式进行;
“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服务”由学生自行参与;
“校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选题(见附件),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行参观、考察、调研,并撰写和提交报告。
6、教师职责: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集中讲解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践和撰写调研报告,并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成绩评定。
7、成绩评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占25%、
“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服务”占25%、
“校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占50%
学生参加“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服务”应填写西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指导教师以此评定学生该
部分成绩。
“校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评定。
附件
西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选题
一、校内主题教育活动
实践内容包括: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学习观看国家重大活动(如G20峰会、一二九运动、国庆、国家宪法纪念日、教师节、世界反法西斯抗战纪念日等)
二、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服务
1、参加几次公共场所中的服务活动(如;公园、电影院、环保部门、街道、小区的秩序维护或卫生工作的“义工”),体验公共生活和公共秩
序的现状,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写出实践报告并提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建议;
2、服务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
3、义务开展公民交通协管;
4、“青年”志愿者服务;
5、公益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
6、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三、参观、考察、调研选题
(一)校内调研选题
1、我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状况调研;
2、西华大学校园文化调查;
3、西华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4、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调查;
5、校园文明状况调查;
6、西华大学优秀校友事迹调查;
7、西华大学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调查;
8、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9、开展校内学校学风,上网状况,勤工俭学,课桌文化,考证等级等调查;
10、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二)社会参观、考察
1、参观革命前辈故居或革命陈列馆;
2、感悟长征-----寻访长征足迹和革命前辈;
3、参观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
4、参观爱国名人故居或陈列馆;
5、寻访制造业“中国品牌”;
6、参观高新科技企业;
7、走访学校所在地仲裁、调解机构;
8、西部民俗文化;
9、历史文物和遗迹参观;
10、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
(三)校外调查
1、当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关系调查;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调查;
3、××国有企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4、××地区农民收入分配状况分析;
5、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所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构成变化的过程和现状;
6、××地区如何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
7、农村普法调查;
8、科学发展观与我的家乡建设;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0、当地村民、居民自治组织选举状况调研;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12、关于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
13、当地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及分析;
14、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先进典型调研;
15、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
16、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17、调研近年来当地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就;
18、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实证调研;
19、当地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20、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