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政府行为对合同履行的影响

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政府行为对合同履行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我国现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中,商事合同的履行常因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政府行为致使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发生变化或者其他因素而受影响。在实践当中出现的此类商事合同纠纷也层出不穷。对此类案件的裁决或依情势变更原则,或依不可抗力制度。但纵观世界多国立法例及其我国对于情势变更原则和不可抗力制度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发现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政府行为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的研究却多是泛泛而论,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司法裁决也是莫衷一是。当然,也许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政策轻法律惯势思维的结果。因此,本文拟从立法与司法两个角度,以比较归纳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政府行为对合同履行的影响,并力图为此类案件即合同尤其是商事合同因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政府行为所产生的纠纷从学理上概括出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则抑或裁决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1]政策和法律的关系一直是法理学或者政治学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我国,政策与法律在经济基础、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及历史使命上都是一致的;但是,政策与法律在产生、实施、表现形式及调整范围上都是不同的。[2]关于政策与法律的效力层次,1949年建国前夕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明确确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在人民的法律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司法机关的办事原则,应该是:有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规定者,从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之规定;无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规定者,从新民主主义政策。”[3]对此,有学者认为:“国家政策,如果在法律上明文规定的,本身就是法律的组成部分,如果在法律中无明文规定的,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是法律的一种渊源。”[4]但是从1957年开始,法律虚无主义形成并开始泛滥,政策主宰一切。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少数有识之士提倡法律至上,然“政策是灵魂,法律是工具”仍然是强势理论。虽然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方针,但重政策、轻法律的习惯行为方式不仅有强势理论支撑,而且其与一系列立法、司法制度相关联,政策高于法律由公开开始转入隐蔽。尤其重要的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开始转型,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出台,其与法律的效力——具体到私法或者更加具体到合同法领域中——不加以研究澄清,将会破坏法律赋予社会人对自己行为的预期,破坏社会人对法律制度的良好预期!同时,在司法裁判中,因为法律规则设置的不合理以及政策与法律效力的层次的模糊性,将会使法官陷入具体案件裁判于两难之中。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解释(一)》第10条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但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所导致的企业改制的直接结果不仅是企业法律形式的转变,同时也是许多企业(或者公司)的经营范围的直接改变,换言之,企业(公司)经营范围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政府行为导致的。直接改变的结果在宏观上也不当然是经营范围的放开,同时也包括了改制前允许经营的而改制后却限制或禁止经营的,在微观上,也会产生某一具体的企业(公司)的经营范围因改制而发生了变化——改制前可以经营的,改制后则限制或者禁止经营;抑或相反的过程,这在外贸交易中更显突出。企业(公司)因经营范围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其商事交易的行为,具体言之,经营范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公司)所签合同的履行以及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政府行为导致合同的瑕疵履行或者不能履行导致的法律责任该如何承

担等问题。因此,本文拟从立法与司法两个角度,以比较归纳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政府行为对合同履行的影响,并力图为此类案件即合同尤其是商事合同因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政府行为所产生的纠纷从学理上概括出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则抑或裁决方法。

二、立法考察

国家政策的多变性与法律属性的稳定性是一个天生的悖论。从现实上说,国家政府对一国经济运行的规律加以研究,并根据经济规律制定出相应合理的经济政策,是合情合理也合法的;从法理上说,法律为维护一定的法律秩序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朝令夕改的法律不符合现代意义上良法的属性。为协调好二者之间的悖论关系,法律规则在设置国家政策的变化对合同的履行的影响,纵观世界各国,主要通过以下制度或者原则体现出来:大陆法系的情势变更制度(或者原则)和不可抗力制度(或者原则);英美法系的合同落空制度(或者原则);以及履行的不可能。

(一)立法比较考察

各国立法比较考察兹以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国际商事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我国为例。

1. 德国

《德国民法典》不承认情势变更可以构成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事由。但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内的经济陷入危机,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巨大的合同风险增加了合同履行的难度。对此德国法院采取两种方式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一是把《德国民法典》第275条关于当事人可因债的履行不能解除合同的规定,扩大解释为经济上履行不能也可以解除合同;二是采纳了“法律行为基础学说”,以“实质合同的概念”,注重合同履行的直接效益以及履行的结果的公正性的做法取代了死守“观念合同”的做法。[5]。并且对于第二种方式,德国的新债法在313条中作出了交易基础丧失的规定。但是该条只是以概括的方式规定了由判例所发展的交易基础丧失制度的主旨,并未对此作一个详尽的列举规定。

[6]。未作详尽列举的规定,是因为法律行为的基础(即情势)很难确定:法律行为基础与大陆法系民法典所追求的形式理性不同,它强调的是实质理性,无法用严格的民法概念进行解释,在方法论上已经突破了现存概念法学的框架,很难融入民法典的逻辑体系之中;又由于它是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结果,其内涵与外延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只能由法官来解释,而且适用时有严格的条件限制。[7]

2. 日本

日本明确规定了情势变更原则。情势变更原则是指缔结契约后形成契约的基础事实发生了显着变化,若仍然按契约内容执行则对当事人显失公平,违反信义,则此时即可以修定契约内容或者否定契约效力。同时,日本民事判例认为,如果发生了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要件,改订契约内容又遭对方拒绝,或者改订契约内容不可能无意义时,可承认契约之解除权。[8]

3. 法国

《法国民法典》中只规定了不可抗力制度而未有情势变更原则。《法国民法典》第1147条规定:“当债务的不履行是由于不应归究于债务人的外来原因时,除非债务人负有担保责任,否则,债务人对之不承担民事责任。”第1148条进一步规定:“如债务人系因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而未履行给付或作为的债务,或违反约定从事禁止的行为时,不发

生赔偿损失的责任。”不但是《法国民法典》中只规定了不可抗力制度而未有情势变更原则,并且在很长的历史时间中,法国的司法审判实践也是奉行合同的强制力原则,否定对合同进行司法变更的可能性。然而与司法判例截然相反的是法国国会通过着名的“波尔多煤气案件”的判决,确认了关于情势变更的原则。对于情势变更是否会导致合同的司法变更,法国学者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而言之,从道德的角度考虑,合同的司法变更是必须的,但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这种变更又是危险的。在宁肯不公正抑或宁肯影响经济的稳定的两者之间,法国法律不可能作出单一的选择。即是说,既然允许变更合同的一般原则将导致经济的不稳定,那么,就不能规定这种一般的原则,但这并不排除法庭在具体、个别的情形下为维护公正而允许当事人变更合同。[9]

4. 英国

后发事件对合同履行的影响在英国称之为合同落空制度。[10]合同落空是一种现象,是指由于某一事件的发生,法律规定免除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的责任,该事件:(1)是合同缔结后发生的,(2)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承担该事件的责任,(3)法律认为该事件是免于合同履行的正当理由。合同落空制度在英国的适用只是“合约必须信守”原则的例外,因为英国法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及国际法一样,关于产生法律债务关系的合同的概念,建立在两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契约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也就是合约必须信守的原则。[11]

