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专题一、职场自我EQ管理的四步曲来源:37度医学网生活中,经常会听到领导对员工说,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太太对先生说,不要把情绪带回家,老师对学生说,你怎么能带着情绪和我说话……这些话语都无形地表达出我们对“情绪”的恐惧和无助。
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在面对情绪到来时,往往会处理不当,轻的影响日常工作,重的甚至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都受到损害,让自己身心疲惫。
我们都是情绪的“奴隶”无论男人、女人,企业ceo还是普通职员,办公室白领还是建筑工人,都难免逃脱一种东西的包围,那就是情绪。
喜、怒、哀、惧这四种人类的基本情绪,构成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及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这么说,我们都是情绪的“奴隶”。
我们对情绪的认知及处理方法,来源于学校、家长以及身边人的不断“教导”与“示范”。
这些传统的情绪管理方法,在现实的验证里,不但没达到促进成长的效果,相反还常常达致伤害性的结果。
所以情绪会让我们这么头痛,不是因为情绪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对情绪的了解与认识不足,使用了错误的情绪处理模式及方法,以至于带来了种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的《eq》一书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是靠iq,而80%%则是凭借eq。
现在,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在录取一些关键职位时,都要采用eq测试。
正确的eq 管理理念是用科学的、人性的态度和技巧来管理人们的情绪,善用情绪带来的正面价值与意义帮助人们成功。
传统却无效的eq管理法通常有四种:交换型一个小朋友因为丢了心爱的铅笔刀而伤心,这时他妈妈说:“宝贝,妈妈再给你买一个玩具,但你要保证不哭了,我才给你买。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因为某些事情而悲伤难过时,他身边的朋友总会说:“你不要再难过了,我们去散散步、兜兜风吧。
”面对别人的悲伤,我们总会让他去做别的一些事来代替他自己正在发生的情绪,这属于交换型eq管理法。
惩罚型很多人在面对别人的悲伤、害怕、生气和愤怒等情绪时,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往往就会采用批评、指责或训斥的态度对待他,尤其是家长对孩子,领导对下属最容易采取这种方法,这属于惩罚型eq管理法。
冷漠型面对一个人出现一些自己承受不了的情绪时,他的亲人或朋友往往会采取逃走或忽略的态度。
很多家长当自己的孩子有情绪时,他们要么走开,要么置之不理,任孩子承受情绪的煎熬。
这属于冷漠型eq管理法。
说教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传统eq管理法。
孩子闹情绪,家长会给他讲一大堆道理,员工有情绪,老板会给他讲一堆大道理。
诸如怎么一点小事就哭,你应该做负责任的人等。
很多人习惯用“应该”和“不应该”的道理去试图阻止别人的情绪发生。
身边的长者、家人或好朋友就经常会用这种方式来“安慰”和“关怀”我们。
使用这四种情绪处理的方式对人对己都没好处,尤其是对当事人会造成诸多影响。
首先会让人形成认为悲伤、难过、愤怒、恐惧等一切的所谓负面情绪,只要表现出来,就是有害无益的观念。
其次则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有能力面对和处理情绪,不利于从情绪的体验当中学习提升并获取正面的价值。
情绪长期得不到正确对待和处理的人,内心世界将会更加封闭,他们往往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导致逐渐失去流动的生命力。
自我eq管理4步曲真正健康、有活力的人,是那些和自己情绪感觉充分在一起的人,他们不会担心自己情绪失控影响生活发生,因为他们懂得驾驭、协调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让情绪为自己服务。
个人情绪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情绪自主”,做到“情绪自主”的人要拥有四种能力:自觉力对自己的状态保持高度觉察,对自己当下的每个情绪和感觉,都有清晰的洞察,可以和自己的情感做亲密的交融互动。
会明确表达出我现在很生气、很难过、很悲伤、很愤怒等。
理解力明白自己的情绪来源不是外部,而是内心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反应。
或者说是自己过去的生命经验投射到现在的人或事物上,产生的一种自动反应模式。
打破经验的束缚,为自己做一个正确的选择。
运用力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份礼物和其所属的正面价值,我们平常所谓的负面情绪,也是深具正面价值的。
比如,对某个人有了愤怒的感觉,那就是在提醒自己,对方的行为已经侵犯到自己。
送出事的朋友一个悲伤,会让自己明白这个人对你很重要,他也会更加珍惜你们的关系。
清楚每一种情绪和感觉都是一份推动力,会引领你到达一个新高度。
摆脱力当遭遇负面情绪的侵扰,对自己造成影响,环境又不允许这样的情绪存在时,就需要自己变化环境来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
比如,会议中对一个人的发言观点很生气,可现场又不容许自己表达,这时就要立即选择从生气的状态下抽离出来,等到会议结束,再去为自己这个生气的情绪负责,比如找当事人面质等。
有效eq管理4法要改进或提升其他人的生命品质,比如自己的员工或同事、朋友等,需要做到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有效工具是积极聆听法,通过有效的聆听、发问、区分和回应,设身处地了解和接纳他人的情绪,解读其未觉察的内在情感,协助对方处理情绪。
有效eq 管理有四个步骤:接纳这一点在处理单位人际关系时特别需要,看到同事不开心,不要躲开他,而是走到他身边,用关切的语气问:“我看到你愁眉不展的样子,好像不开心,发生了什么事?需要我的帮助吗?”当你用这种认同的口吻和对方说话时,对方一定能感受到你的关怀及诚意。
