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
6.实施有效教学教师的特质 6.实施有效教学教师的特质
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质——如个人 如个人 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质 外表、魅力、整洁、善良和亲切、智力、 外表、魅力、整洁、善良和亲切、智力、 机智、开放、热情、 机智、开放、热情、幽默等 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特征或品质——如体谅 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特征或品质 如体谅 学生、对学生有高要求、教学能力强、 学生、对学生有高要求、教学能力强、学 科知识丰富、 科知识丰富、教学的适应性等 教师的价值追求与职业道德——事业心、 事业心、 教师的价值追求与职业道德 事业心 敬业精神等
操作在教师,落实在学生 操作在教师 落实在学生
5
(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1.关注新课程教学内容变化 1.关注新课程教学内容变化 关注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 科学技术进步,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科学技术进步 政治、文化发展; 济、政治、文化发展; 贴近学生——学生生活,学生知识基础,学生认 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 学生生活 学生知识基础, 知规律; 知规律; 选择性——选择什么,如何组织; 选择什么, 选择性 选择什么 如何组织; 目标要求的层次性; 目标要求的层次性;… … 必须关注并研究教学内容变化可能引起的新 课程实施的“落差” 课程实施的“落差”。
12
2.有效教学应强化正确的学生观 2.有效教学应强化正确的学生观
要防止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忽视学生的学习 行为、特别是学生学习认知活动的偏向。 行为、特别是学生学习认知活动的偏向。 所谓教学“有效” 所谓教学“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 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 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 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有效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 有效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有效 教学实施的主体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实施的主体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教 13 学评价的标准是看学生进步的幅度. 学评价的标准是看学生进步的幅度.
20
5.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3)提问 (3)提问 问题的难度水平; 问题的难度水平; 问题的认知水平; 问题的认知水平; 问题的清晰明了度; 问题的清晰明了度; 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选择回答者; 选择回答者; 等候学生回答。 等候学生回答。 (4)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应 (4)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应 对正确反应作出反应; 对正确反应作出反应; 对不完整或部分正确反应作出反应; 对不完整或部分正确反应作出反应; 对不正确反应作出反应; 对不正确反应作出反应; 对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作出反应; 对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作出反应; 对学生的问题和评论作出反应。 对学生的问题和评论作出反应。 (5)其他行为 (5)其他行为 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2
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输出知识的总量数× 输出知识的总量数×接受知识的百分数 =教学有效度(有效知识量)。 教学有效度(有效知识量)。 输出知识的总量数- 输出知识的总量数-教学的有效度 =教学剩余度(无效知识量) 教学剩余度(无效知识量)
17
3.与改进学生学习成绩高度相关的教学行为 与改进学生学习成绩高度相关的教学行为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主动教学; 主动教学; 让学生高度专注学习; 让学生高度专注学习; 高效利用教学时间; 高效利用教学时间; 多变而灵活地将学生分组; 多变而灵活地将学生分组; 通过专注于课程学习促使学生快速进步; 通过专注于课程学习促使学生快速进步; 教学生为理解和掌握而学习; 教学生为理解和掌握而学习; 了解学生的水平,进行适合的教学, 了解学生的水平,进行适合的教学,提出适合 的目标,清楚界定教学目标; 的目标,清楚界定教学目标; 创建组织有序、注重学习、愉悦的学习环境。 创建组织有序、注重学习、愉悦的学习环境。
15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1.教师教学技能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1.教师教学技能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选择与处理把握不准确 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意识薄弱 教与学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水平不高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培“优”助“困”)能力不强 欠缺教学机智 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
16
2.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变量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变量
9
(1)判断教学有效性的行为标准
课程的价值; 课程的价值; 激励学生; 激励学生; 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 有效交流; 有效交流;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 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 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 关心学生的学习。 关心学生的学习。
10
(2)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和辅助行为
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
清晰授课 多样化教学 任务导向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确保学生成功率
22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23
确定教学目标要有学生意识 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起点有所提高 瞄着起点定目标, 瞄着起点定目标,看准目标选内容 选择资料要有学生意识 不选最好的, 不选最好的,选最合适的 不选教师好教的, 不选教师好教的,选学生好学的 课堂教学要有学生意识 一节课是否好课的标准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 课堂效率关键: 课堂效率关键:针对性和参与性 调控教学节奏要有学生意识 训练要有学生意识 训练是为了学生的提高 依循学习心理的训练才能成为有效的训练
6
呈现的教学内容符合并体现课标要求吗?是否 对课标要求在本节课中的分解把握住了? 教学内容突出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吗? 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吗? 内容贴近学生、联系生活吗?(资源利用与开 发情况) 教材所设计的各项活动都恰当地安排了吗? 内容选择有没有人为拔高要求或者降低标准? (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吗?)在教 学中体现课标为两头学生作了什么特殊安排?