另外,英国《关于粗纺毛纱合同国际贸易协定》第4条有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包括火灾、罢工、停工和水灾,合同可以延期履行,交货期限顺延。但如果此延误期限超过四个月,买方或者卖方都可以终止合同。

如果由于相同的原因,致使卖方或者买方不能履行合同时,该合同即为无效。

有关当事人应将其延误交货或终止合同的意向通知另一方当事人。” [12]

5. 美国

美国除开合同落空制度外,还对后发事件对合同的影响确定为履行不可能(impossibility)。履行不可能的情形主要有三种:(1)因政府行为造成的不可能;(2)因当事人死亡或者丧失履行能力造成的不可能;(3)因合同标的物的灭失造成的不可能。对于第(1)种情形是指政府的意外行为禁止合同的履行或者政府所提出的要求使得合同无法加以履行。如果发生这种情形,被禁止履行或者无法履行的当事人将被免除履约责任。导致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可能的政府行为,除包括法令外,还包括行政命令或者司法命令。在这里合同履行的不可能是指法律上的不可能,即不可能在不违背政府法律或者法令的前提下履行合同。最早承认政府行为可免除当事方履约责任的判例是1536年英国的阿博特诉克拉克案(Abbot of Westwinsster v. Clerke, I Dy. 266, 286, 73 Eng. Rep. 59, 63, 。在本案中,英国王座法庭判定如果某销售商承担了在某一确定的日期,在某一外国交付小麦的义务,且在履行日期之前某次法令的颁布使该次履行义务成为非法,应免除该销售商的履行义务。[13]

6.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综合了大陆法系的情势变更原则和英美法系的合同落空制度的基础上对后发事件于合同履行的影响称之为艰难情形(Hardship),并在合同的履行一章中第条中对艰难情形定义为:“所谓艰难情形,是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履约成本增加,或由于一方当事人所获履约的价值减少,而发生了根本改变双方均衡的事件,并且(a)该事件的

发生或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知道事件的发生是在合同订立之后;(b)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合理的预见事件的发生;(c) 事件不能为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所控制:而且(d)事件的风险不由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承担。”

此外,《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不履行一章中即第条又规定了不可抗力制度(ForceMajcure):“(a)若不履行的一方当事人证明,其不履行是由于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碍所致,而且在合同订立之时该方当事人无法合理的预见,或者不能合理的避免、克服该障碍及其影响,则不履行的一方当事人应免责;(b)若障碍只是暂时的,则在考虑到这种障碍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的情况下,免责只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具有法律效力;(c)未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必须将障碍及其对履行义务方当事人知道或理应知道该障碍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通知,则未履行义务方当事人应对另一方当事人因未收到通知而导致的损害负赔偿责任;(d)本条并不防碍一方当事人行使终止合同拒绝或对到期应付款项要求支付利息的权利。”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于艰难情形和不可抗力分别规定在不同的章节中,导致产生的法律结果是不同的:即艰难情形发生后是可以履行而不可抗力则是不履行的。[14]

7.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9条规定:“当事人对不履行义务,不负责任,如果他能证明此种不履行义务,是由于某种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碍,而且对于这种障碍,没有理由预期他在订立合同时能考虑或能避免或克服的后果。”对于该条规定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是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但也有学者认为该条规定与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的不可抗力完全一致,均是指同一事实状态,《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9条规定的实际上是不可抗力违约免责制度,而并不是情势变更原则。[15]

8. 我国

我国的立法模式继受了大陆法系的法典模式,然而在内容上则也继受了英美法系及国际规则或者国际条约的先进成果。就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立法而言,我国确立了不可抗力制度而未有情势变更原则。

关于情势变更:199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经济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中作出了情势变更原则对司法裁判的实际指导:“由于不可规则于当事人双方的原因,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非当事人所能预见的根本性变化,以至按原合同履行显示公平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情势变更原则变更解除合同。”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函(1992)27号复函也体现了情势变更的精神。该函认为:……就本案购销煤气表散件合同而言,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无法预见和防止的情势变更,即生产煤气表的主要原材料铝锭的价格,由签定合同时的国家定价4400元至4600元上调到16000元,铝外壳的售价也相应由每套元上调到41元。如果要求重庆检测仪表厂仍按原合同约定的价格供给煤气散件,则显示公平。对于由此而产生的纠纷,你院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27条第1款规定,根据本案实际情况,酌情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我国《合同法草案》几易其稿对情势变更作了规定,但在《合同法草案》最后通过时,情势变更原则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写进1999年颁布的统一《合同法》中。[16]

关于不可抗力:我国法律将不可抗力规定为一般免责事由。《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并且,《民法通则》第153条和《合同法》第117条第2款对不可抗力定义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二)立法比较考察启示

通过对各国的立法比较考察,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

1、严守合同是各国通行的做法,不可抗力或者情势变更只是合约必须信守原则的例外;

2、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是否同时分别予以规定,取决于内国法律的逻辑体系;(如法国只有不可抗力制度,英美则是合同落空制度。)

3、英美法系也好,大陆法系也好,都注重判例的作用,即使我国对于情势变更原则也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体现出来;

4、情势变更之情势判断,不可抗力之事件判断,都需法官于具体案件中进行自由裁量,法律未作具体规定;

5、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如同时规定,应对其加以区别,否则司法适用会无所是从;

6、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对合同履行的影响,各国对此规定皆不一样,如果以情势变更或不可抗力衡量,似乎都可归属于两种情况。

三、学理分析

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于合同履行影响的学理分析不能脱离一内国法律制度设

置逻辑体系,换言之,即对其定性应与该内国法律制度设置内容相吻合,例如,在只有合

同落空制度的国家中不能将其定性为情事变更或者不可抗力。具体到我们国家中:我国法

律制度内容设置有不可抗力制度,没有设置情势变更原则,然而司法政策、司法解释以及

民法的诚实信用、公平原则暗含了情势变更的精神,因此,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

于合同履行影响的学理定性便集中于是情势变更或是不可抗力。尽管如此,但政府行为或

者国家政策的变化于合同履行影响的学理定性却不是非此即彼或者非彼即此。即使学理研

究也是模棱两颗。以下列举我国一些学者的见解以窥豹一斑,并作归纳对比分析:

