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编制体制,为新质战斗力建设助力学员5队黄道生摘要:建国以来,我军先后进行了13次规模较大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而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这说明当前我军的体制编制与实现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
为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字:强军目标体制编制现代战争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背景下,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是近段时期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复杂性、敏感性和多变性明显增大,我国国家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遇到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威胁日益凸显,当这种挑战和威胁达到中国安全与发展底线时,军事力量必然走上前台。
军事实力越强大,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底气就越足,正所谓“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了国防和军队的改革方向和任务,其中尤其强调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包括强化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等。
下面,我对深化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我军的体制编制与强军目标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先后进行了13次规模较大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其中1985年以前是9次,1985年以后进行了4次,从1985年以来,也就是著名的“百万大裁军”开始,我军经过四次规模较大的军队整编,军队的规模从400万人减到230万,军队的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按照军人和老百姓的比例,世界上现在除了印度以外,其他国家的军民比例都高于我国。
当前,我国军民比例大概是1:100,而美国是我国的6倍。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强化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改革,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军的体制编制与实现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现行的战区设置与解决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的威胁不相适应中国是一个同周边多国存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的大国,而目前有争端的领土中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并不掌握在中国手中,这不仅对中国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提出了重大挑战,也为一些外部势力插手干预提供了可乘之机。
美国、日本利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领土争端牵制中国,实行“周边遏制”战略。
周边一些国家“倚美制华”倾向明显,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呈现扩大化、联动化、地区化趋势,使中国面临重大政治、外交、安全、军事风险。
然而,我国现行的战区设置是根据国家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作战任务等设置的,共有七个战区,分别是沈阳战区、北京战区、兰州战区、济南战区、南京战区、广州战区和成都战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原来的战争经验来设定的,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冲进战争领域,战争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可以1991年海湾战争及以后的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发现,现代战争更加注重战场空间更加立体化、多维化,战争物资消耗更加巨大,后勤保障更加艰巨困难以及指挥系统更加自动化,这些都要求我们不得不去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
另一方面,我国现在面临的外部的压力和军事的挑衅更多地来自于海上,海上能源威胁、海洋权益争端越来越多,这都与几十年前的面临的领土、资源被掠夺的风险不同。
从历史发展来看,长期以来,我军注重“屯兵驻防”,对远程投送和战略机动重视不够,致使我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明显滞后,加之我国幅员辽阔,疆域漫长,维护国家安全与主权的任务异常繁重,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二)非战斗人员众多,官兵比例失衡大家经常在一些演出场合看到顾莉雅、凤凰传奇等歌手的表演,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面的很多演员、歌手都是在职军官。
而文工团只是非战斗人员中的一小部分,据了解,军队非战斗人员包括机关兵、文职人员、文工团、军事院校和我军下属的各媒体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占据了军队的大量员额,严重制约了军队战斗力的发展。
随着《决定》的出台,“改革政策还没出来,但怎么实现人员的精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陈先义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
伴随着军队文职制度的完善,对于非战斗人员更具深度和力度的改革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据网上资料称,法国的官兵比例是1:32,美国的官兵比例是1:17,而中国的官兵比例是1:1.47,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军队,一个军官只“领导”一个半的兵,也许这个数据并不是多准确,但是我军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的比例不够合理的现象是存在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军队规模结构,提高作战成份比重,使军队的职能任务能够进一步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三)军兵种结构不合理,机关与基层的矛盾突出我军现在的军兵种结构中,陆军的比例较大。