18
4.对学生良好成绩产生最显著、一致性效果的教学行为 对学生良好成绩产生最显著、 对学生良好成绩产生最显著 清晰明了; 清晰明了; 充满变化性和灵活性; 充满变化性和灵活性; 以教学和学习任务为中心; 以教学和学习任务为中心; 热爱学科、充满热情和教学激励学生; 热爱学科、充满热情和教学激励学生; 批评(负相关) 批评(负相关); 不诚实(负相关) 不诚实(负相关); 给予学生学习机会; 给予学生学习机会; 运用有条理争论; 运用有条理争论; 多种水平的提问或讨论。 多种水平的提问或讨论。
4
三、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
教学层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层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方面开展教材研究, 一方面开展教材研究,力求准确把握新 教材的教学要求; 教材的教学要求 ; 另一方面提高教师选择教 学内容和营造教学氛围的能力, 学内容和营造教学氛围的能力 , 提高教师组 织课堂探究活动的能力。 织课堂探究活动的能力。 管理层面--管理层面--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评价. 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评价.
8
3.有效的教学方式
是否有利于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 △是否有利于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根据内容的 不同采取适切的方式) 不同采取适切的方式) △是否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展开思维的方式? 是否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展开思维的方式? △是否有利于兼顾全体学生,培养尖子的同时减少 是否有利于兼顾全体学生, 学习分化的方式? 如何分类要求, 学习分化的方式?(如何分类要求,如何为困难 学生进行教学铺垫) 学生进行教学铺垫) 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 △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教学进 学生收获) 度,学生收获) 是否受学生欢迎的方式? △是否受学生欢迎的方式?
有效教学的辅助行为 有效教学的辅助行为
利用学生的观念和贡献; 利用学生的观念和贡献; 精心组织; 精心组织; 恰当提问; 恰当提问; 展开探询; 展开探询; 传递自身的影响。 传递自身的影响。
11
(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1.有效学习方式的特征 有效学习方式的特征
主动性——我要学 (1)主动性 我要学 独立性——我能学 (2)独立性 我能学 个别性——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 (3)个别性 体验性——身心、情感、人格 身心、 (4)体验性 身心 情感、 生成性——问题学习,生成问 问题学习, (5)生成性 问题学习 题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一、有效教学的一般认识
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 效益、有效率的教学。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 吻合程度的评价。 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 学效率指对教学活动的合理投入与教学产出(效 果)吻合程度的评价。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 现。即指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 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
19
5.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1)教学量和进度 (1)教学量和进度 学习的机会/覆盖的内容; 学习的机会/覆盖的内容; 角色界定/期望/时间分配; 角色界定/期望/时间分配; 课堂管理/学生投入学习时间; 课堂管理/学生投入学习时间; 一致的成功/学术性学习时间; 一致的成功/学术性学习时间; 主动教学。 主动教学。 (2)提供信息 (2)提供信息 组织条理性、结构化; 组织条理性、结构化; 丰富性/循序渐进; 丰富性/循序渐进; 清晰明了; 清晰明了; 热情; 热情; 进度/等候时。 进度/等候时。
14
3.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 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有效的体验——感官充分活动 有效的体验 感官充分活动 有效的思考——思维充分激发 有效的思考 思维充分激发 有效的表达——情感自然宣泄 有效的表达 情感自然宣泄 有效的沟通——交往渠道流畅 有效的沟通 交往渠道流畅 有效的学生活动的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充实,计划周全, 目标明确,内容充实,计划周全, 广泛参与,不断深化,持之以恒。 广泛参与,不断深化,持之以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