1. 情事谓法律行为成立当时为其行为环境或基础之一切情况。行为之环境,为客观的事实,主观的事实不包括在内。故当事人之有认识与否,在所不问。情事无须为普遍的,

一地方或关于法律行为当事人之双方或一方之情事,如为客观的事实而出现即为已足。情

事得为经济的或非经济的,前者例如币值之近似的不变,物价之稳定,给付与反对给付之

价值相当。后者例如和平状态,交通状态及自然事实等情事。须为法律行为之环境或基

础,即法律行为以其情事之存在或继续为背景而发生。此环境与行为之因果关系,非由于

当事人意识其存在或继续而以之系于法律行为之效力(至此程度则为条件),乃在社会观念

上为客观的必然之事。如何情事为法律行为之环境情事,应具体的就法律行为之性质及目

的等定之。[17]

2. 所谓情势,是指作为合同成立基础或环境的客观情况。例如,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物价、行政管理措施等,都属于情势的范围。[18]

不可抗力是一种客观现象。客观现象就是当事人的主观意识之外存在的情况,独立于

人的行为之外。这种客观现象既包括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也包括社会现象,如战争、罢工等。[19]

3. 所谓情势(又叫情事)是指合同成立时作为该合同赖以成立的环境和基础的一切客观情况,如币值物价、和平状态等,与当事人的主观意志无关……

……情事变更应具备如下条件:1.从客观上看,须有情势变更之事由。诸如法律、法令、国家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的发布修改取消;战争爆发、自然灾害、经济巨变、约定标的物意外丧失并无替代物等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情况,或者说合同目的的不达情况。[20]

法律中对不可抗力的规定,具体来说包括:

(1)自然灾害;

(2)社会事件。如战争、暴乱、封锁、政府禁令等均属于社会事件。[21]

4. 情事是合同订立和存在的客观环境和条件。需要明确的是情势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是客观存在或者外在的。情势包括订立合同的情势和订立合同后的情势,这种情势必须是合同订立时存在的外部大环境,如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物价、币值、市场、行政管理措施等。当事人在特定的形势下必然有特定的选择,特定的形势必然潜移默化的进入人们的潜意识,影响人们的决策和选择。这种情势不是当事人主观想法自身的变化,当事人想法的改变与此处哦情势变更无关。(2)不必是合同特别约定的,不论当事人是否对情势变更的后果进行约定,情势变更都是可以直接援用的。[22]

不可抗力既可以是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雪崩、洪水、海啸、台风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现象、社会异常事件或政府行为,如订立合同后政府颁发新的政策、法律和行政法规,致使合同无法履行,再如战争、罢工、骚乱等社会异常事件。[23]

5. 所谓情事,泛指作为合同成立基础和环境的客观情况。[24]

不可抗力的范围,具体有如下几种:

(1)自然灾害;

(2)政府行为。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以后,政府当局颁布新的政策、法律和行政措施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如订立合同以后,由于政府颁布禁运的法律,使合同不能履行。[25]

6. 还有学者认为政府行为不是不可抗力,应是情势变更。[26]

综上,比较归纳不难看出,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就定义概括而言,学界已经达成一致见解:情势“谓法律行为成立当时为其行为环境或基础之一切情况”,不可抗力即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但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各自包含的具体内容却很不统一,尤其是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于合同履行影响的定性即其是情势变更还是不可抗力更是仁者见仁。就其原因在于:(1)情势变更之情势与不可抗力之事件本身存在一定的重合性,二者都是独立于主观之外不能预见的客观现象,并且不可抗力还会可能导致情势变更的发生;对二者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两者都是不可预见、无法防止的客观事实,都是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27](2)政府行为与国家政策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甚至是互为因果关系,政府行为(因)往往会导致国家政策的变化(果),变化了的国家政策(因)又需要政府去行为即政府或者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果),用一示意图表示即为:政府行为(行政行为)→国家政策的变化→新的政府行为(行政行为)。[28]因此,尽管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在客观表现存在不同,但是对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则很难从客观表现上加以区别。上述论述一般将国家政策或行政管理措施归属于情势变更之情势,政府行为归属于不可抗力。其实,这种简单的对其定性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政府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国家政策则是一个静态的表象,如果说在合同订立时从静态表象角度而认定国家政策是合同定订立的客观环境或者基础也未尚不

可,但如果在合同成立以后,因为政府的行为导致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将此简单的依然认定为合同存续的客观环境或者基础,则值得商榷;反之,简单的将政府行为统归于不可抗力也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关于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于合同履行的影响的学理定性是情势变更还是不可抗力应该根据该种客观现象于合同履行产生的实质影响来确定,换言之,如果该种客观现象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履行不能,则该种客观现象是一种法定免责事由即不可抗力;如果该种客观现象导致合同可以履行只是履行的结果会使履行一方当事人显示公平,则该种客观现象出现存在改变了合同订立时赖以成立存续的客观环境或基础,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理由是:

其一,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尽管存在很多的区别,但二者根本上的区别还是客观现象对合同履行的根本影响,即合同是不能履或是能履行但结果会显示公平。

其二,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会导致合同的不能履行。政府行为以政府行为的方式方法为标准可以将政府行为划分为抽象政府行为和具体政府行为。抽象政府行为是指不针对特定对象,由政府主体制定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行为,有时也称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具体的政府行为是指针对特定对象,并对其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的行为。具体的政府行为的依据或者法的渊源包括法律法规及其政府规章以及国家政策等。法律、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国家政策的表现形式都是以规则形式表现出来。规则(即法律规则)从其内容上可以将其划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其中,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要求人们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义务性规则具有三大特征:强制性、必要性和不利性。义务性规则规定之义务不作为义务和作为义务,对不作为义务规则常使用表述术语有“不得”、“禁止”、“严禁”等,或者在描述行为模式后加上不利的法律后果;对作为义务规则常使用表述术语有“应当”“应该”“必须”等。[29]因此,对于具体的民商事法律关系,政府主体依据变化了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政策为政府行为时,只有依据的法律规则是义务性规则并且其依据的义务性规则所为的政府行为足以导致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于合同履行中不能履行或者履行不能的情况下,才属于不可抗力的范畴,否则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不能据此而主张违约的当然免责。

其三,从上述我国学者对此的研究的成果看,凡是将政府行为作为不可抗力的一种社会事件,也是只有当政府行为是进行封锁、发布禁令时才属于不可抗力范畴。因为,只有这种行为导致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后依据变化了的国家政策所为的具体行为从根本上导致了合同的不能履行或者履行不能。

四、司法适用

根据以上的讨论分析,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于合同履行影响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设置下,司法裁判应该注意的问题便集中在情势变更、不可抗力和《民法通则》第6条上。

(一)关于情势变更

我国法律没有设置情势变更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函(1992)27号复函司法解释只针对个案,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1993年的讲话也只是司法政策上的于司法裁判的一个指导性指南,而不具有法律渊源的功能;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最终删除了草案中关于情势变更的规定,也自有它合适恰当的理由。然而,合同存在的环境或者客观基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客观的变化,坚守合同的形式公平也不是其他国家乃至国际上的一贯做法。不过,情势变更的适用不甚恰当合理,则会滥觞约定必须信守的古老基本原则。因此,情势变更的适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从理念上,合约必须信守是原则,情势变更是例外。尤其在我国现在转型期,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国家政策的频频变化,更应该坚持这种理念,否则会破坏合同制度的预期功能。

