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清热药与方剂PPT课件

第六章清热药与方剂PPT课件


.
17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
18
生地黄
四大怀药之一。制熟即熟地黄。 性味:甘、苦,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19
生地黄
主治:
1、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斑疹,舌红绛等。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等。 3、热病伤津口渴,或消渴证。 4、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用量:9——15克。 鲜地黄:凉血,生津效佳。 注意: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者慎用。
二.立法依据:
1.《医学心悟》:“伤寒邪在表者可汗,在 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 焉。”
2.属八法中的“和法”。
.
28
三.分类:
1. 和解少阳剂:邪在少阳:小柴胡汤 2. 调和肝脾剂:肝脾不和:逍遥散 3. 调和肠胃剂: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
.
29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12g 黄芩9g 人参9g 炙甘草6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
.
20
牡丹皮
.
21
牡丹皮
性味: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消痈。
主治: 1、热入营血发斑:血热吐血,衄血等。 2、热病后期,阴虚内热,骨蒸无汗。 3、血瘀证:血瘀经闭、痛经,症瘕等。 4、肠痈。 用量:6——12克。
.
22
第七章 清热方
(一)清热泻火方
白虎汤 功效:清热生津。
里热证——发热,热痢,痈肿疮毒等。
.
2
清热药
[分类] 里热有气分与血分的不同,有实热,虚热之别。 故大致分为四大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
注意:脾胃虚寒,胃纳不佳,肠滑易泻者慎用。
.
3
石膏
.
4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CaSO4·。2H2O)
性味: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Clearing heat and promoting generation of body fluid.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辨证要点: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四大症)
.
23
白虎汤
方解: 君: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臣:知母——清热养阴,
助石膏清热,生津。 佐使:粳米,炙甘草 — 和中益胃,护津。 四药合用,达到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作用。
.
26
青蒿鳖甲汤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阴虚邪伏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 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 君: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
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臣:生地:滋阴凉血;
知母:滋阴降火,退虚热。 佐:丹皮:泻阴中之伏火。
.
27
五. 和 解 剂
一.定义:
具有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 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 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注意:血虚发热者慎用。
.
6
知母
性味:苦、甘,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除烦,清肺生津,滋阴降火。 主治: 1.热病气分证。 2.肺热咳嗽;或肺燥咳嗽。 3.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 用量:6——12克。盐炒用。
.
7
黄芩
.
8
黄芩
性味:苦,寒。入肺、胆,脾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连 翘:6——15克。
.
14
板蓝根
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痄腮肿胀,咽喉肿痛。
近代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流感, 乙脑,传染性肝炎等。 用量:15 – 30克。
.
15
板蓝根
同源药物:
1.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治疗温病热毒发斑,丹毒等。 用量:9 – 15克。鲜品60克。
.
24
(二)清热解毒方
黄连解毒汤 功效:泻火解毒。 Purging fire and expelling poison.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辨证要点: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
.
25
黄连解毒汤
方解: 君:黄连 – 清热泻心火及胃火。 臣:黄芩 – 善清上焦之火。 佐:黄柏 – 泻下焦之火。 使: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四药合用,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注意: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 使用。
.
10
第二节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
11
连翘
.
12
金银花
连翘
性味: 甘寒
苦,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13
金银花 连翘
主治: 1、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温病发斑等。 2、热毒痈疽疮疡。 不同点:
金银花长于疏散风热,解热毒。 连翘消肿散结突出,善于治疗瘰疬痰核等。 用量:金银花:6——12克。
.
30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
咽干,目眩,苔薄脉弦。
.
31
[方解]
君:柴胡:疏解少阳之邪,疏肝理气 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外用收敛生肌。
.
5
石膏
主治:
1.温热病热入气分证:
(高热,口渴,烦躁,大汗,脉洪大——四大症)
2、肺热咳嗽,气喘。
(清肺热)
3、胃火亢盛,头痛,牙龈肿痛。 (泻胃火)
4、煅石膏外用治疗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或疮疡溃后不敛等。
用量:15—60克。打碎先煎。
外用煅石膏研末敷患处.。
第六章 清 热 药与方剂
TCM Department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
1
清热药
[含义]
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方:以清热药为主组成, 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
主治:
1、湿热痢疾,黄疸;或湿温发热,尿赤等。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疮痈;
肝火头痛。
(善清肺热)
3、怀胎蕴热,胎动不安。 (清热安胎要药)
用量:3——9克。
.
9
三黄比较:
共同点: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治疗湿热痢疾,热毒疮痈等。 不同点: 黄芩:长于清肺热,又能清热安胎。 黄连:泻火解毒力强,长于清心胃之火。 黄柏:偏于入下焦,清下焦湿热; 又能清相火,治阴虚发热。
2.青黛:咸寒。清热凉血,定惊,解毒。
治疗温病热毒发斑,咳嗽咯血,丹毒, 痄腮,口疮及阴囊湿疹等。 近代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用量:1.5—3克。
.
16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茵陈蒿
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为治疗黄疸专药。 湿热黄疸:配伍栀子,大黄,首选。 如“茵陈蒿汤”。 若寒湿黄疸:须配伍干姜,附子。 用量:10 –30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