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文之先秦两汉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思想家。孟 子主"性善"说,荀子却提出了 "性恶"论。主 性善,则主张以"仁"治天下,然孔孟周游列 国,游说其主,而其道不行;主性恶,则 在主张以"仁"化民之外,更强调以"法"治天 下。荀子虽没有大力标举法治,但他的两 位学生,韩非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李 斯则大力推进法治。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往往迎合统治者的 政治需要来解释儒经,并把宗敎迷信思想掺杂其 中,武帝时就已争取到了官方的支持,成为御用 儒学。到西汉末,今文经学更与濂纬图箓相结合, 成为宗教神学化的谶纬经学。而古文经学则是在 野的私学,着重对儒经本义的训释,学风较为求 实,反对今文经学的濂纬迷信和主观臆断地解释 儒经。西汉中叶后,今文经学渐衰;东汉后,古 文经学渐盛。郑玄继马融以后, 兼取今、古文经 学,广采诸说,遍注群经,破除今、古文经学界 限和家法传统,建立了 "郑学、从而结束了今、古 文经学之争。
“无为”
道家崇尚“无为”,可直接追溯到老庄的“虚静”、“心 斋”、“坐忘”等思想。老子主张“涤除玄览(鉴)”、“致 虚极,守静笃”。庄子提出了 “心斋”、“坐忘”的观 点,心斋”要关闭感官的通道,摒弃一切外在干扰,保持 一种无私心杂念的精神状态。与“心斋”相通的是“坐 忘”:“堕肢体,黝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 ‘坐忘’。”忘不仅是要忘掉仁义礼乐等世俗伦理,而且 要遗忘自己的肢体,抛开自己的聪明,离弃本体,忘掉知 识,和大道(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美学受老庄的影响,追求“空灵”的艺术境界,重视 心灵对于世界与尘世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 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现万象, 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 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在我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发愤抒情"诗 论主张的,是伟大诗人屈原。可以说,他 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而且他的 审美意识和庄子一样,已臻于极高的堍界: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结 微情以陈词。""发愤以抒情。"申旦以舒中 情兮,志沈菀而莫达。" 后司马迁"发愤著 书"与陆机"诗缘情"之说,都渊源于屈原的 思想。
二、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
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和礼乐。他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人之修身 从学诗开始,坚定站在礼的基础上,最后在音乐 的陶冶中完成品德修养。这实际上是讲诗、礼、 乐的教育作用。 孔子提倡学诗并非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实用。 所以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又是从 诗的实用、诗的社会功能,提倡学诗的。因为在 春秋时代,作诗、赋诗、献诗、陈诗等,都是作 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在各国使臣交往中,往 往是从献诗、陈诗来评论其政化与社会风尚的。
三、通变入神。《系辞》云:“穷则变,变 则通,通则久",强调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反对固步自封、陈陈相因的模拟守旧,"通 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艺术的永恒生命即 在"通变"之中。
四、中和之美。《易》卦以一、三、五为 阳位,二、四、六为阴位,既中且正,称 为"中正"。"中正"是吉亨爻位,是至善尽美 的象征。
古代文论
先秦两汉文论
第一节 概述
先秦两汉文论作为初创期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先秦两汉文论尚未从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成为 专门的学科。 首先,这一时期的文论还处在与其它学术混沌未 分的状态。当时的学术文化,文、史、哲不分家, 一些重要的文论观杂糅于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之 中,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重要学说,也往 往涵盖了或适用于文论领域。先秦文论多见于诸 子学说与文献典籍中,两汉文论也广见于经、史、 子、集,几乎没有纯粹意义的文论篇著。
―、阴阳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美丑、虚 实、真幻、动静、情志、形神、文质、忧 乐等观念。 《易》肯定阴阳矛盾是永恒的,运动不息, 变化无穷。所以世界万物,无论动静,都 有雄伟力量郁积勃发其中。如《象传》所 描绘的乾卦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
二、观物取象。《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 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物”指自然社会的一切事物。“观”指远近大小、上 下宏微的观察,既求具体,又重变化。“观物”的 启发就是强调多側面、多层次地面对现实和反映 人生。“取象”则启发后人通过“观物”来进行艺术创 作,表明意义。“象” 之取舍,能够表现对事物、 对真实的情感选择。
墨子