对情感比较“麻木”的都市人来说,你的这种接纳帮他恢复了情绪知觉,他没有理由不被你感动。
分享成功接纳了对方的情绪,他才愿意进一步和你谈内心的感受。
分享的第一步就是他的内心感受,一般来说,女性情感表达平均能力要远远高于男性,心理开放的人比心理压抑的人在表达上更清晰、更敏锐。
在对方对自身情感不觉察的情况下,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表达感受,和他一起分享这种感觉,协助他学习区分情绪的界限。
等对方情绪稳定下来,就肯定会说出事情的经过。
区分帮助对方区分哪些责任是他应该负责却没有做好的,而哪些责任又是外在的客观属性。
如一个同事在办公室讲“荤笑话”被上司处罚,心情很沮丧。
这时可以问他:“你觉得哪些行为在办公室不能做?”他会很清晰地回答:“这次被罚就知道了,办公室里禁谈色情内容。
”通过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让对方了解了该不该做的事的界限,能使他在把控自己的行为上更准确、稳重。
回应最后还是应该回归到现实中,让对方制定一个有效的行动计划,以达成预定的目标。
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这件事的发生对我有什么好处、现在的状况还有哪些不完善、我现在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达成我要的结果、过程中哪些错误我不能再犯及我要如何达成目标并且享受过程。
通过这几个问题来加强自己规划方案的有效性和行动的准确性。
二、成功求职的三个心理因素来源:大学生心理站在求职过程中,若是不懂点应聘技巧、不会推销自己,就很难找到机会。
有些求职者盲目瞎闯,“铩羽而归”;有的求职者急于求成,甚至对招聘主管阿谀奉承,结果也适得其反。
其实,如果讲究技巧、善于思索,完全可以在求职路上找到“捷径”。
笔者根据自己的求职经历,总结出成功求职的三个心理因素,供广大求职者参考。
不轻言失败求职过程中,被用人单位拒绝是很正常的。
其原因不胜枚举:要么是你的学历不够,或者所学的专业不完全对口;要不就是受年龄、经验等其它因素所限。
可以说,除非你是“度身定制”的专才,招聘单位对你一见钟情的概率是少之又少的。
关键是在求职过程中要树立信心,不放弃任何一次可能成功的机会,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任何用人单位都欢迎那种做事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人才。
亮出自己的长处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能以长补短、“以勤补拙”。
例如有的人可能学历不高,但却具备他人所不及的口才;还有的人可能年纪偏大,与用人单位界定的“年龄范围”相距甚远,但他却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出色的管理才干。
或许你的某些长处正是用人单位所渴求的。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长处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就有可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先期进入角色应聘前“未雨绸缪”,尽可能地掌握应聘单位更多的信息。
进入面试阶段时,选择适当的时机主动出击,或者对招聘单位现有的经营提出一个更完美的改革方案;或者对公司发展前景作一番展望;或者谈一下,一旦被聘用,你有哪些能耐能为他们带来效益等。
关键是要将话说到点子上,让招聘人员产生这样的印象:你虽未正式“登场”,但已经提前进入了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难道不会对你刮目相看、情有独钟吗?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来源:哈工大(威海)就业网一、就业前的心理准备1.准备转换角色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几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
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
所谓转变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
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
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2.认识自我(1)气质、性格: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
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
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智能。
由于个性特征左右着个体的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的职业适应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则表现为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
是何种气质性格的人,在知觉速度或思维的灵活程度上是快还是慢,在意志努力或情感发生上是强还是弱,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还是倾向于内部,是认真负责还是轻浮粗心,是活泼热情还是好静羞涩,是机智敏捷还是呆板迟钝,是沉着冷静还是冒失鲁莽,是勇敢爽朗还是怯懦沉默,是镇定自信还是疑虑自卑,是温柔细致还是暴躁粗心,是刚毅实干还是办事拖拉,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等等,都有很大不同,如粘液型气质者较为适合流水线的工作,而抑郁型气质者不适合做推销员。
性格与智能也与择业密切有关,不同性格与智能差异往往是在某一职业中能否适应及有所成就的因素。
个性特征的自我了解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等方式来进行。
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