2. 从操作上,严格把握情势变更的构成要件:须有情势变更的存在;发生在合同生效后,履行完毕前;是当事人不可预见的;必须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而发生;致使合同履行显示公平。同时严格把握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不可抗力、免责条款、显示公平之间的区别。[30]

3. 从程序上,因我国法律没有对情势变更原则进行明确的规定,对此类案件(包括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于合同履行的影响产生的纠纷)的裁判只能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及公平原则引申情势变更,并且为防止情势变更原则的滥用,基层和中级法院欲适用此原则裁判案件时,应向高院或者最高院请示,在获得批复的情况下才能依此原则裁判之。

4. 从例外上,对于即时清结合同和已履行完毕合同不适用该原则。

5. 从方法上,因情势变更产生的法律效果是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因此,当发生情势变更情形时,当事人自行变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的可予以确认其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由此可以适用《合同法》第77条、第98条进行裁判。

(二)关于不可抗力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都规定有不可抗力制度。关于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于合同履行的影响,可有两种思路:

1. 只要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与合同履行的影响足以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者履行不能,直接可以适用不可抗力制度。即《民法通则》第107条以及153条或者《合同法》第117条之规定。

2. 亦可适用《合同法》第110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

(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因为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与合同履行的影响,导致非金钱债务不能履行的,可以视为法律上的不能履行。

(三)关于《民法通则》第6条

《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遵守国家政策。”徐国栋先生认为该条与第7条是法律补充原则的法律表现形式。法律补充原则就是民法规范对有关事件缺乏规定的情况下,允许以一定范围的其他规范作为补充渊源适用于有关事件的法律规定。并进而认为作为补充渊源的国家政策,只包括行政机关的政策和司法机关的部分政策。[31]法律与政策的存在关系可有四种情形:1.有法律无政策;2.有法律有政策;3.无法律有政策;4.无法律无政策。因此在行为效力上:有法律无政策时从法律;无法律有政策时,根据《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从政策;无法律无政策时,照外国法律做法是

从习惯,未有习惯时从法理。[32]但是对于既有法律又有政策时,若二者内容无冲突,怎样遵从效果皆都一样,但如果内容相互冲突矛盾,如何适用则无所适从。法理学在谈及法律与政策的关系时,一般的表述都是政策指导法律,在法律的创制中,该表述为尚不可,但在法律的适用中,政策只是法律适用的补充渊源,在未有法律规定时才从政策,因此,政府行为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于合同履行的影响,按照私法精神理念,是不应该轻易干预既定的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既定的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有理由相信其行为的法律评价的正当性而非政策评价的合理性。

[1] 张中秋、范健等编着:《法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2] 同前注[1],第290~291页。

[3] 转引自周永坤着:《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4]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5] 邱鹭凤等着:《合同法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9页。

[6] 朱岩译:《<德国新债法>条文及官方解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7] 关涛:《情势变更原则辩》,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4期。

[8] 邓曾甲着:《日本民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页。

[9] 详见尹田编着:《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267页,第313~317页。

[10] .阿狄亚着,赵旭东等译:《合同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章第3节:“合同落空与后发事件”,第239~257页。

[11] 施米拖夫着:《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

289~291页。

[12] 同前注[11],第304页。

[13] 徐罡、宋岳、覃宁等着:《美国合同判例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

118~120页。

[14] 祥见梁东新:《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有关规定看情势变迁与不可抗力的差异》,载《法学》2000年第4期;郭洪俊:《艰难情形与不可抗力的区别及其不同法律效果探讨》,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

[15] 张淳:《对情势变更原则的进一步研究》,载《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6] 未写进合同法的原因,有学者归纳为四点:1.强调进一步确立合同自由观念之必须;2.适应严守合同的客观要求;3.防止情势变更原则被滥用之需要;4.利用现有的法律制度可以较好的解决情势变更的问题。祥见曹三明、谢怀轼等着:《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200页。

[17] 史尚宽着:《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0页。

[18] 郭明瑞、房绍坤着:《新合同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19] 同前注[18],第360~361页。

[20] 宋海萍、何志、毕献星着:《合同法总则判解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508~510页。

[21] 同前注[20],第910页。

[22] 孔祥俊着:《合同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

[23] 同前注[22],第416页。

[24] 王利明、崔建远着:《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

[25] 同前注[24],第615页。

[26] 详见刘凯湘、张海峡:《论不可抗力》,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27] 余延满着:《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6页。

[28] 政府行为严格来讲与行政行为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二者也不泛有许多共同联系之处。笔者在这将二者混用,主要是从二者的联系上考虑。关于二者的区别可详见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127页。

[29]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73页。

[30] 区别详见时永才、冯建平:《情势变更原则若干问题的探析》,载《审判研究》2000年第5期。

[31] 详见徐国栋着:《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172页。

[32] 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条规定:“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瑞士民法典》第1条规定:“关于法律问题,本法在其文字或解释上,已有规定者,一概适用本法。本法未规定者,审判官依习惯法;无习惯法者,依自居于立法者地位时,所应行制定之法规,裁判之。前项情形,审判官应准据确定之学说及先例。”转引自王泽鉴着:《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4页。

劳动合同主体变更

劳动合同主体变更的情形有哪些 劳动合同主体变更的情形有哪些 实践中,引起劳动合同主体变更的情况一般有两类,第一类是企业合并、分立的情况,第二类是用人单位将员工转至关联企业或其他公司的情况。根据劳动合同主体变更的不同情形,劳动合同权利义务承继的操作也有所差异。 在企业发生合并、分立等情况时,原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解除,由新企业替代原企业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合并为一个用人单位,包括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指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合并成为一个新的用人单位,原用人单位解散;一个用人单位吸收其他用人单位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用人单位解散,其权利义务一并由吸收的用人单位承担;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分立是指一个用人单位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分立包括派生新设和派生分立两种形式。新设分立指一个用人单位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新的用人单位,原用人单位解散;派生分立指用人单位分出一个或一个以上新的用人单位,原用人单位继续存在。可见,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分立的直接后果,是一部分劳 动者要为新的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主体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分立、合并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这一劳动合同主体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产生权利义务的继承问题。劳动合同所确立的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及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均不发生变化,只是分立、合并中形成的新主体替代旧主体,成为劳动关系一方当事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仍然按照原有劳动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履行双方的约定。

