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三门峡“一库污水”
核心提示:素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黄河三门峡水库,如今是“一库脏水”。
三门峡这座因修建大坝而兴起的城市,与黄河血肉相连。
几十年来,黄河养育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还给黄河的却是污水。
水库脏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市民常年花钱买水吃。
近年来,三门峡大坝上游一些企业的污水排放量有增无减,黄河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也逐年增加,再加上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造成黄河水体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使三门峡水库水质严重下降。
2003年,黄河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三门峡水库泄水呈“酱油色”,水质已恶化为V类,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库污水”。
三门峡市区虽紧邻黄河,但市民们却不得不花钱购买从附近山上运来的山泉水,“守着黄河买水吃”成为二门峡市的一大“城市景观”。
三门峡水库的“一库污水”只是万里黄河现状的一个缩影。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有实测的记录至少遭遇四次严重污染。
2003年,国家紧急启动的第七次引黄济津甚至因河水污染被迫停止。
除黄河上游少数河段水质为三类,其余河段水质常年为四类或五类,无所用途。
有关部门预测:如果照此发展,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的“母亲河”,2010年将成为一条废水河。
一边是沿黄各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边是黄河水质的急速下降。
一个事实是:黄河干流纳污能力(承载污染物的能力)早已无法容纳目前进入黄河的污染物,黄河流域自身的经济支撑能力也不足以解决黄河水污染问题。
(责编:Delia)
煤炭的深度开采对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
据测算,开采1吨煤要损失地下水2至4立方米。
黄河山西流域年产煤炭1.4亿吨,每年至少向黄河排入矿坑水2.8亿立方米,而这些矿坑水中含有许多复杂的物质成分,其中包括重金属和放射性离子等,严重地污染了黄河的水源。
各类责权不明的尾矿对黄河水资源造成威胁。
“谁污染谁治理”是企业对其污染应承担的责任,然而这些企业一旦破产或关闭,其后续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由谁承担就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
黄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废水、污水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
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水资源物理性的污染,同时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随水而流,导致黄河水资源污染进一步加剧。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排污沟”。
黄河污染触目惊心。
黄河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黄河污染给城镇居民供水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此建议:1.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防治领域。
通过市场作用,从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企业个体行为,引申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供求关系,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环保企业乃至环保行业,向污染责任方提供商业性环保服务,逐步实现环境治理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
同时,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鼓励多家企业污染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和治污设施专业化运行,提高治污设施处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费用,逐步解决普遍存在的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环保设施,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2.树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治河理念。
一是划定黄河水功能区,根据黄河水资源量和水流的纳污能力,提出各省(区)允许排入黄河的污染物总量,实行省(区)际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依法治污,在相关法规中明确相应的水污染超标处罚措施,对于污染超标省(区)要停止审批新的水资源利用项目;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利、环保联合治污机制,在排污监测和监管处理水污染突发事件上统一行动、团结治污。
3.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绿色GDP,把环保工作纳入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
4.环保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实行垂直管
理,脱离地方的制约。
5.给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执法权。
如处罚力度,关停污染企业等。
6.地方新上项目论证必须有科学的决策程序,有环保部门参与,对新上项目,如果发生大的污染事件,实行事后决策追究制度,以加强地方“一把手”对黄河污染监督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7.应该在具备了有效的监测网络基础上,探索建立排污区域赔偿制度,让过度占有资源者付出应有代价。
可以通过“排污收费”的办法,由河流段面水质不达标者,向下游提供补偿,迫使沿黄地区政府加大对本地区污染的治理为了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11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将区域限批、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和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力求运用多种防治手段保护水环境安全。
增设“饮用水水源保护”专章,突出保障饮水安全
《条例》增设“饮用水水源保护”专章,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划定准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特别保护。
其中,准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堆放或者存贮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物品等;二级保护区内除遵守准保护区规定外,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码头、设置水上经营性餐饮、娱乐设施、从事泊船、采砂、放养家禽、网箱养殖等活动;一级保护区内除遵守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规定外,禁止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活动等。
《条例》还从健全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出发,对规划建设备用饮用水水源、制定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进行了规定。
特别明确,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时,环保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相关排污单位停止或者限制排放水污染物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
可能影响下游地区饮用水供水安全的,所在地人民政府还应及时向下游地区通报情况,并应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造成污染的排污单位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
推进排污工业项目园区化,强化环境风险集中预防控制
为预防控制环境污染风险,推进污染工业项目园区化,《条例》规定“除在安全上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新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应当进入工业园区,化工项目应当进入化工园区。
禁止在化工园区外扩建化工项目。
鼓励现有工业项目迁入工业园区”。
同时,为确保工业园区同步规划、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条例》规定“规划设立工业园区,应当同步规划并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及污染物收集系统”,否则“不得新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
为确保园区环境安全,《条例》还规定“工业园区内的项目对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建立车间、工厂和园区三级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强化养殖污染防治,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条例》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并实施分类管理。
主城区各街道辖区和其他区县(自治县)的城市建成区以及绕城高速公路环线以内的其他区域;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执行Ⅰ类、Ⅱ类水质标准的水域及其200米内的陆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等,应当划定为畜禽禁养区,明确禁养区内禁止新建畜禽养殖场,已有畜禽养殖场应当关闭或者搬迁。
《条例》同时规定,城市规划区及规划区以外的居民集中区、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工业区、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执行Ⅲ类水质标准的水域及其200米内的陆域、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应当划定为畜禽限养区。
限养区实行畜禽养殖存栏总量控制,存栏总量由畜牧主管部门会同环保等主管部门根据区域、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确定。
《条例》提出,三峡水库175米淹没区内网箱养殖及以污染水体方式从事水生养殖将被一律禁止。
《条例》规定“禁止在三峡水库175米淹没区内从事网箱养殖”,并“禁止采用向库区流域水体投放化肥、粪便、动物尸体(肢体、内脏)、动物源性饲料等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生养殖”。
违反规定的,将由农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拆除网箱养殖设施。
确立系列水污染防治新制度,实现多种手段防治水污染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条例》明确作出进一步规定,将区域限批、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行之有效的新制度、新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条例》规定“对未按期完成水污染防治主要目标任务,或者突出水环境问题未按期解决的区域(含工业园区)、企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明确“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同步暂停审批、核准或者备案,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活动,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条例》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建设项目,其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权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提高防范环境污染风险能力、维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对此,《条例》明确“鼓励排污单位根据环境安全的需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强化监管、执行措施及违法责任
《条例》规定,因严重干旱等不可抗力导致水体水质达不到功能区要求时,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排污单位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排污单位采取限制生产、停产等措施。
为强化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或停产整顿决定执行的措施,《条例》规定,排污单位拒不履行市、区县(自治县)政府或者环保主管部门作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或者停产整顿决定,继续违法生产的,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可以作出停止或者限制向违法排污单位供应生产所需水、电的决定。
《条例》规定,违法排污行为拒不改正的,可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罚款额度按日累加处罚,并对违法排污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