“非乐”论:“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 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 不美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 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 子曰:为乐非也。”他认为文艺不仅没有实用价值, 解决不了人民温饱问题,而且还劳民伤财、有害 于政,因为制造乐器要耗费人力物力,演奏和欣 赏音乐也要浪费时间、耽误工作。墨子以拯救天 下民众为己任,其“非乐”论反映了他对统治者沉 溺于歌舞声色骄奢淫佚生活的愤怒抗议,有其合 理性,但此说没有对文艺的审美特性及其意义给 予应有重视。 (实际事务的实际价值,但是具有 功利主义的特点)
历代文论家都以精辟的论述点出了中国美学的这 种特征:如苏东坡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 境。”司空图的"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落花无 言,人淡如菊"。日本著名徘句诗圣松尾芭蕉提倡 的“随顺造化,以四时为友”一说领会与阐发了 庄子所主张的艺术虚静说,即人不能逆自然而行, 不能“以人助天”(《庄子· 大宗师》),也不能 “以人入天”(《徐无鬼》),更不能“以人灭 天”(《庄子· 秋水》),松尾芭蕉为造化的天工所 感动有这样的表述:“山野海滨美景见造化之 巧”(《笈之小文》)、 “造化之天功何人挥笔尽 词”(《奥洲细路》),“无待”的境界是不少东 方艺术家一生为之不断追求的最终目标。
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孔子论 文学艺术社会功能时,提出"兴、观、群、 怨"说。
庄子
在道家那里,道无法用言语描述:“道可 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形成 于诸神之前的混沌状态,语言无法描述 “道”的混沌状态。大“道”混然而成、 寂静而空虚,我们听不到其声音也看不见 其形体,“道”衍生天地万物,其本质是 虚空,道家学说是对于宇宙的美和神秘的 尊重。
五、观生观民。《观》卦九五:"观我生, 君子无咎。"《象传》:"观我生,观民也。 "《观》卦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传》,"观其生,志未平也。"所谓"志 未平",就是通过了解人们的意见情绪,来 发现矛盾所在。
六、情见乎辞。《系辞》云:"圣人之情见 乎辞。"《易》对"情"的认识主要见于《咸》 卦。《咸》上卦兌象征泽,下卦艮象征山, 泽水下流,滋润山中草木万物,山泽交感, 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彖传》〕。到后 来,从山泽交感又引申为青年男女、夫妇 人伦的阴阳交感。男女交感之情为人伦之 始,社会人生由此衍化出种种缠绵哀怨情 状,这对后世封建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节 《周易》
《周易》简称《易》,分经、传两鄙分, 经先有而传后出。经指卦形卦象、爻形爻 象以及卦爻辞,它大约产生于殷末周初时 代, 是现存最古典籍之一,是我国思想文 化的一个源头。《周易》虽有卜筮功能, 但上古时代,"学在王官",巫史掌握文化, 因而虽然经言"筮卜六事",实际却广泛涉及 天道自然及社会人生,通于百科文化知识, 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文学及文论。
刘安《淮南子》
首先,《淮南子》强调文艺本于情感的艺术特质: “雅》、《颂》之声,皆发于词,本于情”。而 人的情感,又是感于物而产生的:”人之情,耳目 应感动,心志知忧乐,手足之攒疾痒,辟寒暑, 所以与物接也 ” 其次,《淮南子》还十分注重情感的自然表现, 认为"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 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 "故强哭者虽痛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 而声应于外。"、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首创“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的方法。他非常重视自我人格修 养和主现内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精神堍 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寄,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养气"之说不仅激励中国古代文士对杂高的精 神品格的自我期待与追求,面且还影响了后世的 文气论。
艺术上强调雅正,当然就要反对“淫放”,不过应 注意的是,孔子所称“放郑声, ……郑声淫” 《《论语,卫灵公》〉,是从音乐方面着眼,反 对当时以郑国音乐为代表的新兴流行世俗之乐。 《诗经》内容广泛,既有歌功颂德的“美诗”,也 有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同时还有大量描绘男欢女 爱的爱情诗。这一切,孔子"一言以蔽之", 都统 称之为"无邪",既雅且正,合乎"礼"的规范。这样 的美学思想,当然带有时代统治思想的烙印,但 比后世腐儒那"存天理, 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要 全面而开放一些。
韩非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把文艺与法 治对立起来,否定文艺和儒家经典。商鞅 将“诗书礼乐”列千“六虱”之内,韩非则有“五 蠹”之论,认为“儒以文乱法,…… 文学者非 所用,用之则乱法;"主有令而民以文学非 之",这就不只无用, 甚而有害广。可见, 法家否定文艺,不仅出于功利主义,而且 也与其法治主张和愚民政策有关。
七、贲饰尚素: 从《贲》卦象看,上卦艮为山,下卦离为火,象喻山下有 火,指山上草木花叶经阳光照耀而五采缤纷景象。在这里, 上艮是实,下离是饰,表现了文饰与质素辩证统一的审美 思想。此论直接影晌了儒家文论,如孔子的“文质彬彬”; 道家美学也深受其影响,如老子“大巧若拙”之说,其深蕴 与《贲》卦足资相发,老子追求的是精工巧妙而又质朴自 然的真美境界,与“贲饰尚素”的对立统—理想正相呼应。 “贲饰尚衆”和后世“平淡”艺术风格,堪作比较。陶潜诗以 “平淡”著称,但是,平淡并非平庸,如同“贲饰尚索”不是 推崇粗俗。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欲造平淡,从纤丽 中来,落其纷华,然后可造平淡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