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业银行面试经验
准备了几天了,最后发现除了专业准备有点用外,其他的都没用,鉴于前两天一直找不到“面筋”,记录一下我的商业银行面试技巧经过,给后来者&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一点参考吧。
中行的HR很nice,怕我等的饿了,告诉我有饼干可以吃。
在等地过程中都很随和,问什么问题都很耐心回答,还不停的安慰我不要紧张,过年后还有机会(晕倒,这不是明摆着要拒我吗)。
难怪他不知道我现在还没有OFFer,唉。
通知我十点半到,九点半就到了,发现人聚多(录取比例大概是一比五吧),去了下洗手间就等,烦了就去倒了杯开水喝,然后看看面试名单,我面的经济金融内。
主要是北大、人大、外金贸、中财还有南大的&其他学校的。
技术类的就比较杂了,几乎哪里的学校都有。
我就看见武大的(我湖北人嘿嘿)。
等了一会那个HRGG叫我的名字,我还以为要面世了,他却说先做测试,因为我排的比较靠后。
综合测试有公务员的、心理测试&一个类似于蛇吞蛋的游戏,大概半个小时就做完了,比国家公务员的简单比较好做。
后又等面试,发现自己想睡觉了,就跑到洗手间用凉水冲了一下。
还是困,晕倒了,就在等地地方来回的走希望把自己激发起来,有好几个盯着我看,很异样的眼光,肯定估计我是不是有毛病,这样还是没有用,算了该怎样就怎样吧,我面的时候大概十二点半,那是我睡午觉的时间,没有办法。
发现一南大的哥们看他的成绩单非常牛,受不了了哼下一条心了。
不说废话了,轮到我面试了。
拿着成绩单进去了。
一共四个面试管,最左边一个先发话给我一分钟的时间自我介绍,我就BLA开始说了,时间很短随便介绍了,最后还夸了中行一把,第二个像领导的人偷偷发笑。
接着他开始发问,他说我在社团活动中一直担任领导的角色,是不是在任何场合都喜欢这样,我说那样看情况了,如果是在我比较熟悉的领域,我会先发表我的看法,如果是在我不熟悉的领域那肯定不会,他又挖着问我是不是很喜欢做领导的感觉,我知道不好,赶紧解释我如何注重细节,我知道银行的工作需要细心等等,解释了半天算是放过我了。
接着是专业问题,我本科学会计的,问我现在有没有学会计,我说我不肯定我将来会做会计的工作,所以没有考CPA,他问我测量一个公司的尝债能力的指标有那些。
我说流动比率&速冻比率,这我还是记得的。
然后问我对现金流量标有什么看法。
我解释了一同。
然后问我研究生专业研究什么,我说我导师研究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问:你导师是谁?答之,然后问我对那个方向感兴趣,我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问:具体那个方向。
答:巴塞耳协议。
问:解释一下内部模型法。
赶紧解释,准备过的。
最后一个英文问题很郁闷,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sh basis and credit basis.金融问题我不会答,就从会计角度答了一下现金与应收帐款的问题。
玩完了肯定一塌糊涂了。
大致就这些,感觉没戏,因为那个领导模样的人折磨我好半天,银行是不需要太有什么
领导素质的就是踏踏实实干活,早知道我不写社团活动就好了唉,英文也很郁闷,这么专业的
问题我实在不知道怎么答。
算了,准备其他考试吧,希望对其他人有用,算是暂RP了,从来没写过这么长的面试经历。
13条面试经验
1、从踏进办公楼大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告别学生气的松垮和随意,暗示自己正以一个白领的身份出现在这里。
在电梯、走廊、等候厅等各处都必须表现出职业人的仪表、风度和气质,与人交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礼有节,这有利于尽快树立自信,进入面试状态。
2、在去往考官办公室的途中,自然的步态和心态有助于消除紧张。
如有陪同的公司员工,不妨和他寒暄几句,问一下考官的尊姓大名,见面时的称呼问题自然解决了。
3、到达考官处后,考官很有可能仍在填写前一名应聘者的评估表,这很正常。
只要按照他的要求等候片刻就好。
4、和考官的见面、问候和握手要热情大方,内在的自信和外在的自信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5、如果考官给你喝水,不必客气,致谢后接受就是,当然喝不喝随你。
6、寒暄是第一道程序,是正式提问前的热身。
话题不外乎天气、交通、从何处得知招聘消息等等。
7、考官的问话如有不明白之处,一定要及时提问。
多听一遍问题并且回答正确比不懂装懂离题万里要好得多。
考官向来都很乐意重复他们的问题,这也为你思考问题并组织答案赢得了时间。
8、回答问题时语速适中,音量和音调不要太高;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勿离题,记住言多必失;和考官保持eye contact(眼神交流),手势和表情尽量自然。
9、考官发表个人意见时要跟上他的思路,适时简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不管考官对你回答的批评有多严厉,都要敢于对自己的想法负责。
答案的正确与否有时无关紧要,个人的主见和分析思路才是考官看重的东西。
10、遇到tough question(难题)时,一要自信,尽力想办法解决;二要镇静,设法用临场应变来避免冷场。
11、在坚持个人主见的同时也要注意和考官的双向沟通,否则"主见"就成了"固执"和"高傲"。
12、个人提问阶段要表现出自己对企业的兴趣,对企业发展的关心,一般一至两个就够了。
问题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13、道别时,可尝试向考官索取联系方式,但如果考官不愿意,也不要强求。
告别的礼貌用语我想也不用多说了吧。