国家政策及措施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对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研发部 (2010年12月22日) 按照公司党组会要求,研发部对近期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期货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对公司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现汇报如下。 一、期货行业经营环境分析 2010年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1至11月份CPI同比上涨3.2%。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40号文出台旨在稳定消费价格的“国16条”。为防止由于期货市场过度投机而引起对现货市场价格不良引导作用,中国证监会和期货交易所监管措施密集出台。11月26日,各交易所召开紧急会议,向会员传达国家抑制通胀的宏观形势及交易所出台的各项措施,要求各期货公司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服从国家调控大局。三大商品交易所纷纷提高各期货品种交易保证金水平、调整涨跌停板幅度、提高手续费收取标准,改变收取客户手续费方法,停止所有奖励政策等措施;各家期货交易所也相继出台了《期货异常交易监控指引(试行)》等文件,加强市场监管。 近期,证监会拟加强期货市场关联账户管理,推进期货市场规则制度的修改完善,扩大合约价值、限制投机持仓和鼓励

产业客户套保;证监会提出促进期货市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期货公司研究开展业务创新,逐步推出期货公司投资咨询、境外期货经纪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不断提高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试行)》修改征求意见稿,引入服务国民经济能力评价指标,强化期货公司服务国民经济和产业经济的中介职能;中国期货业协会要求会员单位加强行业自律,在抑制过度投机和服务套期保值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维护市场稳定。为进一步抑制流动性和优化投资者结构,交易所将逐渐上调部分期货品种交易,如燃料油、强麦、豆油等多个品种交易单位上调幅度在3至10倍。 近期出台或将要出台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对2011年整个期货行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2011年期货行业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二、宏观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对公司2011年经营的影响 在金融行业中,期货市场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化特点,市场化程度高、产品复杂、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及受宏观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影响大等。我公司客户结构及交易品种结构不均衡,客户以中小散户为主,缺少机构客户,缺乏券商网点资源,股指期货占比小,交易品种以商品期货为主,易受国家物价调控政策的影响。调控政策及措施发布后市场及公司成交量萎缩态势明显,11月25日至12月21日连续19个交易日,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量较调控前下降44.54%,公司成交量较调控前

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因素-宏观经济政策 股市

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因素|宏观经济政策股市 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中国股市的较大幅度波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因素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因素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包含诸多政策,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投资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中国股市的较大幅度波动。本文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影响的原因,其次重点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其对股市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股市 1.前言 政府调控、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资金入市是研究中国股市的约束条件或前提条件,似乎是不说自明的。中国股市设立以来,政府调控股价指数高低的政策性作法,不断实行。最典型的如1994年三大政策,1997 年人民日报社论,1999 年的五一九行情。股份公司的设立要政府批准,控制较严,而企业上市数量长期由政府控制和分配。股市的一个功能是为国企解困和改革服务,上市公司的多数是国企改制以后上市的。而股市证券商基本是国有企业,甚至近几年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是由这些证券商发起的。中国股市的入市资金除了私人资金之外,国有控股公司的资金、证券投资基金以至银行资金都具有国有企业资金的特点,具有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下类似的资金特点[1]。中国股市的这些现象,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中不存在,即使在其它新兴的证券市场也不存在,或者只是微弱地存在。中国股市的上述鲜明特点,就注定了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对股市造成重大影响。 2.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活动,它体现着国家与其有关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国家财政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纯收人。其大小取决于物质生产部门以及其他事业的发展状况、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财政政策的正确与否,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公共事业、教育、国防以及社会福利,国家合理的预算收支及措施会促使股价上扬,重点使用的方向,也会影响到股价[2]。财政政策是除货币以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另一种基本手段。它对股市的影响也相当大。下面从税收、国债二个方面进行论述。 国债是区别于银行信用的一种财政信用调节工具。国债对股票市场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国债本身是构成证券市场上金融资产总量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国债的信用程度高、风险水平低,如果国债的发行量较大,会使证券市场风险和收益的一般水平降低。其次,国债利率的升降变动,严重影响着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价格。当国债利率水平提高时,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到既安全收益又高的国债上。因此,国债和股票是竞争性金融资产,当证券市场资金一定或增长有限时,过多的国债势必会影响到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量,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4]。 税收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实现其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国家财政通过税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调节证券投资和实际投资规模,抑制社会投资总需求膨胀或者补偿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5]。运用税收杠杆可对证券投资者进行调节。对证券投资者之投资所得规定不同的税种和税率将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税后实际收入水平,从而起到鼓励、支持或抑制的作用。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有以下几点:减少税收;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可以增加企业收入,从而提升股票价格。增加财政赤字,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政府采购会增加相关上市公司的利润,提升股票价格。居民收入增加,对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doc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 ; 2009年2月,孙某到昌乐县某单位从事锅炉工工作,双方签订了自2009年3月1日起至2011年2月28日止的,合同约定月工资为2000元。2011年1月,某单位解除与孙某的,并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孙某诉至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某单位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8000元。 庭审中,某单位辩称:我单位是2010年11月16日由另一单位(以下简称原单位)变更过来的,法定代表人也进行了变更。变更之前,根据我单位与原单位的变更协议要求,原单位在职职工(包括孙某)由原单位负责办理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事宜。后经我单位调查得知,原单位于2010年11月15日办理了13名职工的劳动合同解除,却不包括孙某,原单位也没有告知我单位。在此情况下,我单位又支付了孙某一个半月的用工费用(2010年11月16日至2010年12月31日)。2011年元旦假期过后,我单位通知孙某来上岗,并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孙某表示拒绝。 仲裁委经审理认为,《劳动合同法》第33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本案中,某单位没有在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供要求孙某上岗的证据,应当承担不利后果。劳动合同期限未满,某单位就单方面解除与孙某的劳动合同,没有向孙某支付经济补偿,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

87条规定,支付申请人经济补偿标准二倍的赔偿金。由于某单位未提供孙某在工作期间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仲裁委决定按照孙某主张的月平均工资2000元为本人工资。孙某在某单位工作1年零11个月,某单位应支付孙某2个月经济补偿二倍的赔偿金。仲裁委裁决某单位支付孙某赔偿金8000元(2000元2个月2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劳动合同范本 (附劳动合同变更记录)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平等自愿、公平公正、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签订本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限 (一)甲乙双方约定按下列种方式确定“劳动合同期限”: 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自年月日起,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c.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劳动合同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完成本项工作任务之日即为劳动合同终止日。 (二)甲方与用工单位所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约定的派遣期限先于本条约定的合同期限届满的,则劳务派遣协议约定的派遣期届满之日本合同终止。 二、工作内容及工作地点 (一)乙方根据甲方要求,经过协商,从事工作。甲方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对乙方业绩的考核结果,按照合理诚信原则,变动乙方的工作岗位,乙方服从甲方的安排。 (二)甲方安排乙方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应当符合甲方依法制订的并已公示的规章制度。乙方应当按照甲方安排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履行劳动义务,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三)甲乙双方约定劳动合同履行地为:。 (四) 。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甲乙双方在工作时间和休息方面协商一致选择确定条款,平均每周工作四十小时: a.甲方实行每天小时工作制。具体作息时间,甲方安排如下: 每周周至周工作,上午,下午。 每周周为休息日。 b.甲方实行三班制,安排乙方实行班运转工作制。 c.甲方安排乙方的工作岗位,属于不定时工作制,双方依法执行不定时工作制规定。 d.甲方安排乙方的工作岗位,属于综合计算工时制,双方依法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规定。 (二)甲方严格遵守法定的工作时间,控制加班加点,保证乙方的休息与身心健康,甲方因工作需要必须安排乙方加班加点的,应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同意,依法给予乙方补休或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三)甲方为乙方安排带薪年休假:。 四、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一)甲方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应当向乙方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对乙方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二)甲方必须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安排乙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应定期为乙方进行健康检查。 (三)乙方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乙方对甲方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