陆战型的特征还比较明显,指挥的层次有点偏多,与信息化战争要求指挥层次简化的趋势还不太适应。
高层机关,头多尾大。
所谓“头多”,就是部门比较多,所谓“尾大”,就是我们下面所管的那些直属单位比较多。
它严重地制约了我们高层机关统筹领导和战略管理的能力。
同时,传统作战力量还是占主体,虽然我们这几年发展了一些新型作战力量,但是我们传统的作战力量还占主体。
另一方面,机关干部冗余,基层人员不足也是一个严重制约部队战斗力发展的难题。
部队里有这么句顺口溜:机关的活干不完,基层的活没人干。
它十分生动地反映了部队现阶段的一个大难题。
机关的琐事、杂事众多,这就需要一大批的参谋、干事和助理员们,而随着现在部队招收兵源的素质越来越高,这些参谋、干事和助理员们干的大部分活计都是可以交给这些基层的士兵干的,而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事务性工作,由于某些机关干部责任感不强、业务能力不高,应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老话,机关干部拖延、推诿,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这些都迫切需要通过深化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来加以解决。
二、回顾百万大裁军和总结外军的裁军经历来总结经验教训(一)回顾百万大裁军的始末1985年6月4日,邓小平轻轻伸出的一个指头震惊了世界——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民解放军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
裁军“消肿”,是邓小平很早的心愿。
据不完全统计,邓小平从1975年到1984年的10年间,对于“消肿”问题,谈了多达数十次。
在此期间,虽进行过4次精简整编,但“消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至1985年,人民解放军军费只有191亿元人民币,仅占同年美军军费的2%,不及前苏联军费的零头,而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却是美军的两倍,与苏军持平。
对裁减100万,有些领导人担心会减弱军队的战斗力。
邓小平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虚胖子能打仗?军队要多节省开支,改善武器装备,更要提高军政素质,这就必须减少数量。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充满信心地指出:“再减100万,一是必要,二是没有风险。
好处多得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是“肿”在作战部队,而是在各级领导机关。
因此,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
一夜之间,人民军队有60万干部被列为“编外”,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有1/4要撤销。
裁减员额100万后,军队的总定额为300万。
各单位撤并机构,人员精简40%。
将原来的11个军区合并为7个大军区,调整后的军区,战区范围扩大,兵源充足,物质资源雄厚,战役纵深加大,从而提高了大军区的独立作战能力。
较大幅度地调整各兵种的编成比例,加强了特种兵部队。
凡保留下来的陆军,军级建制全部改编为“合成集团军”,与原陆军的军相比,集团军的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都有所加强,提高了现代条件下的合成训练和作战能力。
全军院校数量精简12%,人员数量减少20%。
结合精简整编,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调整配备了三总部、大军区、军兵种的领导班子。
有人把这形象地比喻为既“消肿”,又“输血”。
调整后,三总部领导班子和大军区领导班子人数减少40%。
平均年龄下降到8.5岁,知识结构也进一步改善。
百万大裁军举世瞩目,它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全世界的称赞。
(二)一些国家近年来裁军的基本情况近年来,一些国家均走上“压规模、上质量”的精兵之路。
军队总规模不断下降。
据对军队员额10万以上的42个国家的综合统计,1989年,世界军队员额为1950万人,1999年降为1589万人,10年减少18.5%。
各军事大国均保持裁军的势头。
在因到处用兵而兵力吃紧情况下,美国仍计划少量裁军。
俄罗斯也于今年整合了最新的战区分布。
各国裁军明显呈阶段性。
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各国裁军分为两个阶段。
一些国家在第一阶段裁军幅度大,另一些国家在第二阶段裁军幅度大。
如美国第一阶段裁军达26.57%,第二阶段只有14.33%;越南在第一阶段裁减军队员额45.63%,第二阶段为15.38%。
法国第一阶段裁军9.02%,第二阶段裁军幅度48.25%。
发达国家多是各军种全面裁减,而发展中国家是某些军种有增有减。
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在第一、第二阶段,对陆、海、空等军种规模都进行了压缩;而东南亚国家则只大规模压缩陆军员额,海、空军规模却有所扩大;印度陆军规模未变,只扩大了海、空军规模。
这些国家的裁军,在精简部队的同时,更加注重部队战斗力的培养,将军费更多地用于提高部队战斗力生成和装备更新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我军编制体制调整的目标要求、重大意义及深远影响军队编成是保证军队的人员和武器装备有效结合,各级各类组织有机构成,从而使军队能够形成整体作战力量的关键。
在这场以提高军事效能为目标的新军事变革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力求确立与新型武器装备系统相结合、与未来战争相适应的军队编成。
为实现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一)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提高应对危机能力和战略投送能力现代战争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致胜,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蝴蝶效应”的作用下,我国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与互动性加深,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越来越受国际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随着我国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对海外市场、资源产地、战略通道的依赖性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