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改革的问题与对策3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
3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课题项目的部分内容。课题组成员为石亚军、陈桦、王新清、解江凌。[关键词]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发展
[摘 要] 本文认为,进一步加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使之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要认清并克服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的两个痼疾,确立符合形
势发展要求的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方针和原则,找准进一步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稳
妥地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中图分类号]G47;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0)0420005204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
一步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加大深化高校内部管理
体制改革的力度,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为尽
快克服原有体制的弊端,适应建立和完善素质教
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我们要站在新的
角度,用新思路、大气魄,加快推动高校内部管理
体制改革,并力求内涵突破,形式创新。
一、认清体制弊端的症结点,
增强深化改革的迫切感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
革取得了长足进展,管理机制和模式发生了很大
变化,提高了对经济两个转变和教育两个转变的
适应性。但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对应的教育观念和
体制虽然失去了现实合理性,却还没有完全被克
服,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因深化高等教
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越来越突出。当前,高校管理体
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政府管理的模式中走出来,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管理学校。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参
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的,政府内部有什么样的
部门,学校也相应地设置什么样的机构,并实行与
政府相同或相似的运行逻辑和机制。比如:关于机
构设置,突出的问题是机构重叠,机构庞大;关于
职能结构,职能不清、职能不顺、职能不配套的现
象普遍存在;关于权责体系,依然表现为权责不
明,权责错位,权责失衡;关于人事设置,人浮于
事、人与事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关于领导体制,层级间不联接、部门间不协调的状况十分明显;关
于制度体系,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有力的履职
监督机制和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在这种体制下,必然造成管理不善等问题。主
要表现在:一方面,在管理决策中,行政意志、部门
意识过分突出,忽视了学校的学术特点,
没有充分
发挥专家和各专门委员会在管理学校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管理重心上,行政地位和部门作用过分显赫,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不够突出,造成学
5教学与研究 2000年第4期校各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为教师、为教学服务的
主客体关系倒置。
改革校内管理体制,从政府管理的模式中走
出来,按照教育的规律管理学校,既是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高
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
改革中,观念更新是先导,教学改革是核心,体制
改革是关键,三者相互制约,相互推进。在教育教
学观念更新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时,只有致力于深
化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科
研、服务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真正
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2.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按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学校。
在校内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习惯于计划
经济体制下对待权利与义务、投入与产出的思维
模式,存在着遵循这种思维模式的运作方式。比
如:在干部任用上,依然实行终身制,许多岗位资
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职工队伍建设上,“铁饭碗"、“铁交椅"、“大锅饭"现象没有根除,造
成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在人事分配政策上,缺乏
竞争机制,严重限制了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的发挥;在财务管理中,经费来源单一,重视
过程的管理,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率。
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的思维
模式中走出来,按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学
校,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突出教学、科研的中
心地位,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
益的需要。只有将竞争法则、激励法则和创新法则
引入校内管理体制,学校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运
行机制,才能充分和广泛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二、明确形势发展的要求,
理顺深化改革的思路
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
府机构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
部管理体制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中共
中央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期间做出的1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中指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
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减员增效。改革分配和奖励
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加大学校后勤改
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
会化。这一精神为理顺高等教育的改革特别是高
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指明了方向。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
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遵循1高等
教育法2。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需要出发,调整管理战略,改革管理体制,优化办
学结构,激活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教育
教学资源,以不断增强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
学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和办学的质
量与效益,增强学校参与竞争的能力。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在于:通过调
整并优化职能结构、权责体系、机构布局、领导体
制,建立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履职规范和运转协
调、优质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以依靠教职工
办学为主导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
主监督的民主办学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和管理干部队伍,完善干部的任用、考核、奖惩制
度,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管理、经营、服务相区分,小机关、大服务的运
行机制,逐步建立起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
高度适应性的创新机制和办学运行机制。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以强
化教学科研、优化教辅、催化开发、进化服务为重
点趋向;以教学科研体制、领导体制、人事体制、财
务体制、后勤体制的改革为重点对象;以调整教
学、科研运行单位,突显教学、科研的组织、运作,改组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突显以管理提供支持和
服务,健全咨询参谋机构,突显以信息提供支持和
服务,重组教辅部门,突显以资源提供支持和服
务,完善科技开发部门,突显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
功能为重点方向。
为使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有效,在不断突
破中顺利推进,改革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
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
于探索,勇于创新,胆子要大,步子要实,既要积极6教学与研究 2000年第4期又要稳妥,分阶段、按步骤逐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为基本方针。同时,在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
循职能目标科学化、一体化原则,放权与控权相一
致原则,高效、精干原则,责权利相一致原则,管理
与服务相一致原则和改革与发展相统一等原则。
三、抓住主要方面,力求重点突破
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头绪多、任务
重、难度大,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综合近年来
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在思考改革的
切入点和侧重点时,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主要方
面,实现重点突破。
1.调整学校机构设置,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调整学校的机构设置,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
科研和管理两大机构体系中各类机构内部设置不
合理、相互关系不规范的问题。根据各类机构应有
的职能,建立院系所、校部机关内外循环良性运转
的新模式,提高学校整体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院系所等教学、科研机构要进行重大改组,克
服院系所重复设置,口径过窄,组织教学、科研职
能和行政管理职能混淆等弊端。一方面,要根据学
校学科体系调整的战略需要,调整全校的院系所
布局,形成有利于合理配置全校教学、科研资源,有利于各学科内在发展和学科群整体发展的院系
所结构。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固有的内在规律,建立学院与系所新的关系模式,把系所从繁杂的
事务管理中解放出来,并用矩阵方式组织教学、科
研,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作用。
校部各党政职能部门要进行大力度调整,扭
转校部机关政府化的倾向,理顺校部机关与院系
所的关系,通过撤销、合并、合署办公等方式调整
结构,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强服务,建立科学、
合理的管理体系,保证管理队伍精干高效。
2.优化用人制度,强化岗位职责。改革用人制度,要从根本上解决按人设事、目
标不清、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根据学校教
学改革和科研建设的需要,建立科学管理,高效运
转,灵活应对,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干部和服务
人员作用的用人制度。
岗位设置必须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公平竞争、严格考核、目标管理"的原则,实行科学的
定岗、定编、定责,打破“铁饭碗",废除“终身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
励、竞争、淘汰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
颖而出的良好用人环境。
3.加大分配力度,激活激励机制。校内分配制度的改革,要致力于从根本上解
决劳酬失衡、分配不公、平均主义的问题,适应用
人制度改革的需要,建立真正能够奖勤罚懒,有利
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工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是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
节,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得"的原
则,对现行的校内分配制度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拉大分配差距,加大按劳分配的力度,实现多劳多
得,优劳优酬。通过分配政策的调整,引入竞争机
制,克服平均主义,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建立符
合学校特点的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
4.推进后勤改革,提高服务质量。要在服务体系中,根本改变学校办后勤、学校
办社会的问题,根据理顺学校与社会关系的需要,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新型后勤服务体系。
要对现有的学校后勤体制实施大手术,通过
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后勤服务体系
逐步与学校剥离,改变学校办社会的现状,减轻学
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并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
管理水平。要把原来事业型、福利型的后勤发展成
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产业,促进学校办学条件和办
学环境的改善,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深化体制改革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势必触及各方的利
益,必然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利益格局,因而是一
项复杂的、政策性很强和非常敏感的工作。如何实
现既积极大胆推进改革,又保持学校的稳定和各
项工作的有序运转,更是一项艰难的课题。为使改
革按照既定目标顺利推进,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把
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努力创造改革的良好氛围。
广大教职工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是校内管7教学与研究 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