劳动合同的履行及变更

劳动合同的履行及变更 在劳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劳动合同变更行为较为普遍,如调整工作岗位、调整工资、工作地点的变动以及工作内容的变动等等,一般来说,这些调动都是向好的方向变,如增加工资或调到劳动者住所附近的地点工作等,所以,也不常因此而产生劳动争议,但是,当劳动合同的变更使劳动者的收入待遇或工作环境等不如从前时,则往往会挫伤员工士气发生劳动纠纷。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全面且如实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由于劳动合同具有较强的人身性,我国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也制定了诸多的规定,其包含了劳动基准法及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等,是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否则将受到法律承担法律责任,从劳动者一方来看,劳动者不仅要按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劳动义务,同时,还要达到用人单位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要依法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对于员工未适当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或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对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同时,法律对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的,付给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还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些来自法律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都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均须全面适当的履行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可以单方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主要是指劳动合同订立时的法律法规发生变化等情况,这些情形都属于原劳动合同因签订时所依据的客观条件改变的范畴,劳动合同也因此而发生变更,另外,此次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特别规定中,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可以对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进行变更,即按工资标准发放,同时,在订立劳动合同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变更的情形,法律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当具备约定情形时,用人单位一方可能变更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变更事由的法律分析

劳动合同变更事由的法律分析 劳动合同变更是劳动关系维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签订后尚未履行完毕的过程中, 针对各种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它是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法律制度。实践中,劳动生产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从劳动合同订立到履行结束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当初订立劳动合同时预见到的, 也可能是无法预料的。为了将劳动关系持续下去, 可能需要依据劳动合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修改或者直接修改劳动合同的内容。 1997 年的《劳动法》规定了工作内容的变更,2007 的年《劳动合同法》增加了工作地点的变更,2013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以下简称《解释四》)增加了默示变更的认定。本文从2007 年到2016年的案例出发, 归纳总结出各年度劳动合同变更的不同事由。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2011年修)、《职业病防治法》(2016 年修)、《女职工特殊保护规定》等法律规定了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定事由。 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为非法定事由的变更。非法定事由变更的案件, 根据是否有合意, 又分为基于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明示或默示的合意或者用人单位基于天然的领导地位, 为了生产经营需要而引发的劳动合同变更两种情形。这些劳动合同变更是否符合法律、符合情理, 是很值得商榷的。

各地的评判标准不一,法规适用的尺度不同,本文通过归纳,总结 出实践中劳动合同变更的主要事由, 为理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我国理论界对劳动合同变更的研究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变更。广义的劳动合同变更包括劳动合同主体的变更和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 狭义上仅指 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 本文着重研究狭义的劳动合同变更。外国及台湾地区比较成熟的理论有“经营权说”、“概括合意说”、“限定合意说”、“特定合意说”、“两分说”和“否定说”。将学者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来的劳动合同变更事由相比对, 找出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研究方向, 为我国的相关法律的完善提供指导。 关于劳动合同变更的情形, 英美法系国家劳动合同变更规定的很 严格, 只有合同约定和协商一致两种可能。但对于变更的具体认定, 要参照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和私下的“默示条款” 。绝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对待默示变更都持支持态度, 但对劳动者的单方变更权提及较少,对用人单位的单方变更权的权限都有所限制, 各有侧重。 我国的各项立法对于劳动合同法定事由的变更, 散见在不同的法 规中。对于劳动合同非法定事由的变更, 我国的法条规定很粗疏, 各地规定不一致。对于劳动合同默示变更的判定局限于时间。 对单位单方基于经营自主权的变更认定不同, 相应的救济手段也 不一致, 导致了很多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从案例中找出实际影响劳动合同变更的事由,结合学者的研究, 借鉴外国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规, 构建适合我国的劳动合同变更制度, 最终对我国劳动合同变更法条的完善提出建议。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浅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影响:发展 一、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采取货币政策的措施以及达到的目标 1.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劳动合同主体变更合同协议书范本-最终版

编号:_____________劳动合同主体变更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甲方(原用人单位): 法定代表人: 乙方(新用人单位): 法定代表人: 丙方(员工): 身份证号: 甲、乙、丙三方经平等自愿协商,签订本协议: 一、劳动合同主体变更 1、甲丙方已于年月日签订了劳动合同(以下简称原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为下列第种: (1)劳动合同自年月日起 至年月日止。 (2)劳动合同期限自年月日至法定的或本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2、三方同意,自年月日起,甲丙方之间的劳动关系解除,乙丙方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由乙方承担原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的全部权利义务,原劳动合同中的条款继续对乙丙双方生效(本协议作出变更的除外)。 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视为乙丙方之间已经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3、甲丙方确认,在本协议签订之日前,甲丙方已经完全履行各自权利义务,劳动报酬(含加班费)均已足额支付,不存在其它任何争议。

二、工作年限确认 1、三方同意,丙方原在甲方的工作年限将并入乙方工作年限(即视同在乙方的工作年限)。 三方确认,丙方原在甲方的工作年限自年月日起算。 2、由于工龄转由乙方承继,故三方确认,就此次劳动合同主体变更,甲方无需向丙方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劳动合同补充与变更 工作地点: 薪酬: 岗位: 其它: 四、附则 1、本协议一式三份,协议各方各执一份。各份协议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协议经各方签署后生效。 签署时间:年月日 甲方(盖章):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地址:

劳动合同变更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劳动合同变更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通常情况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双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劳动合同。但是,在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劳动合同变更的问题。那么劳动合同变更的程序怎样?在变更时又存在哪些注意事项呢?小编将为您一一解答。一、劳动合同变更程序 (一)提出变更的要约 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提出变更劳动合同的要求,说明变更合同的理由、变更的内容以及变更的条件,请求对方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答复。 (二)承诺 合同另一方接到对方的变更请求后,应当及时进行答复,明确告知对方同意或是不同意变更。 (三)订立书面变更协议 当事人双方就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经过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签订书面变更协议,协议载明变更的具体内容,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二、劳动合同变更注意事项 在对劳动合同进行变更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提出的一方应及时告知对方变更劳动合同的理由、内容、条件等等;另一方应及时做出答复。另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可能提出变更劳动合同的要求,办理劳动合同变更手续。不管哪一方提出,双方均应履行相关义务。 (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仍然需要由劳动合同职工当事人签字、用人单位盖章且签字,方能生效。劳动合同变更书应由劳动合

同双方各执一份,同时,对于劳动合同经过鉴证的,劳动合同变更书也应当履行相关手续。 (三)对于特定的情况,不须办理劳动合同变更手续的,只需向劳动者说明情况即可。如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则不需要办理变更手续,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应当继续履行原合同的内容。(四)劳动合同变更应当及时进行。劳动合同变更必须是在劳动合同生效后终止前进行。依照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即终止,那时便不存在劳动合同变更的问题了。 综上,劳动合同变更的程序并不繁琐,最重要是双方要达成一致协议。但是在变更时,应当注意上述有关事项。如果经过协商仍无法达成变更协议,依法可以要求按程序解除合同。

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税政策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状况决定财税政策,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财税就是政府从国民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满足社会的公共建设需求,使国家的资源得到优化,使经济建设得到稳定发展。财税政策是政府以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为指导思想,为了实现某些预定的目标而根据本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地运用各种财税手段来调节国家的经济运行,其目的是使经济稳定发展。所以,财税政策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状况决定财税政策,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最终财税政策制约以及影响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笔者通过自身掌握的有限的理论知识以及工作实际经验,深刻地感受到财税政策在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中的作用,特作此文,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财税政策;经济建设;影响及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当微观调控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时,国家会通过财税政策、经济杠杆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来达到产业的调整以及优化的目的。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变动税率来引导行业的发展;通过对高新技术设备折旧的倾向来刺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通过信贷政策来改变资金的投放与使用,通过财政补贴来引导投资的方向,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这是财税政策的闪亮点。但是,从目前的经济状况看,财税政策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它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里不妨讨论一下,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1当前我国财税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 1.1许多财政的支出与补贴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作用我们知道,政府通过投资以及补贴是为了引导一些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的研发以及高新科技企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但是,纵观我们经济发展的现状,其效果甚微,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地方的保护行为使许多企业在资源、商品、价格上与政府的政策及原则背道而驰,出现了越是补贴,能源越高消耗,环境更是高污染。最后是国家收入减少、企业收入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导致雾霾长期存在。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了全球空气环境的净化。总之,国家治理环境的投入与优化政策不少,但是其产生的效率却很低。另外,我国在高校技术研发上也给予企业极大的优惠,以此鼓励他们自研、自创。但是有不少企业在政策面前动了许多不该动的脑筋,在科技研发上偷工减料,在资金运用上“张冠李戴”。总之,资源浪费、污染严重、资金挪用、科技含量不高等事实说明了一切。 1.2某些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手段也比较单一相对国际指标而言,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上,财政投入远远不足。据有关统计表明,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20%左右,实际也证明该比例在1.5%左右时,污染会继续加重;比例在3%以上,环境有可能改善。目前我国仅占 1.5%,这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目

劳动合同变更书模板

劳动合同变更书模板 篇一:劳动合同变更书 劳动合同变更书 使用说明 一、本合同书可作为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使用。 二、用人单位与职工使用本合同书签订劳动合同时,凡需要双方协商约定的内容,协商一致后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 签订劳动合同,甲方应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应本人签字或盖章。 三、经当事人双方协商需要增加的条款,在本合同书中第二十一条中写明。 四、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劳动合同的变更等内容在本合同内填写不下时,可另附纸。 五、本合同应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文字简练、准确,不得涂改。 六、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交乙方的不得由甲方代为保管。 劳动合同变更协议书 )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就双方对年月日签订/续订的劳动合同变更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劳动合同变更内容 二、本协议生效后,原劳动合同仍继续履行,但变更条款按照本协议执行。 三、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并加盖甲方劳动合同专用章后生效。 四、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签字)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 年月日年月日 篇二:劳动合同变更书,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劳动合同变更书,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对__年__月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书作如下变更: 劳动合同变更的内容: 1、 2、 3、 甲方:___ 乙方:___ 年月日

鉴证人: 鉴证机关: 年月日 注:变更劳动合同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鉴证机关各一份。 篇三:劳动合同变更通知书范本3篇 劳动合同变更通知书范本3篇 劳动合同有效订立后尚未履行完毕前,有时需要通过劳动合同变更使劳动合同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以下是xx为大家精心准备的:3篇劳动合同变更通知书范本。欢迎阅读和参考! 劳动合同变更通知书范本一 员工: 您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进行下列第项变更: 1) 甲、乙双方约定《劳动合同》类型及期限变更为:固定期限,自定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2) 乙方工作岗位变更为在×××××担任×××××岗位工作。 3) 乙方工作地点变更为×××××。 4) 乙方岗位工作时间变更为××××××。劳动合同变更5) 乙方基本工资变更为人民币×××××元/月。 6) 乙方税前岗位津贴变更为人民币×××元/月。

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摘要】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股票市场的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对投资领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对于股票市场走势的影响。在证券投资中,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还要及时了解经济运行状况,才能顺应股市潮流,规避风险,把握时机,获得最好的投资收益。下面就结合宏观经济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策以及股票市场的特点来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股票市场;股市的走势;股票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在过去二十年间,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对于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而言,我国的股票市场由于成立时间过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制度缺陷和制度不确定性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实证工作的开展更是远远落后于股市的发展。这些都造成了我国股票市场投机色彩非常严重,股票市场经常是大起大落,股票价格的波动也成为了股票市场上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实际上,我们国家目前的金融体系还保留着过去那种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的问题。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受股票市场发展滞后的制约来看,我国的

货币政策应当更重视发展资本市场,更多地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来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货币政策如何对股票市场造成影响?各种政策工具的功效有何区别?众所周知,股票市场是已经发行的股票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场所,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大类别。由于它是建立在发行市场基础上的,因此又称作二级市场。股票市场的结构和交易活动比发行市场更为复杂,其作用和影响力也更大。股票市场是投机者和投资者双双活跃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金融活动的寒暑表,股票市场的不良现象例如无货沽空等等,可以导致股灾等各种危害的产生。 一、理性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下面先从股票市场的特点着手分析:

劳动合同主体变更协议范本 三方

编号:_____________ 劳动合同主体变更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甲方:(新用人单位) 乙方(员工): 丙方:(原用人单位) 甲乙丙三方经平等协商,就甲方今后取代丙方继续与乙方履行劳动合同一事,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乙丙双方现有劳动合同(以下简称“原合同”)中的丙方主体由甲方取代。即乙方和丙方在原合同下的权利和义务(也包括丙方和乙方签署的《岗位聘用协议》、《保密协议》、《培训协议》(如有),以及其他与原合同相关的合同类文件中规定的所有权利、义务)变更为由甲方和乙方继续履行,丙方的权利、义务均随之全部转移给甲方。同时,丙方不再作为原合同(原劳动关系)的当事人。 二、甲乙丙三方均承认,本协议签订后,丙方与乙方之间的原合同尚未履行部分,由甲方与乙方继续履行,此时未造成乙方与丙方的原合同解除,因此不产生经济补偿金问题。但将来一旦出现乙方与甲方之间的劳动合同被解除或终止,且按法律规定乙方应该获得经济补偿金时,计算甲方应向乙方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时,必须连同乙方在丙方的工作时间一起合并计算,作为乙方应获得经济补偿金总的工作时间。 三、本协议签订后,甲乙双方均应照原合同之约定继续履行原合同。与此同时,为了备忘,甲乙双方通过本协议附件(《劳动合同》)来重申和变更原合同中的要点内容。 四、本协议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丙方(盖章): 日期:年月日

劳动合同的变更通知书

劳动合同的变更通知书 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对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签订的劳动合同书作如下变更: 劳动合同变更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签字盖章)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签字盖章) 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鉴证人:_________________(签字盖章) 鉴证机关:_______________(盖章) 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注:变更劳动合同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鉴证机关各一份。 格式二终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_____________同志(先生、女士):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与甲方签订的________年期限的劳动合同,现因劳动合同期满(或者由于______________原因),终止(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有关规定,符合(或者不符合)发给经济补偿,发给相当于本人________月工资______________元人民币整。甲方:_______________(签字盖章) 乙方:_______________(签字盖章)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 注:变更劳动合同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失业职工管理机构各一份。 (2)说明 劳动合同变更是指合同双方当事出有因人就合同条款进行协商变动,双方按变更后条款执行。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是指发生法定事由或者双方当事人约定的事由以后,劳动合同不再履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劳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要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在双方的基础上变更和解除合同。 变更、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劳动者有一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企业劳动合同履行与变更引起的典型争议案例(精)

案例一:用人单位因客观情况变化不能履行原劳动合同,能否擅自解除劳动合同案例简介 王某1997 年6 月与某饲料公司签订了为期二年的劳动合同,任餐厅厨师。1998 年3月因建锅炉需拆除食堂,公司决定停办食堂。在3月14日举行的食堂工作情 况小结会上,公司单方面通知王某准备与之解除劳动合同,王某对此表示异议,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愿意服从公司安排的任何岗位。但公司未对王某作任何安置,于1998 年4 月13 日作出了《关于解除王某劳动合同的决定》,王某不服,要求公 司撤销决定,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处理结果 公司最终撤销了决定,并安排王某工作。 案例评析 这起劳动争议是由于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原劳动 合同无法履行而引起的。本案中饲料公司不与王某协商,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一致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 对于这类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而不能履行原劳动合同的,首先应该协商,但本案中,饲料公司的食堂由于某种原因停办,却对 王某未作任何安置,也未经协商却简单解除劳动合同,是不公平,也是不合法的,合同不能履行的责任不是王某造成的,公司应积极对王某予以内部安置。如双方就变 更劳动合同实在难以达成一致的协议,公司也应该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给予经济 补偿。 案例二: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劳动合同不能履行,应当由谁承担责任 案例简介

某物业管理公司在与某建筑工程公司签订承包修建花园式小区的同时,便开始 招聘该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经过考核决定录用赵某等9 人为小区建成后的物业管理人员,并于1997 年10 月与他们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规定赵某等5 人于1998 年5 月工程竣工后来小区正式上班。该物业管理公司1998 年4 月对赵某等9 人进行了岗位培训。 1998 年5 月小区未能如期竣工。公司让赵某等人回家等候通知。到1998 年9 月, 该物业管理公司通知赵某等人, 原劳动合同因小区未能建成而无法履行, 因此要解除双方所订劳动合同。赵某等人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履行劳动合同,并且补发1998 年5 月至1998 年9 月工资,双方经反复协商, 未能达成协议,赵某等人于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处理结果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后经过调查,认为该物业管理公司单方面要求终止合 同的履行,虽然是由于某建筑公司的行为造成的,但赵某等人因此而近 5 个月不能上班,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其直接原因,却是由于该公司没有如期履行劳动合同。在调节不成的情况下,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双方终止履行劳动合同,物业管理公司支付赵某等9 人每人1998 年 5 月至1998 年9 月的工资2500 元。 案例评析 本案是有关第三人过错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劳动争议。由于某建筑公司的过错 使小区迟迟未能完工。因而导致物业管理公司也是受害者,但某建筑公司是与该物业管理公司有合同关系的第三人,由于它的过错造成的损害,虽然最终由它承担。但相对于赵某而言,其损失要先由该物业管理公司负责赔偿。因此,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案例三:错捕期劳动合同如何履行 案例简介

国家政策对股票的影响

国家政策对股票的影响 都说中国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政策市,而对股票影响的政策具有多方面的。其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占主要部分。而国家颁布的一些其它的对于国家发展国情需要而做出的调整政策,工程建设政策,亦或是因为一些自然因素等一些实事政策也对股市有一定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非常大。①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影响。但是货币供应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实际投资收益率下降;②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会减少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③从股民心理上来说,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这种影响对股市的涨跌又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2.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除货币以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另一种基本手段。它对股市的影响也相当大。其中以税收和国债来论述。(1)税收

运用税收杠杆可对证券投资者进行调节。①对证券投资者之投资所得规定不同的税种和税率将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税后实际收入水平,从而起到鼓励、支持或抑制的作用。一般来说,企业从事证券投资所得收益的税率应高于个人证券投资收益的税率,这样可以促使企业进行实际投资即生产性投资;②税收对股票种类选择也有影响。不同的股票有不同的客户,纳税级别高的投资者愿意持有较多的收益率低的股票,而纳税级别低和免税的投资者则愿意持有较多的收益率高的股票;③从投资者方面来说,税征得越多,企业用于发展生产和发放股利的盈余资金越少,投资者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也越少,因而高税率会对股票投资产生消极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也会下降。他们常会这么想,“与其挣的钱让国家拿走,还不如不挣”。相反,低税率或适当的减免税则可以扩大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刺激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 (2)国债 国债是区别于银行信用的一种财政信用调节工具。国债对股票市场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①国债本身是构成证券市场上金融资产总量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国债的信用程度高、风险水平低,如果国债的发行量较大,会使证券市场风险和收益的一般水平降低;②国债利率的升降变动,严重影响着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价格。当国债利率水平提高时,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到既安全收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